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重温文艺讲话 探寻初心使命
“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延安·初心”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是凝聚民族力量、培育时代信任、构筑民族精神,这些都离不开新时代文艺的繁荣和兴盛。时值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之际,10月14日上午,中国美术馆和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延安·初心”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共同回顾社会主义的文艺历史,重温毛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两次重要讲话,回望鲁艺81年光辉历程,阐释木刻艺术的巨大力量和时代价值。
  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
  艺术作品精神层面的力量比技术层面更加重要
  延安时期的艺术作品很多是反映抗战主题,那个时期的表现不在乎非常具体的写实,主要是提倡精神层面,所以他们的力量、他们的表现力非常强大。当时文艺座谈会提倡本土画,把中国民间绘画融入作品创作里面,今天看来,当时的这一批作品对我们今天的版画创作也非常有启示意义。我们今天在技术层面等各方面非常成熟,回到我们当初的初心,要看作一个艺术家的精神力量,所以我们在今天历史化创作或者主题性创作的时候,应该更强调作为一个创作的精神指向。我们浙江美术馆在准备2021年建党百年也有一个创作计划,就是小型的主画、小型的插图,小型的连环画,我们想把这样一个创作形式进行深度策划,希望能够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把这样一个画种,把当时的一种理想能够推动起来。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
   要充分发挥好优秀艺术作品的作用
  在延安鲁艺旧址这些窑洞里,我看到了蔡若虹等一批老一辈艺术家,这些人都是我的领导和师长,我深刻感受到延安精神的力量,是以人民为基础,从生活中来,他们经过的浴血奋战和硝烟中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他们对时代的精神反映。
  中国精神是中国文艺重要核心思想,也是我们在工作中的一个指导,特别是我们要创作有筋骨、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今天也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中国美术馆把馆藏的延安木刻经典藏品放到延安的窑洞展厅里,时空在这儿浓缩了,时间在这儿凝固了,我们从这样的精神里可以看到当年那一批老艺术家们从民间汲取的营养,他们对时代的精神感受所做的结合。
  今天,我们要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沉下心来,除去浮躁,创作出不负于时代、不负于人民的作品,为人民奉献出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是我们今天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今后,我们要把中国美术馆馆藏的好作品形成展览,送到延安,送到全国各个地方去,发挥这些优秀艺术作品的作用,为新时代伟大民族复兴作出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作的贡献。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向阳:
  拥抱人民的文艺工作者,人民也会喜爱和厚爱
  抗战之初,鲁艺艺术学院有意识组织学生到抗日前线去,1938年组织了鲁艺木刻工作团、文艺工作团、话剧团、前方工作团深入到山西抗日前线,为前线抗日讲师服务。
  1940年春节前夕,鲁艺木刻团接到任务,利用简单设备在很短时间内赶制了新年画,把新年画当成宣传品。年画内容有门神年画,有民兵、开荒破陋等民主政治,很受群众欢迎,这次初次卖新年画的尝试使鲁艺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艺术要走群众喜闻乐见的路子。
  动员群众必须采取各种各样的工作方法,在中国人民大多数是文盲的情况下,图画宣传占了重要的位置。在战争环境下,深入前方的文艺学家更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有切身体会,很快明白要把心扑到为工农兵服务上,必须走民字化和大字化的路子。这样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鲁艺人决心脱下学生装,真诚地讴歌工农兵生活,自觉创作与工农兵审美相适应的画。鲁艺木刻工作团1940年创作新年画的创作过程,充分说明拥抱大地、拥抱人民的鲁艺工作者,人民也会喜爱和厚爱。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
   牢记文艺创作初心,在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行
  70多年以来,我们文艺工作者扎根于生活土壤,遵循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的艺术规律,创作出了一大批歌颂全国、歌颂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建设新中国,走向改革开放,推动我们新时代建设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全国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也提升了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养和艺术文化的修养。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的灵魂,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者的领导。所以这五年来我们全体文艺工作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努力奋斗。
  吴为山馆长的作品,就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中国美术馆在延安举办这两场展览,也是我们“不忘初心”的具体表现,我们要让人们看到中国当代文艺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今天又是以怎样的一个力量推动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去追梦,这也是我们举办这次活动的初衷和使命。对于中国文艺工作者来讲,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是我们牢牢把握初心的根本,我们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这个初心。今天我们仍然要在“两个讲话”精神指引下,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道路上,饱含豪情作出新的贡献。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市文联主席张永革:
  文艺就应该扎根于人民,反映群众的诉求
  打倒“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同志恢复了艺术院校招生,我们是第一批毕业来到延安的学生,我们当时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文物普查,第二件事情是民间美术考察,第三件事情是组织搞美术的,沿着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的路线,步行走了三个月搞创作。这三件事情为延安美术铺垫了民间的、历史的、革命的三条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来,我们进入新时代,随着延安经济的发展,延安的文化事业也全面发展,希望各位艺术家能继续画延安,继续歌颂黄土高原。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邢庆仁:
  艺术作品应为时代增光添彩
  延安鲁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没有离开人民大众对美术的鉴赏。当年小小的木刻在前线后方能引领一个潮流、一个时代,我觉得这可能才是它的强项。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两个不同时期重要讲话都有一点,强调的是艺术要百花齐放,要百家争鸣。7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一句话没有完全搞明白。今天的艺术作品还存在着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花有各种品种,各开各的花可能会百花齐放,如果都觉得牡丹好看大家去开牡丹,那效果肯定就差很多。这一点对我们文艺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问题。今天新时代,新的文艺发展下,艺术工作者应该怎样在表现这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用我们个人的力量、情感来体现艺术作品,用艺术的作品来为这个时代增光添彩。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黄宗贤:
  汲取民族养料,展示中国气派
  延安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延安不仅是革命圣地,也是中国现代革命美术体系的建构地,是新中国美术的逻辑起点。延安艺术在当时中国的整体科技当中,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从理论观念和实践形态两个方面奠定了新中国美术的底色,整个中国的美术离开延安是不完整的,没有延安是另外一种面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来它的路径和基本风骨、底色就是在延安奠定的。
  鲁艺是一盏灯塔,延安鲁艺当时对全中国有艺术理想信念的人充满了感召力,南京、北平、重庆、成都、上海等一大帮曾经接受了左翼文艺思想影响的青年艺术家,来到了延安,在这个地方重新接受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熏陶,改变了他们整个艺术观、人生观,从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身心工农化,身体力行使中国的艺术走向大众化。
  延安美术精神不是遗产,因为它是一直流淌着的红色基因,一直发挥着铺垫底色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当代艺术是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气派的艺术体系,中国的艺术要有自己的声音、自己的位置,只有从艺术的思想、观念、艺术语言形态上有自己的面貌和民族特色,才可以有你的地位。延安版画的实践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经验,今天中国当代美术要在世界艺术之林发出自己的声音一定要有中国的气派和中国的面貌,让我们在追求现代热情之中不要忽略传统的意义和价值,不要忽略民族民间艺术的养料。在我看来,中国现代美术如果说有现代自己的面貌,就从延安开始,在民族民间里面获取应有的养料,才有真正的中国气派。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
  扎根人民,答好时代命题
  抗战洪流当中的延安版画家,怀抱艺术救国理想,以画笔方式宣传抗战,创作了一批情感丰沛的作品,依然闪烁着艺术光芒,不仅体现着艺术家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同时体现了他们艺术救国和艺术革新的高远志向。
  抗战之前整个艺术界不是这样子,大多数中国艺术家沉浸在浓重的模古氛围之中,躲在象牙塔下闭门造车,艺术失去现实,更无创作活力,抗战爆发出隆隆炮声震响了艺术家,反映抗战时期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揭露日本侵略者战争罪行,作品发挥了作用,为民族呐喊为国难写真的延安版画,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天重读抗战时期延安版画作品,仍然会被画中所承载的深沉的爱国情怀打动,如何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建立中国艺术的形象和格局,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家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创作主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充沛情感推动中国文艺的繁荣和复兴。
  中国美术馆公教部主任徐沛君:
   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的营养
  众所周知,中国是雕版艺术的故乡,不能说是版画故乡,中国古代版画主要是作为雕工,用刀和木复制画工的作品,只是起到工艺上的推广作用。而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版画则是鲁迅先生等人积极举办各种培训班,介绍国外的优秀版画,争取把外来的艺术形式带回中国,在中国发扬光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把一种外来东西和中国本土固有的雕版印刷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版画艺术,这就是新兴木刻运动。
  新兴木刻运动在上海和杭州得到蓬勃发展,但是仅仅是在技术和观念上有一些引进,没有找到如何把这种艺术形式和中国本土现实、人民需求结合起来,当时并没有找到正确恰当的道理。我们所熟知的李桦创作的《老渔夫》,遭到了鲁迅善意批评。李桦先生打算重新考虑艺术到底怎样找到一种合理形式,当时没有找到答案,因为李桦先生没有到延安,反倒是奔赴延安的一批艺术家,比如古元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就是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的营养。
  艺术需要贴近生活,但是艺术作品一定要高于生活,否则只能是流于简单的再现。用什么样的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审美要求,这就是时代命题,延安木刻家们找到了,他们的作品质朴、刚健、积极向上,既表现生活,也和生活拉开一点距离,是高于生活,尺度表现非常恰当。因此,这批作品既是那个时代的象征,也对后世有着借鉴意义。
  中国美术馆征集部副主任王雪峰:
  坚持为民方向,奉献艺术力量
  20世纪抗战版画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它的发起来源于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鲁迅提倡的新型木刻运动核心就是大众性,也是为大众服务。因此,抗战版画是为大众的艺术,它的主要目的是宣传抗战思想,激发社会各界抗日激情。在抗战时期是最便捷的、最直观的,也是最方便的宣传利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时代是文化战线重要武器,给予军民极大精神力量,鼓舞士气,激发斗志。
  尽管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今天重读抗战版画,依然能够感受到抗战版画所带来的精神冲击力量,那种力量直指人心,触动灵魂,抗战版画传达的悲壮的救亡美学,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艺术家用版画形式发出最后的怒吼,中国知识分子历来都有责任担当。抗战爆发,艺术家内心的怒吼是最真挚强烈的,形成强大抗争力量,转化在画面之中,形成黑白木刻特有的视觉感染力,任何在抗战背景下的军民都能够在版画传播中找到最大共鸣,凝聚成抗战力量。
  今天抗战版画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讨论抗战版画,能够让我们在思想深处理解党的文艺方针。作为一名党员,一个当代文化工作者,我们需要表明我们的态度,那就是永远坚持为人民的方向,永远立足生活和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以上讲话由本报记者谷嫦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