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黄土地上 百“画”争艳
本报记者 崔东
布堆画《忘忧草》
    ●毛麻绣《施肥》

    ●毛麻绣《迎国庆》
    ●毛麻绣《迎亲》
  生活在这片古老黄土地上的人们,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习俗,在劳作中创造出并广泛流传着多种绘画艺术,统称为陕北民间绘画。这些画作构图古朴奇美、色彩艳丽浓烈、手法大胆豪放、造型明艳夸张,意境崇高美妙,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民俗生活表现力,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效果。
  人们或挥毫泼墨,或穿针引线,或捧五谷杂粮精巧地描绘、制作。于是,一张张和谐、瑰丽、朴拙,或奔放,或含蓄的作品在勤劳的双手中呈现出来……
  农民画、布堆画、毛麻绣、糜粘画、熏画……百“画”争艳,灿然绽放。直率、天真、自由、狂野地表达着对幸福、圆满、吉祥、美好的强烈祈求。
   1 安塞农民画:“东方毕加索之作”
  安塞农民画是延安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与安塞剪纸一脉相承,其构图手法大胆豪放、造型夸张、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被誉为“东方毕加索之作”。安塞民间绘画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全国兴起的农民画创作热潮中诞生的一种以农民绘画作者为主体的创作形式,为当时美术创作注入了一股清新的乡野之风,吸引了许多专业、著名的画家先后深入到农民画乡学习体验创作,而安塞民间绘画正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安塞民间绘画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其植根的黄土高原的孕育与滋养。绘画创作在作者构成上主要以农民作者为创作群体,在题材上主要以农村生活为展示内容,在表现形式上以民间传统手法如剪纸、箱柜画、蛋壳画、刺绣、扎染为基础,具有朴茂雄厚,质朴隽永的风格。1982年起,安塞农民画先后在全国各地展出,引起强烈的反响,其中有40余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多喜》等7幅作品参加了法国独立沙龙美展,安塞农民画开始走向世界画坛。1986年,安塞被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2006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安塞农民画前期以曹佃祥、白凤兰、高金爱为代表人物,后期以李福爱、王福丽等为代表人物。近年来,又涌现出孙殿珍、徐瑛、孟梅芳、陈海莉、陈莲莲等一批新秀。1982年,民间艺术家李秀芳赴法国进行了访问表演,这是中国农民艺术家第一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1987年,在全国首届农民书画大赛中,安塞选送的五幅农民画作品全部获奖,其中《牛头》获一等奖,《伏虎》获二等奖,《毛野人》《十二生肖》和《猴吃烟》获三等奖。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安塞农民画已形成了以农家妇女为代表的创作群体,他们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10多岁,创作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是黄土高原上的一道绚丽多彩的文化风景线。
  “安塞现代民间绘画是世界上最独特的绘画艺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民间美术专家靳之林先生曾这样赞誉安塞民间艺术家的绘画艺术。
   2 延川布堆画:民间的一朵珍异奇葩
  布堆画,又称拨花、撂花、布贴画,是流传在延安民间古老的艺术珍品。它起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由妇女们给孩子衣服打补丁演化而来,作品大量反映农家田园生活以及表现人们对劳动的热爱。
  布堆画制作原料主要用农妇纺织的土布,色彩有红、黄、蓝、黑、白。以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民俗生活、花鸟禽兽为题材,运用纯民间的复合造型法,进行贴块、拼接、镶花、堆叠、缝合,像民间刺绣一样,可根据图案需要随意调整色彩搭配,制作出极具特色的图案。图案大多是门神、灶君、财神、龙王等主宰人间的神灵,另有麒麟送子、莲生贵子、鱼戏莲花等,画面大多夸张变形、意象生动、想象奇特,图案给人以浮雕的感觉,堪称陕西一绝。
  在延安的布堆画中,延川县独具一格。80年代中期,延川县文化馆干部冯山云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的启示下,深入探讨钻研布堆画创作,让延川布堆画登上艺术殿堂,形成艺术品牌。冯山云的布堆画先后在北京、上海、西安、昆明、广州等地多次展出。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其创作的名为《黄河》的巨幅布堆画作品。1995年8月,冯山云现代布堆画画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黄河》《大地》《山汉》《婆姨》等被中央美术学院及多位知名人士收藏。10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专题介绍《冯山云与他的布堆画》,他的作品受到专家推崇,被称之为“古朴的艺术、现代的手法”。
  1992年,延川镇成立民间艺术开发研究中心。1994年6月18日成立延川县布堆画协会。协会坚持每年举办4至5期布堆画创作培训班,不断培养扶植艺术新人。如今,在冯山云的带动下,延川县涌现出了高如林、袁随花、刘晓芹等一批布堆画艺人,他们发掘、抢救、保护着这古老艺术,使这朵生根民间、隐居野外的珍异奇葩,大放光彩,引人注目。
  3 洛川毛麻绣:民间壁饰的新秀
  毛麻绣是人们在传统剪纸、刺绣、农民画的基础上,大胆设计,推陈出新的一种壁饰工艺品。
  俗语道:“麻袋上绣花,底子太差。”然而,洛川的民间艺术家们硬是在麻布上绣出了五彩缤纷、惟妙惟肖的图案,久而久之形成了毛麻绣这样一门艺术。
  洛川毛麻绣以麻袋片为底,用彩色的毛线、棉线为原料,采用扎、织、绣的方法制作而成。构图简约,造型夸张,形象鲜明,色彩艳丽。作品集精细华丽与粗犷朴拙于一体,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包含布软雕、布刺绣、布拼、布搐四大类,表现的题材多有动物、人物、花鸟、草虫、瓜果戏剧、神话故事等。20世纪80年代初,洛川县文化馆美术干部首次进行了探索性尝试并获成功。1984年,王生毅设计创作、马秀英绣制的作品《艾虎》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及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此后,洛川毛麻绣在全国各大美术馆展出和交流,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经过多年发展,现已逐渐成为技术娴熟、做工讲究的民间工艺精品。
  近年来,县上先后创作出《年年有鱼》《富贵满堂》《嫦娥奔月》《昭君出塞》《丰收》《采摘苹果》等一系列作品,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随着我市旅游热潮的兴起,洛川毛麻绣已经成为国内外艺术家和游客们争相购买的艺术品和旅游纪念品。
   4 富县熏画:纸和火的艺术
  陕北富县熏画起源于富县民间古老的装饰工艺——碗架云子,碗架相当于现在的橱柜,为了美化居室,防尘挡虫,古人在每年春节的时候制作新的碗架云子,就这样产生了熏画的雏形。
  富县熏画来源于剪纸熏样,制作时,将剪纸原样平铺在白纸或有色纸上,以清水雾喷浸湿后反复用烟火熏烤,待纸熏干,轻轻揭下,即露出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画面,然后进行上色。其题材多是象征吉祥的图案和符号,如荣华富贵、喜鹊报喜、雄鸡报晓,还有祥云、莲、松、鸳鸯、鲤鱼、莲花、胖娃娃等。1990年和1993年,富县熏画两次应邀参加北京亚运会和上海东亚运动会民间艺术展览,所展出34幅作品全部被国内收藏者购买。1995年7月,富县熏画应邀在北京参加中国民间艺术展,随后还走出国门,前往法国参展,受到了众多国际友人的喜爱。
  如今,经过多年发展和创新后,诸如薛爱玲等一批新生代传承人不断涌现,县上也通过举办剪纸熏画艺术培训班、熏画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熏画艺术爱好者。他们在传承熏画艺术的同时,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5 吴起糜粘画:五色糜子的重生
  在吴起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瓜子娃娃一把叉”,据此可知,以各类谷物粘贴的娃娃图形,在吴起民间具有趋吉辟邪的作用。
  吴起糜粘画的起源并没有文献可考,雏形可上溯至老辈人逢旧历过年,乡间村镇,家家户户张贴的“瓜子娃娃”吉祥图案,后演变为豆粘画,又从豆粘画发展为今天的糜粘画。
  糜粘画是用吴起地产的红、黄、绿、黑、白五色糜子粘制而成的乡土造型艺术,由于受自身材料和色彩的局限,完全摆脱了传统民间美术大红大绿的浓烈色彩冲击,色调淡雅清新,构图别致美观,贴近生活情趣,充满乡土意象。它的工艺技法集绘、雕、塑等工艺手法于一体,是综合性很强的民间艺术。
  现在的糜粘画不仅作为吉祥福图存在,而且成为反映吴起人民淳朴善良、热爱生活、期盼平安、追求幸福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已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集美)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上,吴起县文化馆集体创作的糜粘画《鱼戏莲》获得金奖。
  糜粘画从生产传于今天实属不易,其传承方式主要是亲人、邻居及朋友相传。90年代起,经刘健、孙彩琴、张彦玲等糜粘画传人大力弘扬,及时的保护,吴起县如今涌现出一批继承传统糜粘画工艺的年轻艺人,并形成传承体系,使糜粘画工艺得到延续与发扬,并促进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还为推动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带着泥土的芳香,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在古老黄土地上的人们怀着对生活朴素的情感和对天地万物的理解,用勤劳智慧的双手精巧地描绘、制作,将一个个生动的农民世界集纳在一起,将天地运行的气息、时代跳动的脉搏、民族悠远的根脉、四季流变的烟云融注成一体,从而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艺术门类,成为一张张记录黄土地的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