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守初心弘扬劳模精神 担使命建功新时代
——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暨劳模精神理论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10月15日至16日,陕西省总工会、中共延安市委在延安南泥湾学院联合举办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暨劳模精神理论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为“守初心弘扬劳模精神,担使命建功新时代”。与会专家从不同视角探究了延安时期工运史、大生产运动形成的劳模精神和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扬劳模精神。
  乔昕:劳模精神是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支撑
  “劳模精神及劳模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支撑。”陕西工运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乔昕说。
  乔昕说,“文化自信”有三样东西:一是千百年积淀和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出来的特色鲜明、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三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以劳模精神为内核的劳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时代要求的有机融合,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方向,是全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乔昕认为,在不同历史时期,劳模精神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劳模精神是职工文化的高度体现,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所以一定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让其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彭维锋:创新探索新时代劳模文化研究的思想路径
  “只有创新探索新时代劳模文化研究的思想路径,才能为创新开拓新时代劳模工作、繁荣发展劳模文化和弘扬践行劳模精神,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探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工会学院副院长彭维锋说。
  彭维锋说,充分认识加强新时代劳模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丰富性和紧迫性,创新探索新时代劳模文化研究的思想路径,对于继承丰富中国劳模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深化和发展劳模文化的中国属性、科学内涵、时代品格和实践指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彭维锋认为,创新探索新时代劳模文化研究的思想路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强化理论意识,坚持思想导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理论思维探索和拓展中国劳模文化研究。二是强化问题意识,坚持实践导向。坚持以问题意识贯穿新时代劳模文化研究的全过程,坚持以实践导向作为新时代劳模文化研究的立足点。三是强化特色意识,坚持创新导向。坚持以创新导向作为新时代劳模文化研究的发力点,坚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劳模文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王锋:以动态包容性视角践行劳模精神
  “在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需多层次地角色参与,应以一个动态包容性视角更好践行劳模精神。”延安南泥湾学院科研副院长王锋说。
  王锋说,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劳模精神最本质的贡献在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衡量社会经济发展首先需要确立哲学基础,新时代践行劳模精神的哲学基础便是包容性视角,具体而言就是减少排他性、冲突性与歧视性因素,提高大众参与讨论、评选劳模的机会。因此,践行劳模精神的动态包容性视角,核心是动态性、参与度与分享度。
  王锋认为,要以动态包容性视角践行劳模精神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理论界首先应分析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目标和热点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立论。二是要提高参与度,不仅要将劳模精神与每个劳动者个体的职业、岗位职责密切结合起来,也要将劳模精神与每位劳动者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三是要提高劳模对社会发展成果的分享度。通过国家、区域层面的设计,构建劳模精神的政治保障制度、经济分享制度、个体发展保障制度等,让劳模充分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李五明:弘扬劳模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劳模精神”是边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人民共同培育的群体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和根本特征,是我们党和党的领导人亲手培育和带头践行的革命精神。要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努力建功立业新时代。”延安工运理论研究会会长李五明说。
  李五明说,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铸就了劳模精神。在轰轰烈烈的劳模运动中,边区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披荆斩棘、奋发图强,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用自己的拼搏和干劲,培育了“艰苦奋斗、大公无私、踏实工作、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陕甘宁边区的劳模精神激励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新中国革命的胜利、建设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创造辉煌、追求卓越。
  李五明认为,在宣传、弘扬新时期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同时,应该追本溯源,认真研究和探索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牢记边区劳模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继承和发扬劳模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劳模、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倡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建功立业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李珂:积极当劳模精神的学习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积极当劳模精神的学习者、实践者和传播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李珂说。
  李珂说,习近平总书记对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中着重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这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对劳动模范和广大职工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对劳模精神、实干作风的有力倡导。
  李珂认为,要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从个人层面,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劳动为荣,积极用心劳动,在劳动中出工、出力、出心,做更好的自己。从组织层面,一定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让乐于劳动的人受到尊重、得到实惠,从而激发大家的劳动热情。从社会层面,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制定完善劳动奖惩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真正让敢于有梦、勤于圆梦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从而让大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郝琦: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体现时代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艰苦奋斗的外在条件和体现形式是必须也能够发展和变化的,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和内在品质则是永恒和不变的。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体现时代性。”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郝琦说。
  郝琦说,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既是革命战争年代克服困难、战胜强敌、争取胜利的根本法宝,也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而艰苦奋斗只有体现时代性,才有针对性,也只有有了时代性和针对性,艰苦奋斗才能保持长效性,才能长期坚持下去并发挥应有作用。
  郝琦认为,要体现时代性,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内容:艰苦奋斗不排斥现代生活方式,消费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阶段,不能脱离实际。在新时期,不但要克服物质上的困难,而且也要克服精神上的艰苦或贫困。个人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不要炫富和摆阔,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同时,政府要减少执政成本、行政成本,特别是降低发展代价,减少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李欢:学习劳模精神奋力担当作为
  “在新中国70年光辉历程中,涌现出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劳模,要深入学习他们身上的精神,奋力担当作为,为新时代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陕西工运学院教授李欢说。
  李欢说,现如今,我们有以赵占魁为代表的革命时期的劳模精神,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劳模精神、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改革开放时期的劳模精神、以徐立平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模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挖掘、学习。
  李欢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从革命时期一路走来的劳模身上都折射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以及劳模精神的薪火相传,他们是引领广大职工群众奋勇向前的指路航标。劳模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所以要通过不断地梳理挖掘劳模精神,大力宣传劳模精神,在全社会营造敬佩劳模、人人争当劳模的浓郁氛围,让劳模精神中的敢为人先、不怕辛苦、无私奉献等精神在新时代大放异彩,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汇聚更多更好的精神力量。
  贾盈荣:崇尚劳动,积极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
  “党和国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三种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要崇尚劳动,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陕西工运学院讲师贾盈荣说。
  贾盈荣说,不论是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还是劳动精神,都在向我们传达着“崇尚劳动”的价值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辛勤劳动、持续奋斗来实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推崇劳动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贾盈荣认为,要实现崇尚劳动,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将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植入全社会理想信念树立过程中。二是重视职业道德培养。三是加强全社会的劳动教育工作。四是不断提高劳动群众的文化、科学、技能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劳动能力和劳动水平。五是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引导广大青年以科学家、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为榜样,坚持知行合一,积极参与生产劳动、产品研发、管理创新,在提高为社会、为民众服务水平中建功立业。
  臧爱绒:大力弘扬延安时期劳模精神,积极为新时代建功立业
  “要大力弘扬延安时期劳模精神,勤于劳动、精于业务、敢于斗争、善于创造、乐于奉献,努力为新时代发展建功立业。”延安大学讲师臧爱绒说。
  臧爱绒说,延安时期的劳模精神,是指1942年至1945年陕甘宁边区开展的树立、奖励与宣传、学习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的运动中孕育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了劳模们敢当先锋的气魄、顽强拼搏的作风、敢于斗争的勇气、献身革命的品格、服务人民的情怀。延安时期的劳模精神既有伟大的历史作用,又具有新时代的独特价值。她丰富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内涵,提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动力,凝结着打赢脱贫攻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智慧。
  臧爱绒认为,延安时期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精神动力,为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精神力量。在新时代,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尤其是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让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锻炼,最终成长为敢于挑重担、经过实践考验的干部后备军。
   李颖: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浓厚氛围
  “劳模精神和浙江精神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宝贵精神财富,两者的历史沿革虽有差异,但都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体现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品质,能助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浙江大学博士李颖说。
  李颖说,劳模精神是以劳模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创造美好生活、守护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中逐渐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内涵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而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其本质在于“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两者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互相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颖认为,在未来,浙江精神的精神内涵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将进一步强化其务实、开拓与担当的精神实质,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中走在前列。而劳模精神也将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当代的新兴社会群体将会进一步丰富其精神内涵、增添新的劳模形象。所以,政府需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培养更多具有劳模精神、浙江精神的“领头羊”。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潮中,助力中国梦早日成为现实。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思博海 崔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