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让丰足村“丰足”起来
——记甘泉县劳山乡丰足村第一书记张钰坤
  本报记者 高乐
  “刚到村上的时候,路是搓板路,路两边杂草丛生,家户院墙多是石块土块垒的,布局凌乱,村民或挑着担子或提着桶在村口的水窖里担水。”2017年5月,第一次来到甘泉县劳山乡丰足村时,张钰坤发现这个寓意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的村庄远不像它的名字那样美好。
  丰足村是位于小劳山拐沟里的省级贫困村,自然条件较差,无特色产业项目,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观念落后,缺乏有效增收致富的方法渠道,且村里老弱病残人口偏多,这些都使得丰足村成为一个脱贫退出的“老大难”村。
  担任丰足村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以来,29岁的年轻后生张钰坤走遍了全村的沟沟峁峁,了解村情民情,与村民打成一片。围绕建立长效脱贫机制,着力推动发展大拱棚种植产业建设,打造百亩拱棚菜示范园区项目;对标贫困退出标准,大力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用活村上现有平台阵地,推动村上党建工作和贫困户扶志扶智工作向前开展,积极配合村干部开展各项扶贫工作,成了村民口中的“好后生”“好书记”。在张钰坤等扶贫干部的努力下,该村目前已脱贫73户202人,2019年的在册户7户8人全部兜底。
  发展大棚蔬菜“种”出群众好日子
  “感谢党的好政策、好干部,让我获得了新生,收入高了,生活变好了。”2018年12月12日,丰足村贫困户蒋军军等人拿着一面写有“心系村民办实事扶贫帮困暖人心”的锦旗来到驻村工作队办公室,送到了张钰坤手上。
  42岁的村民蒋军军4年前干活时不慎摔断腿,有几年都动不了,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全家就靠低保和妻子打工勉强维持。2018年,在张钰坤的鼓励和帮助下,他建了一个50米的小拱棚种菜,还养了十几头猪,没想到一年下来仅种菜的毛利润就有6000多元,加起来竟有上万元收入。今年,他主动申请再建2个拱棚,想靠自己的努力把日子越过越好。
  “周围有几个和丰足村自然条件差不多的村子,发展拱棚菜产业情况挺好的,为什么我们村就不行呢?”经过调研考察,张钰坤发现丰足村的农业条件适宜发展拱棚菜产业,随后开始与乡政府、村“两委”会和贫困户三方积极对接,在曹凡峪村民小组发展大拱棚种植9户,主要以种植西红柿为主。在今年农作物丰收的利好促进下,发展拱棚西红柿的贫困户每棚都增收7000元以上,农民群众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积极性大大提高。趁此时机,张钰坤多次与县扶贫局、乡政府、村“两委”会及贫困户沟通协商,确定在丰足村三个村民小组打造百亩拱棚菜示范园区项目,共建设大拱棚92座,折合50米标准棚130棚,确保愿意种植大拱棚的农户都有棚种,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到100%。
  针对该村年龄偏大、弱劳力或者半劳力贫困户占比较大的实际,张钰坤与其他驻村工作队成员和村干部共同协商,按照“支部带头、贫困户参与、企业报销”的方式发展养猪产业,由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养殖,每户贫困户投资猪崽10头,帮扶企业美林都市房地产开发公司以毛重每斤10元保底价收购,每年能为参与养殖的每户贫困户带来4000元左右收益。
   致力扶贫扶志扶起脱贫精气神
  村民张小江是个年轻后生,小时候因一次意外成为二级腿残人,导致他一蹶不振,失去生活的信心,成了村里有名的懒汉。家里脏了也不收拾,整天顶着个爆炸头,啥也不干。
  张钰坤和驻村片长秦海平等一次次入户走访,鼓励他要自立起来,给他安排公益性岗位解决了工作难题,向乡政府帮他争取了10头猪崽,建了猪圈,助他发展起了养殖产业。
  自此,张小江一下子就变了,胡子刮了,人也精神了,每天早早骑着三轮摩托车往猪圈跑。今年,张小江还主动申请建了一个拱棚种蔬菜,预计收入上万元,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扶贫先扶“精气神”。在有针对性地对村民进行说服教育的同时,张钰坤和村干部积极探讨有效举措,推行“制定一套脱贫奔小康规划、建立一本精准帮扶台账、梳理一张项目推进清单、树立一种脱贫争先风气、宣传一批扶贫脱贫典型”工作法,建立和完善学思堂这一平台,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及乡、村两级党员干部每月定期为村上贫困群众讲授道德课、法治课、健康课和科普课;用好“爱心超市”和幸福院,调动群众向上向善、脱贫攻坚积极性,引导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共同改善人居环境,助力脱贫攻坚,增强了党员干部责任担当,提高了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有效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
  走进丰足村的“爱心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放得井井有条,粮油、食品、日化等有序归类,几位村民正在货架前精心挑选着需要的物品。
  “村民响应特别积极,抢着打扫卫生、帮贫困户干活,给公路沿线种花种草等。‘爱心超市’使原来脏乱差的村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还改变了村风民风,营造了互帮互助、共同致富良好氛围。”张钰坤告诉记者,自“爱心超市”建成以来,该村通过组织群众参与公益劳动、整改环境卫生、发展产业,先后积分23000分,兑现物品244人次,兑换物品价值2万余元,使之前全乡的群众最不满意的村变为群众满意度最高的村。
   完善基础设施绘出乡村新画卷
  “当时我住在村队部,房子里又湿又冷,经常冻得半夜睡不着,下雨天房子还渗水。每天要去村口担水,吃水不方便。本身又是过敏体质,玉米林里一走,腿上到处都是湿疹,隔段时间就要去看病。现在适应一些了,前几天我还去了不少村民的棚里帮忙摘西红柿呢。”张钰坤家住在延安城里,先后在甘泉县住建局和县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工作,突然来到基础条件较差的农村,遭了不少罪。但他没有抱怨什么,默默承受着,为村民脱贫致富奔走着。
  担任第一书记以后,张钰坤积极争取有关单位帮忙改善村子基础设施,协调劳山乡供电所解决了王台小组生产用电故障问题,协调县水务局解决了曹凡峪村上输水管道冻裂导致村民吃水困难的问题,协助县水务局实施王台小组水塔项目建设,协调下寺湾采油厂解决了贫困户张小江产业发展用电问题。针对马家河村民小组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各项工作不容易推进等问题,张钰坤向劳山乡政府申请建了幸福院,使得马家河村民有了舒适便捷的公共活动场所。
  马家河村民小组村民代表万宝亮高兴地说:“我们村在后沟里,离村队部好几里地,大多数人根本没办法参加村里的活动,只能打麻将、闲聊。有了幸福院,村里开会、村民交流有了好去处,还有体育器材,可以健身。”
  如今的丰足村,曾经漫山遍野的玉米地被一个个大拱棚取代,柏油路通到了最后一个村,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非常方便。村子周围种了很多格桑花、菊花、常绿树等,特别美丽。
  “想做一些真正对群众有益的实事,让群众的日子过得好一些,让丰足村名副其实。”张钰坤说,下一步,他打算继续发展壮大拱棚蔬菜、养殖等产业,加大技术扶持力度,着重帮助村民解决销路问题,同时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丰足村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