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杨明: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延安历史,发扬延安精神
文/忽弋琛 图/常延东
    1978年,杨明在宝塔山下留影
2019年9月,杨明在宝塔山下留影
  很多延安人都保留着不止一张与宝塔山的合影,在这些合影中,巍巍宝塔见证了延安的变化与发展,也见证了延安人的成长。
  今年60岁的杨明,家住在枣园路附近。近日,他为记者展示了他与宝塔山的数次留影。他告诉记者,在这么多的照片中,他最喜欢、最为珍惜的就是1978年在延安宝塔山下的留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拍照留影对于不少人来讲还是件比较难得的事。杨明说,这张照片就是他刚刚拿到入伍通知书的时候拍的。
  参军入伍,对杨明全家来说是一件大喜事。杨明的祖父杨凤梁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当时的延安县苏维埃政府保卫局长。他护送过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医生乔治·海德姆(马海德),还曾为迎接党中央毛主席入驻延安,带领保卫局的同志们做了大量前期安全保卫工作。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时,他的祖父为抢救人民群众光荣牺牲,人民政府授予其烈士称号。让杨明成为像祖父一样保护祖国、保卫人民的军人,是杨明全家的一个心愿,更是杨明的梦想。因而收到入伍通知书时,杨明十分高兴,他决定去延安宝塔山下拍照留影,一来为了庆祝参军入伍,二来要离开家乡了,他想把家乡最美的景象带去军营,以解思乡之情。
  那时候,杨明家住在延安市(今宝塔区)元龙寺公社黄屯村,距离市区有60多里。他还记得拍照那天是春节过后不久,他骑着自行车前往市区。那时候市区房屋很少,楼房更少,所以巍峨高耸的宝塔很是引人瞩目。当到了原来的延安飞机场附近时,他就看到了宝塔山,不由得加快了骑车的速度。那时候虽然不流行旅游,可是人们都想和宝塔山留影,他记得延河照相馆还在宝塔山周围专门设置了流动摄影点,为了离宝塔山更近一些,杨明选择了站在在宝塔桥上拍照,摄影师用“方盒子”海鸥相机为他留下了永恒的瞬间。
  在这张6×6厘米见方的黑白照片中,时年19岁的杨明抬头目视前方,嘴角上扬,脸上满是自豪的神情。他穿着一件棱角分明军装样式的衣服,可杨明说事实上那并不是一件军装,而是一件自己改制的衣服。那时候人们都向往成为解放军,当不上解放军,穿一件军服或者戴一顶军帽,也感到无尚光荣。他没有解放军军服,就把新买的一件蓝色中山服改成了军装样式。拍照的时候那件衣服已经穿了两年了,洗褪了颜色,领口袖口也有磨损,但他仍然当宝贝一样。
  在参军入伍的很多年里,这张小小照片一着陪伴着杨明,无论身在何方,这张与宝塔山的合影都是他思念家乡时最大的慰藉,它也被冲洗了很多次送给了很多战友,直到现在它的底片还被杨明很好地保存着。1982年,杨明退伍回到家乡,曾经在延安市清凉山文物管理处、中共延安市宝塔区委办公室、宝塔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工作过。这些年来,他关心延安的每一点变化,思考着家乡的每一次发展,尽量参与着家乡的大事小情,并且把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化作工作的热情,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尽力奉献。他还为歌颂家乡写过《延河改道中的你我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延安旱柳也风流》《走进清凉山》《在那片绿色的森林里》《延安城区现已难得见“大山水”》等文章。
  如今,已经退休的杨明仍然在宝塔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发挥着余热,他还多次走进校园、走进机关、走进乡村开展关于“延安精神”等内容的讲座。杨明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对照过去,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每一个延安人都为之自豪。他希望让更多的延安人了解我们延安的红色历史,发扬延安精神,为延安作出贡献,让延安变得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