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产业园的核桃长势喜人 本报记者祁小军摄 ●香菇成了村民致富的“香饽饽” ●第一书记刘欣向村民了解产业发展情况 ●劳山乡干部帮助群众建大棚。 本报记者祁小军摄 本报记者 班姣
10月17日是第六个全国扶贫日,当日,延安市扶贫局、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以延安精神向贫困宣战”系列新闻发布会甘泉专场。甘泉县委副书记陈东阳作主旨发言。甘泉县副县长薛德伟、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韩永生回答记者问。
陈东阳说:“在脱贫攻坚战中,甘泉县结合县情实际,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甘泉发展的新路子。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6.9%下降到现在的0.66%,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3618元提高到2018年的9682元,提高了59.2%。”
陈东阳介绍,甘泉县把群众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更加注重产业的针对性效益和经济合作组织的带贫益贫效果,打破了“低收入”的困局,合力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经营主体带动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流,甘泉县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当地企业、组建成立合作社、培育家庭农场等多种途径,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经营主体带动体系,降低了生产成本,拓宽了销售渠道,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解决了无劳动能力户“一兜了之”的问题。
截至目前,全县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5.87万亩,组建成立公司23家,合作社173个,家庭农场71个,带动贫困人口1740人,培育职业农民641人,全县产业发展主体更加明确,方向更加清晰,效益不断提高。
在产业发展上,该县不断扩大产业支持面,将蔬菜、苹果、香菇、中蜂、奶山羊五项产业作为“自选动作”,让群众根据自身情况任意选,并按照《2019年甘泉县农业产业建设暨巩固脱贫成果扶持办法》进行扶持。
针对以山地苹果、棚栽时令水果为长效产业的贫困户,积极引导在棚内栽植以西甜瓜、辣椒、叶菜类为主的低矮作物;同时鼓励发展小规模奶山羊、中蜂养殖,增加短期收益。针对无劳动能力贫困户,鼓励入股合作社,通过托管代管等方式发展奶山羊、中蜂,确保收入有保障。针对发展产业需求技术帮扶指导的贫困户,先后举办产业技术培训班25场764人次,现场技术培训2568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50人,并出台《2019年甘泉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降低贫困户发展产业的风险。
截至目前,全县有劳动能力的2582户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就业462户,政策扶持产业发展2120户,其中种植大棚645户,养殖奶山羊208户2009只,发展中蜂523户1.07万箱,种植香菇146户45.36万棒,发展畜禽养殖业598户,无劳动能力的502户贫困户,通过经济主体带动,全部嵌入产业链,全县产业覆盖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