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俊勇在宝塔山上与他所栽种的树合影 ●柴俊勇(左一)用颜料重描标识牌上的字迹 本报记者 忽弋琛
“老朋友,我又来看你了!”10月16日上午,在宝塔山景区的纪念林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用手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一棵高大的松树,深情地说道。
这棵松树有着水桶般粗壮的主干,墨绿色的枝叶之中点缀着沉甸甸的松果。在它旁边的标识牌上刻着“上海,一九七九年三月四日”。在这片不同年代由全国各部委、友好团体等代表所种植的纪念林里,它与旁边的苍松翠柏整齐地排列着,如同卫士般守卫着庄严的宝塔。
老人名叫柴俊勇,今年66岁,退休前曾在上海市政府、市政协等处工作。与他深情“交流”的松树就是40年前在全国青年植树造林大会上,他代表上海亲手栽种的。后来,上海市党政代表团来延考察,在宝塔山看到这棵树,他们回沪后询问这棵树是谁种的?柴俊勇自豪地说,是他种的。从那时起,他就萌发了再回延安,登上宝塔山,为这棵树浇水、培土,和它“对话、交流”的想法。此后,他每十年都会专程来到延安,今年已经是第5次了。其间,他还带着家人来到延安接受教育,使女儿懂得共和国从延安走来的艰辛。
如今,看着昔日不足一米的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寄托着全国各地对延安深情厚谊的纪念林也已成为宝塔山的一道亮丽风景。柴俊勇老人不无感慨,他的思绪又回到了四十年前。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我国的植树节。为此,共青团中央将此项决定落实为行动,向全国青年发出了动员起来、绿化祖国河山的号召,并决定第一个植树节期间在延安召开全国青年植树造林大会。当时在团中央青农部任职的柴俊勇被委派到达延安,负责这次活动的筹备对接工作。
柴俊勇还记得,70年代末陕北地区还很贫穷,加之洪灾过后的延安还在进行着灾后重建,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为了筹备这次活动,柴俊勇在当时的延安地委招待所住了一个月左右,进行考察场地、联络树种、对接部门等工作。从北京到延安,条件虽然艰苦,但是能在革命圣地延安参与筹备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柴俊勇深感光荣而又责任重大。
1979年3月4日,全国青年植树造林大会召开这一天,来自全国各地23个省市的青年代表们齐聚宝塔山上,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与激动的神情。在广大青年心目中,圣地延安如同灯塔般明亮,能在延安宝塔山上植树更是无上的光荣。按照会议要求,各省市代表都要为自己的省市、自治区植一棵树。身为上海人,柴俊勇与上海的参会者一起种下了一棵代表上海的松树。在他看来,中共一大是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又是在延安发展壮大的,这棵松树有着非凡的意义。
全国青年植树造林大会意义非凡,拉开了西北、华北、东北(三北)防护林绿色长城工程的序幕,是共青团实施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3月12日为植树节的实际行动,因此中共中央为会议召开发来了贺电。
种下一棵树,也种下了牵挂。离开延安的四十年间,柴俊勇无论身在何处都关注着延安的变化发展。每一次来到延安,柴俊勇都会为延安的变化所震撼,为延安的发展而欣喜。“40年来,圣地延安越来越绿,越来越美了!”他说,“历史选择了延安,延安铸就了辉煌,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现在延安人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我相信延安的明天会更美好。”
此次延安之行,柴俊勇与6岁的外孙女有一个约定:从今往后每十年,外孙女都要来到延安宝塔山上,为这棵松树浇水、培土。“再过六十年,她到了我这个年纪的时候,这棵树也100岁了,那将会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柴俊勇说。
宝塔山上,一位老人与一棵树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