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冯青花
如何让主题教育春风化雨见成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全国火热开展,安塞区沿河湾镇采取多种措施创新教育手段、盘活教育资源,把主题教育搞得有声有色,在全区引起热烈反响。
聆听“习语”金句“初心”入脑入心
已是深秋,安塞区沿河湾镇茶坊村却如沐春风。
清晨的小村庄,在浓烈的秋叶的包裹中若隐若现,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秋天水墨画。当人们还在睡梦中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习语”广播室里已经开始播放红色歌曲,那慷慨激昂、欢欣鼓舞的节奏,令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在广播中,习总书记雄浑厚实的声音传入了千家万户,久久地回荡在整个村庄。
“每天早上7点整,‘习语’广播室准时开启,主要内容是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经典语录’,通过音频转换转变成‘小故事’‘大白话’,再以广播的形式重复播放。”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播室里,包片领导周恩宏一边准备着广播内容,一边与笔者聊天。他说,“宣传人群面向全镇所有党员和群众,目的很明确,就是用这种方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以此提升群众的政治觉悟、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坚定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如今,聆听习总书记讲话,已经成为党员和群众每天的必修课。该镇党委副书记孙建军说,习总书记的讲话有深度、有内涵、更有感悟,虽然每天只是听一听,但却产生了特别好的效果,真正实现了“初心”入耳入脑入心、可见可行可懂。“每天都听总书记的讲话,觉得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了,人也更豁达了。”孙建军告诉笔者,通过发挥“习语”广播室的作用,广大党员干部有了主动参与学习教育、主动检视问题、主动整改问题的行动自觉,在全镇上下形成了领导带头干、干部主动干、党员承诺干、严明纪律干的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这是主题教育当前最大收益。
“小喇叭”作用大党的声音进万家
为推动主题教育,沿河湾镇党委既注重把“规定动作”做到位,又注重使“自选动作”有特色,还建立了政策“小喇叭”,将党的惠农政策、农业产业补助政策、脱贫攻坚、水污染防治、扫黑除恶等重要政策和中央一号文件内容进行汇总、整理和编辑,再转换成群众听得懂、能理解的地方话进行播放,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让“小喇叭”真正成为宣传党的政策的有效载体。
“习语”广播室和政策“小喇叭”目前已成为全村老百姓议论的新话题,也成为宣传政策的“大阵地”。笔者随机采访了镇上刚刚劳动回来的乔芝莲阿姨。“每天的广播都在听吗?”她笑着说:“怎么能不听呢?不听也不由我呀,国家的政策直往耳朵里灌。”“这个‘小喇叭’好呀,能听得懂还记得住,我们这些不识字的老农民,也能了解党的政策了!”“以前我们只通过群众会宣传政策,听到的内容少又容易忘记,现在好了,不管你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家吃饭,小到村里的通知,大到各项惠农政策,广播都可以把信息清清楚楚地传递给每一个农户。”乡村医生高宝林接着乔阿姨的话说。
孙建军告诉笔者,截至目前,该镇已开展“喇叭”式政策宣传32次,举办政策宣讲活动12期,提升了群众的致富能力,坚定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大棚蔬菜、山地苹果、舍饲养殖三大农业产业目前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老书记退而不休,发挥余热写春秋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一个“老书记”工作室,这个只有20多平方米的小小工作室,成为全村老百姓倾吐心声、解除烦恼的大平台。3位曾担任村书记的老党员轮流坐班,帮助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协助处置村里的难事,并积极为振兴乡村建言献策。
1969年入党的原茶坊村老支书高树林每天都往返在家与工作室之间,日子过得充实而有意义。高树林说,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帮村民解决四五件事,现在村民都习惯了,有事便会来“老书记”工作室寻求帮助。
“老书记”工作室,给老书记们发挥余热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是村里一个党建品牌,扮演着政策法规宣传员、党建工作协管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文明新风倡导员和矛盾调解员五种角色。据了解,目前全镇15个村的“老支书”工作室,帮助村上化解征地拆迁、邻里矛盾纠纷、村集体利益分配、土地流转等群众反映突出问题30余起,不仅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而且助推了乡风文明大转变。
“镇党委推出‘习语’广播室、政策‘小喇叭’和‘老书记’工作室,目的就是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千家万户,让党员干部把群众最关心、最揪心、最烦心的事情解决好,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整改成效,推动工作落实见效,让干部受到教育,群众得到满意。”沿河湾镇党委书记刘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