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哈里森·福尔曼镜头下的红色延安
    ●安澜门
    ●在军人合作社买布的人
    ●行进中的八路军战士
    ●延安城的宝塔和窑洞
  ■本报记者 彭琛
  几天前,看了“美国摄影师镜头下的红色延安”——哈里森·福尔曼摄影展,50多张巨幅黑白照片就像一台雕刻时光的机器,将70多年前的宝塔山、安澜门、红军战士、老百姓……推送到我们眼前,耳边仿佛响起了熟悉的红色旋律,一下子将我们拉回到了那个战火与激情的年代。
  他曾冲破重重阻碍,两次到访延安。
  他曾用朴实、真切的镜头语言记录延安。
  他曾向全世界传达一个真实的红色延安。
  在福尔曼的镜头下,我们又一次触摸那段红色岁月。
   1 告知世界的红色真相
  上世纪40年代初,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封锁下的陕甘宁边区,就像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封锁区到底是怎样的?中国共产党真的像官方政府描述的那样吗?他们是否真的拒绝抗日……”
  一时关于封锁区延安的流言铺天盖地而来,国共关系不断恶化。在当时国民党的官方舆论中,共产党被不断歪曲。作为美国合众社和英国《泰晤士报》、国家广播公司驻中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虽然持有中立观点,但他也对这些攻击产生了重重疑虑,迫使他想要尽快去封锁区一探究竟。
  终于,在1944年春夏之交,福尔曼克服了重重阻挠,争取到了以国民党官方人士为领导、随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的权利。与第一次不同的是,在贫瘠的黄土地上,福尔曼看到了沟壑里的小麦、谷子和农田。
  正如福尔曼在他的《北行漫记》中描述的一样,“我们骑着马向西走,地面越来越崎岖。可是风景却把人民的勤劳和决心说出来了。这风景好像一幅织锦,织满了紧贴着崇山峻岭的种着小麦、谷子、棉花、玉蜀黍的农田。”封锁区延安的真实情况并不像外界报道的那样,反而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于是,在国民党领队率领全部中国记者和部分外国记者撤离边区返回重庆后,福尔曼决定在这里多待3个多月。
  期间,他冒险东渡黄河、深入晋绥抗日根据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目睹了八路军英勇作战的场景。福尔曼说:“过去有人告诉我们说,八路军不打仗,没有伤兵,没有俘虏,人民害怕八路军,恨八路军,今天这些谎话已被事实揭穿了。人民热爱着八路军。我要将所见到的八路军英勇斗争的事迹,写成文章,拍成照片,告诉全世界人民,争取美国对八路军给予武器援助,最后将日本法西斯打垮。”
  随着福尔曼对封锁区采访的不断深入,一系列不符合事实的谣言被逐一粉碎。边区政府民主的作风、共产党领导人朴素的生活以及老百姓的团结善良……福尔曼完全被解放区的成就所感动。
  “延安的特殊款待,不过是干净的窑洞和比较丰富的陕北菜肴而已,但心情是愉快的。”在采访期间,福尔曼还参观了陕甘宁边区的军营、共产党经营的石油生产、南泥湾的农业生产、部队医院等,采访了中共的领导人、八路军战士、老百姓……
  一篇篇真实的报道从这里走向了世界,福尔曼用自己的镜头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红色的中国。
   2 照片里的红色延安
  福尔曼是一名战地记者,但在更多的时候他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他没有将自己的视角局限于某一个场景,而是从多个角度记录着延安的变化。在金延安展出的50多张珍贵历史照片中,有准备去前线战斗的八路军战士、共产党边区的教室和正在上课的孩子,还有延安宝塔和窑洞……这些不同的照片,无一不在向世界诉说着真实的延安。
  在一幅村民帮助战士搬运火药的照片面前,我们被深深地感染。崎岖陡峭的山路上,成群结队的村民手提肩扛运送着火药。“攻敌碉堡,缺少火炮,正面进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里,当地村民正在搬运1000磅火药进入一个已经挖好的隧道。村民们将在天黑后开始挖掘隧道,隧道在黎明前完工,这个据点就炸毁了。”福尔曼在《红色中国报道》中这样描述道。
  此次展出的照片中,除了有严肃的军纪军事训练生活、制造的武器装备、荒凉的战场、攻克的日军堡垒,还有许多窑洞和生活化的场景。
  “可以防御轰炸的延安窑洞城市今日正是边区人民的韧性与决心的象征。”福尔曼对具有特殊功能的窑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百姓住在窑洞里,部队驻扎在窑洞里,军人合作社还在窑洞里……
  “这些窑洞排成一行行用拱柱隔开来的弯拱的墙洞,层层叠叠严整地攀着山坡。曲折的小径从一层通到一层,把山上山下都连通起来。”细心的福尔曼还发现,“在每个窑洞前面,把山壁凿出一小块平坦的空地,作为鸡栏、猪圈、菜园或者孩子们的运动场,也许还有一绳子洗净的衣服飘扬在燥热的阳光下。”
  在不远处八路军驻扎的军营里,有拿着篮子给战士们送食物的妇女。延安城里,有嬉戏玩耍的孩子们。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在一户村民的院子里,一个小男孩拿着纺线的架子,福尔曼则在一旁帮他拿着线团,站在一旁的小女孩笑弯了腰。站在人群中的福尔曼没有一丝的生分,面带笑容的他看上去像一位慈祥的伯伯。
  他的镜头语言是朴实的,但是在朴实的镜头下总能感受到封锁区百姓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与老百姓的朝夕相处中,他认识了许多平凡的人——家庭生产劳动英雄李来增、铁工劳动英雄李之华、妇女劳动英雄郭凤英……
   3 老照片“回家”了
  70多年前,福尔曼依靠简陋的设备将采访到的图片和文字传输出去,让世界知道了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真相。
  70多年后,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漂洋过海,回到了延安。
  透过福尔曼镜头里的人与事,我们仿佛回到了记忆中的延安,热火朝天的军民生产生活、熟悉的窑洞、朴实无华的老百姓,一个多层次、立体式的图片资料,呈现在我们眼前。
  “看着金延安南街上一幅幅被放大的摄影作品,照片中每一个人的表情、细节都清晰可见。它就像会说话的有声读物,让我对40年代的延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看了此次摄影展的魏慧志说。的确,照片虽然不会说话,但是照片所传达出的信息却是那样的饱满、生动。
  同样被照片打动的还有两鬓斑白的王志友老人。站在曾经的宝塔山照片前,有很多次,他的眼眶湿了,老人说:“看着延安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这也正是此次摄影展的最大意义。“哈里森·福尔曼的这组照片,只有回到延安展出才是最有意义的。”在谈到“美国摄影师镜头下的红色延安”摄影展时,策展人单增辉说。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向读者表达什么。”单增辉介绍,福尔曼的摄影语言是十分丰富的,他关注战争本身,但同时又拍摄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民主、经济、地理等方面照片,综合来突显延安时期的整体社会风貌。在一张拍摄市场沟木材交易市场的照片中,后面有一栋白色的建筑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银行,这张照片所表现的是当时边区通过自力更生打破封锁、经济活跃的繁荣景象。
  “我们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在圣地河谷·金延安南街室外布展,错落有致,整体效果也更加有节奏和美感。”单增辉表示,福尔曼在中国拍摄了大量的珍贵照片,仅延安就有900到1000多张,还有英文版日记,有很大可能还有电影胶片。“我们正在积极搜集福尔曼相关资料,希望能以此次影展为契机,让福尔曼更多的作品回到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