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脱贫之后奔小康
——延川县脱贫攻坚综述
    ◀张志明采摘苹果
    ◀康文利给高世荣叮嘱用药注意事项
  通讯员 张小东 本报记者 张吉祥
  淅淅沥沥的雨终于停了,阳光穿过薄云洒满了果园,红彤彤的苹果越发红亮起来。延川县杨家圪台镇孙家塬行政村贫困户杨志平站在果园里,满脸的笑容。
  “签了销售协议,我家这10多亩苹果有了下家,一卖可就是10多万元的收入。”杨志平有些自豪,“去年能挣1万元,今年打了个翻身仗。”
  像杨志平这样摆脱贫困的农户在延川有很多。
  今年,延川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历史性地告别了绝对贫困。然而,延川县并没有放慢致富奔小康的脚步,他们紧盯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抓减贫和防返贫并重、抓整改和促提升并举”的思路,奋蹄扬鞭,踏上了巩固提升奔小康的新征程。
  产业为本 脱贫致富后劲足
  果园里,文安驿镇白家塬村62岁的果农张志明提着篮筐,小心翼翼地将一颗颗果子采摘下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要不是这果园,我们一家人真不知道还有什么活法。”张志明说道。
  提起张志明,村里人都特别同情他:妻子慢性脑梗,女儿先天性残疾,自己身体有病干不了重活。张志明整天坐在村里的大槐树下,看着村民从眼前来来往往、上田干活,无动于衷。
  “虽然有果树,但是没有钱投入,自己没有信心,生活过一天算一天吧。”驻村帮扶干部找到张志明时,张志明说道。
  “这样下去那还得了?再不想办法脱贫,这一家人就彻底没有希望了。”张志明坐得住,帮扶干部坐不住了。他们赶忙帮助联系技术员,协调贷款、肥料,争取产业支持,将张志明撂荒的6亩果园重新管理起来。
  有了产业,张志明的精神振作起来,跟着外出参观学技术,和妻子整天待在果园;政府送来了防雹网、沼气、贴息贷款……
  张志明的日子终于大变样,一家人的生活就像成熟的苹果一样香甜红艳。“脱贫那一年,是我有生以来最幸福、最难忘的一年。”张志明至今难忘脱贫那一刻的幸福。
  张志明仅仅是延川县产业脱贫模范之一。在全县脱贫表彰大会上,他与全县众多脱贫模范同登奖台,接受表彰。
  一个个贫苦户爬出了“泥淖”,顺利“上岸”。这些,源于延川县举全县之力,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持续推进产业扶贫。持续发力的产业扶贫,像强大的劲风掀动扣在头上的贫困帽。
  产业兴旺,脱贫才有希望。延川县以苹果、红枣、蔬菜、畜牧为主导产业,将中药材、林业产业作为补短产业,食用菌、土猪等作为特色小众产业,着力打造了“4+X”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产业围绕“塬面苹果、沿黄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的产业布局,累计发展苹果22万亩、设施红枣3300亩、猪牛羊存栏11.72万头、生态循环农业养殖小区65个。工业产业围绕“工业强县”战略,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机遇,引进重点产业转型项目,直接带动就业1434人,间接带动就业5300多人。
  目前,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延川全力推进产业清零,确保了村有脱贫产业、户有致富项目。全县6392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落实了长短结合、稳定脱贫的产业项目,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产业全覆盖。
  永坪镇黄家圪塔村新建231座大棚,发展蔬菜水果种植,贫困户高成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第一个站出来承包了7座大棚。如今,他的年收入超过10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只要肯干肯吃苦,我就不相信日子过不到人前。”
  “我村苹果总产量达到1500余吨,销售额达1000余万元,全村群众人均收入已超过万元。”孙家塬村的苹果产业远近闻名,这让村党支部书记孙延龙挺直了腰杆。 
  健康扶贫 对症下药祛“病根”
  清晨,文安驿镇高家圪图村村民高世荣叫醒妻子王女,一块来到大棚里,将一筐筐西红柿装箱,然后送到县城的早市上。把西红柿摊点摆放好,给妻子安顿一番后,高世荣又返回家里,准备下田干活。
  刚到门口,村医康文利迎面走了进来。
  “你老婆又去卖菜了?”康文利问。
  “她早上去县城卖菜,我回来到大棚再干些活。”高世荣说,“她现在好多了,儿子每周从延安买一次药,基本上不用我操心了。”
  看着高世荣神情轻松,康文利有着说不出的高兴。作为签约医生,他知道因为疾病差点让高世荣这个陕北汉子走投无路。
  15年前,王女不幸身患子宫肌瘤和糖尿病,不富裕的家立刻蒙上了阴影。为了给妻子看病,无奈的高世荣只得依靠高利贷:借贷两万元,月息两分。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5年,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王女神经受损,完全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瘫痪在床,成了个“废人”。
  精准扶贫为高世荣带来了最后的希望。妻子住院期间的费用,依靠新农合和大病救助政策兑现几乎全部报销。出院后的王女,不仅站起来了,还能帮助高世荣下地干活。
  现在,王女每个月免费领取6000多元的慢性病用药,并签约了家庭医生,对她的病情随时监控。
  “终于不再欠高利贷了,无债一身轻啊。”高世荣的脸上充满笑意,“两个儿子也成家立业了,一家人的光景总算过得有模有样了。”
  在延川,因病致贫3285户9863人,占贫困总户数和总人口的45.35%和44.54%,健康扶贫人数多、任务重。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中,延川县开出“四大良方”,逐步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得病”的民生目标。
  对全县患有57种慢性病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县内门诊、住院全免费,县外就医提高报销比例,解决贫困人口“吃不起药、舍不得吃药”的问题。
  贫困人口患重特大疾病,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解决老百姓“不敢生病、不能生病”的问题。
  成立43个全科医师团队,组成“救护车辆+医疗设备+全科医师团队+远程医疗”流动医院,解决农村人口看病“下不了炕、出不了村”问题。
  与北京、陕西省、延安等地三甲的专家,形成六级远程医疗会诊模式,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解决患者“进不了城,找不到门”的问题。
  “四大良方”有效帮助农村人口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的病人彻底消除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真正减轻了群众的就医负担,切实提升了他们的健康‘获得感’。”延川县卫健局副局长乔磊介绍说。
   “旅游+扶贫” 齐步迈向幸福路
  枣乡延川,层林尽染、景色宜人。
  在乾坤湾镇龙耳则村,一群背包客站在村口的休闲驿站,一边休息,一边观赏着村子的风景。窑洞、碾子、枣树,伴随着“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派淳朴自然的乡村田园景象,让他们迷恋。
  龙耳则村位于黄河岸边,距离乾坤湾景区10多公里,沿黄公路穿村而过。这条路上,许多自驾游和背包客络绎不绝。同时,随着乾坤湾景区游客越来越多,让龙耳则村也分到了一杯羹。
  “办农家乐、吃旅游饭、赚游客钱。”村民们瞅准时机,陆续开办了民俗民宿,让游客体验黄土风情的同时,自己也赚个盆满钵满。
  “我们的农家乐上了携程、美团,旅游旺季还需提前预订。”第一书记郭杰说,“国庆期间,村民的农家乐生意火爆,客房全部住满,农家饭也顾客满门。”
  让田园变游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产品、贫困村变旅游村,延川县借助旅游扶贫这一全新的扶贫模式,通过扶持发展旅游业,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绿色、持续发展的脱贫之路、小康之路。
  乾坤湾镇依托景区开发建设,通过“支部+公司+合作社、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三种模式,采取入股企业、专业合作等措施带动帮扶,实现村民脱贫致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我们对农村撂荒枣园、苹果园进行了土地流转,种植采摘园,农民收取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挣取劳务费,实现‘一份土地、两份收入’。”乾坤湾镇党委书记辛永峰说道。
  目前,全乾坤湾镇流转土地面积5035.08亩,流转合同20年,涉及农户432户(贫困户117户)。2018年,阿占、苏丰、温家塬、上村四个村实现土地租金收入70.51万元,务工收入207.25万元,户均增收2624元。
  延川县用足用活旅游资源,围绕全域旅游开发,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为乾坤湾4A级景区、路遥故居3A级景区、文安驿文化产业园区、永坪红色文化产业园区配套建设了一批参与性项目。建立“旅游+”多种带富机制,各村入股旅游项目,带动39个村集体的经济发展;旅游公司流转农户枣园1.18万亩、闲置窑洞300余孔,带动7个村发展集体经济。通过“旅游+扶贫”,带动1800多户8000多人参与旅游服务业。
  如今,延川县63个贫困村、2040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退出。今后,让未脱贫的群众尽早甩掉贫困帽子、让已脱贫的群众继续增收不返贫,这是延川县委书记张永祥的扶贫目标,对他来说,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
  张永祥说:“在落实上,措施要更有力,监督检查、追责问责一律都要跟上,真正使延川的群众尤其是贫困户,能够同步够格一起迈入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