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一片丹心在志鉴
——记市政协委员、市方志办副主任杨丽华
    ●杨丽华在查阅资料(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王静
  作为政协委员,她结合实际,为群众发声,提出了涉及社会养老、停车难、出行难等关乎民生的提案,大大小小有六七十个,多数都被采纳。作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她笔耕不辍,高效率完成本职工作。她就是市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委员,市方志办副主任杨丽华。
  履职尽责,关注民生献良策
  “政协委员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杨丽华说。2012年,我市公交车更新换代,投放了部分空调车,其票价定为2元,办公交卡乘车没有任何优惠,对此部分市民表示票价太高,不能接受。刚刚当选为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的杨丽华了解到此情况后,便开始了解周边城市的公交空调车票价及公交卡优惠情况。
  经过一番信息搜索和实际调研后,2013年,杨丽华提交的《关于公交车办卡优惠的建议》被采纳,同年5月1日,乘公交车刷卡实行8折优惠。此项提案还被政协延安市委员会评为优秀提案,杨丽华欣慰地说,该提案从被采纳到落地实施,她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自豪感,这也提醒她要不忘初心,履职尽责。
  从2012年起,杨丽华提出《关于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延安市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的建议》,建议将年鉴工作纳入全市目标考核之列。经过多次提交提案,2018年,杨丽华的建议最终被采纳,这极大地提高了供稿单位的供稿积极性,也更好地保证了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从事地方志工作30多年,杨丽华发现,大量被搜集、挖掘、整理的地情资料没有合适的地方保存,怎样才能妥善存放这些珍贵的资料呢?经过反复思索,2013年,杨丽华以政协委员的身份,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建设延安市地方志馆的建议》,并积极为延安市地方志馆立项撰写文章、提议案,联系建筑单位写论证报告。此外,她还去北京、杭州等地考察地方志馆建设情况,提前学习规划和布展设计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杨丽华说:“为了推动地方志馆的建设,作为从事地方志工作的政协委员,我更有责任把这件事情做好!”
  2014年,原本被列入计划的地方志馆建设被取消,但是杨丽华却没有放弃她的提案,她说,地方志是地方文化事业的根本,是对延安历史和现状的科学记述,是延安地情的重要载体,地方志馆的作用不容忽视。2016年、2017年,杨丽华连续提交相关提案。2018年,延安市地方志馆终于与延安博物馆项目一并建设。如今,看着已经完工的建筑主体,杨丽华感到无比欣慰。
  笔耕不辍,奉献方志留清影
  从1987年参加工作至今,杨丽华把青春和汗水都献给了热爱的事业。
  2011年,杨丽华担任《延安年鉴》副主编,她在总结以往11卷《延安年鉴》经验和不足,借鉴其他兄弟市《年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改版了2011卷《延安年鉴》模式,充实和丰富了内容,并合理安排编辑、出版等工作,该《年鉴》以新颖、适用、美观赢得各界人士好评。之后她又对其进行了创新、拓展和完善,使得2012卷《延安年鉴》荣获第七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三等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杨丽华并没有止步于此,2018年,她认真学习研究并借鉴了全国优秀年鉴经验,对《延安年鉴》体例和内容进行了调整,将历年来80万字的年鉴体量减少到了40万字,使2018卷《延安年鉴》变得更加完整而精练。同年,针对全市年鉴供稿质量参差不齐,杨丽华完成了万余字的年鉴稿编写资料工作,面向全市年鉴编辑人员举办了首次年鉴培训会。杨丽华微笑着说:“这是全体工作人员努力付出的结果。”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市上和本单位的大力支持与积极推动下,2012年4月,由杨丽华分管负责的科室主建的延安地情网建成开通,该网于2017年9月改版并建成全省第一家市、县级地情资料库,现已上传56部电子书,包括市县志书14部、《延安年鉴》19部、地情书籍等23部,字数达到4000多万字,图片2万多张,成为人们全面、系统了解延安,研究延安地情的大窗口,给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读志用鉴平台。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今后我要继续当好履职尽责的政协委员,干好热爱一生的地方志编纂工作。”杨丽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