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为全村协调配置的自动诊疗设备 ●石英正在大棚里忙碌 ●张少红正在喂羊 ●吴起县城全景 本报记者 朱佳雨 通讯员 贺贵荣
走进吴起县,在田间地头或贫困户家中,不时能看到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的身影。他们与群众拉家常、讲政策、传技术,为发展产业出点子、谋思路、解难题,一身土两脚泥,常年少有节假日。这是吴起县抓党建促脱贫工作的真实写照。
自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吴起县把脱贫攻坚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以组织振兴为牵引、以人才振兴为支撑、以转变作风为保障,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党建资源转化为脱贫攻坚资源,以高质量党建决胜脱贫攻坚。
如今的吴起县,强基固本之花遍地绽放,产业富民之花在吴起璀璨盛开,幸福和谐之花竞相怒放,摆脱贫困的梦想正在这里逐步实现。
吴起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年底的12622人减少到445人,5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3%,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始终保持高于10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速。
发展产业断“穷根”
11月28日,记者来到周湾镇王树湾村村民张少红的养殖场,只见牛棚里一头头壮硕的牛正吃着草料,旁边的一间羊棚里,一只只小羊依偎在母羊身边。“我养了85只羊、20头牛,下一步我还打算建成50头牛的养殖场,让牛的数量翻一番。”张少红乐呵呵地说。
与现在积极乐观的心态不同,张少红曾一度看不到生活的希望,2012年因双亲患病去世,欠下几十万元外债。2014年,张少红被列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在村干部的引导、帮助下,他顺利贷到了互助社2万元的免利息贷款,开始发展牛、羊养殖,在2016年脱了贫,他终于重拾了生活的希望。
“一开始准备养牛,害怕赔钱,村支书李生堂一直为我出点子、鼓励我,第一书记为我跑前跑后地落实扶贫政策。是扶贫干部们给了我致富的信心。”张少红说,他虚心学习牛、羊的饲养技术,和妻子每天起早贪黑,种草、割草、切草、喂牛、清理牛粪……精心护理着栏里的牛犊。今年以来,已经卖了10万元,预计年底能卖12万元。如今,张少红的日子越过越好,一家人脸上有了笑容。他见人就夸扶贫政策好。
王树湾村团结向上的党组织班子是全村人脱贫致富坚强的后盾,“有什么事,党员群里一说,我们全线出动。”周湾镇王树湾村第一书记刘海龙打开本村的党员微信群对记者说道。
脱贫致富,需要成就更多的“张少红”。为此,吴起县推行“两分红两补偿”模式,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两分红,即“企业+党支部+贫困户”分红、集体经济分红。“企业+党支部+贫困户”分红,是由县财政入股圆方集团、吴起果树试验场,每年为1005户重点帮扶户分红2500元,稳定获利10年;光伏发电企业带动2479户老弱病残和重点帮扶户,每户每年可获得分红3000元,连续获利20年。集体经济分红,即积极鼓励贫困户以各种形式参与新型经营主体,有70家新型经营主体与1259户建档立卡户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每年每户分红约1000~3000元。两补偿,即生态效益补偿、产业政策补偿。生态效益补偿,即将各村的集体公益林承包给1005户重点帮扶户进行管理管护,每户落实生态补偿资金2800元;产业政策补偿,即每年专门针对贫困户制定脱贫攻坚产业扶持办法,补助到户产业资金1500余万元。
不仅如此,吴起县还实施“人人技能”工程,提升脱贫技能。免费为贫困人口开展月嫂、特色小吃、家政服务、焊钳、叉车等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致富本领。同时,吴起县委组织部联合扶贫局、农业农村局开展山地苹果技术培训,重点聘用学习果业技术的贫困户大学毕业生为技术员,帮助贫困户减轻就业压力,拓宽增收渠道。
壮大集体经济拓“富路”
11月29日,天刚亮,王树湾村的村民石英已经在大棚里忙碌起来,哈密瓜刚刚成熟,他像照顾孩子似的精心侍弄……随着太阳升起,大棚里越来越闷热,石英脸上的汗珠不时掉落在地上。“我在这里流转了36亩地,每年能有7000元的分红,打工还能每天挣100元。日子越过越好,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石英抹了把汗笑着说。
目光所及,158亩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就是贫困户眼中的“金山银山”。
如何通过强化党建来壮大集体经济?记者了解到,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流转了这40座大棚,通过“支部+公司+农户”“支部+大户+农户”两种投资经营方式,重新修缮废旧大棚,引进红心火龙果、无花果、草莓、秋葵、小番茄、水果玉米等新品种,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占比分红,使其成为支部“抓产业促增收”的载体,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刘海龙说道:“以前是自上而下,政府拨钱给贫困户创业,现在我们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是自下而上挣钱给贫困户。”
这片“初心田园”不仅有着经济效益,也是吴起县村级集体经济及教育培训基地。
不仅如此,“初心田园”还以党小组为单位认领新品种试验并进行大棚的种植和日常管护工作,定期开展党员进田园活动,切实通过党员做给群众看、带动群众跟着干。
在“初心田园”里,村民们一起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村党支开展学习活动,村民们一起协作沟通,促进了村党支部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工作,激发了支部落实“党建+1221”矛盾调处机制的主动性。
2019年,吴起县紧紧抓住中省市大力支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政策机遇,坚持党的领导、因村制宜、村级主体、统筹兼顾、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大力实施重点村扶持、空壳村清零、典型村培育“三大行动”,67个村已建起了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年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村1个,50万元以上的村4个,10万元以上的村36个,有效解决了村级集体“无钱办事”的难题。
乡风文明建设注“动力”
“没想到,把家里打扫干净了,还能换取需要的日用品,‘爱心超市’真是好。”长城镇二道坝村的魏有芬捧着刚从“爱心超市”换取的洗洁精,高兴得合不拢嘴。
在“爱心超市”里,货架上各种生活用品摆放得整齐有序,这边有米、面、油、盐、酱、醋等,那边是日用品,种类齐全,可供贫困户随便挑选,每一种物品都有“明码标分”牌,一些贫困群众就拿着自己的积分表过来兑换自己想要的商品。
“为啥他比我多3分?”“因为你没人家勤劳。”“那我也要赶上他,我想比他积分还高。”就这样你追我赶,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一些“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行动起来了,户容户貌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贫困户也开始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说给群众百遍,不如做上一遍。”二道坝村第一书记杨云说道。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村“两委”班子成员直接到一线去,身先士卒带头示范。带头修缮党支部,打扫公路沿线的卫生。村民们眼看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纷纷给扶贫干部竖起大拇指,“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脱贫攻坚,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进步,更应该是精神面貌的提升。二道坝村仅仅是吴起县加强党建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吴起县在全县范围内,通过积极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从家庭内务到群众外部居住环境卫生等细节入手,培养群众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提高他们的精神文明素养、文明健康生活水平。
如今的二道坝村硬化了的村道代替了原来的土路,小河里没有垃圾,树木环绕与家家户户的农家小院相互映衬着,好一派安谧祥和的乡村美景。
据了解,2019年,吴起县委组织部把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创新思路,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引领示范作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以达到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目标。
夯实队伍助“攻坚” 在吴起县做共产党员,没有消消停停只享受党员的光环而不奉献、不付出的;在吴起县做干部,没有舒舒服服待在家里不下乡出力、不流大汗的。
为了打造先锋队伍,让脱贫攻坚的组织保障更加有力,吴起县将原来1名联镇县级领导增加到2名,落实18名县级领导包抓8镇1街,将原来30名县级领导包抓33个贫困村变为包抓52个贫困村全覆盖。调整第一书记19名和驻村工作队队员52名,落实91个行政村包村部门和驻村工作队全覆盖,调整确定1184名科级干部结对帮扶45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今年,调整选派12名后备干部、75名机关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加强对“四支队伍”的日常管理,将村干部绩效补贴、第一书记工作补贴与脱贫攻坚工作相挂钩,建立完善工作例会、定期汇报、召回重派、督查考核等制度,倒逼第一书记充分发挥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吴起县建立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了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在党建扶贫工作中的履职测评、考核和评价体系,把精准扶贫工作列为镇、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以提高执行力、落实力为抓手,在全县范围内部署开展“干部作风提升年”活动,引导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第一线锤炼作风、担当作为,为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圆满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强的作风纪律保障。不仅如此,吴起县委组织部还提拔使用了优秀第一书记4名、驻村工作队队员3名,表彰奖励脱贫攻坚优秀个人27名、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20个。
在吴起县的党员干部扶贫队伍中,流行着这么一句话:“贫困户的岁月静好,来自帮扶干部的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