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小人物守护大好《河山》
杨雯
    ▲主演王新军
    ▼主演秦海璐
  由王新军执导、秦海璐监制、苗萌担任总制片人的电视剧《河山》在北京卫视品质剧场热播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为一部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抗战题材剧,《河山》以史为据,通过一群极具代表性的小人物在大时代下守护大好河山的峥嵘过往,彰显抗战英雄身上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展现国家与人民之间的紧密关系。 
   1 展现英雄群像
  《河山》讲述了抗战期间,卫大河(王新军饰)怀抱民族大义,在地下工作者姜雅真(秦海璐饰)等人的影响下,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与八路军团长高晓山(韩立饰)、父亲卫锡铬(李雪健饰)等齐心奋战,共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河山》不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长传奇,而是一群人的年代群像,因多元而真实,又因真实而感人。不论是忠肝义胆、在一次次战斗中誓死卫国的卫大河,还是沉着坚定、在隐蔽战线上奋战不止的姜雅真,抑或舍小家为国家、为支援抗战奉献一切的卫锡铬,都在共同传承那份中国人独有的、历久弥新的民族之魂。
  由于是群像戏,因此,王新军除了对每一位主演严格要求,对群演们也没有降低标准。这部戏一共请来了4万多名群众演员,但是光有数量远远不能体现战士们的真实状态。在王新军看来,瞬间把众多群众演员变成一个个久经沙场的战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群众演员毕竟不是军人,因此,他们来了之后,从站立到行走各方面都要提出军事化要求”。为了统一剧中战士们军帽下的发型,每个来到剧组的群众演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剃头,王新军还特意叮嘱观众仔细观察一下演员们的发型,“除了一些特殊的人物,其他在一线打仗的将士都会把头发剃掉,这也是《河山》与其他剧的不同之处。”
  2 用心雕琢细节
  战场上深挖的战壕、简陋的武器、残缺的城楼、斑驳的军服,以及以坦克为掩护步步紧逼的侵略军,无不还原出前线紧张的氛围。在制作层面,《河山》的拍摄条件十分艰辛,为了还原抗战时期的真实场面,王新军说:“在6个多月的拍摄中,剧组大概走了4000多公里,所有场景要走一遍,尽可能地把我们所掌握的这段历史更真实、更客观、更贴切地反映出来。”
  和以往的抗战题材剧相比,《河山》更加强调在真实的基础上,挖掘抗战题材本身的戏剧性和感染力。为了实现这一点,《河山》的制作团队从细节上进行严格把控,大到地形的还原、城池的构筑,小到一条战壕、一次冲锋,都邀请众多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以实现,以期体现抗战题材影视剧的全新品质。对于这一点,有个事例令王新军至今印象深刻:有一次,他提出希望在两座山丘之间增加一条道路,剧组的大型挖掘机连夜开工,在第二天清早即告竣工。剧组人员来到片场后,在惊讶于制作团队的高效率之余,也不禁戏言,“挖掘机是《河山》剧组最重要的拍摄设备”。
  “一部对得起观众、对得起历史先烈的抗战题材剧是值得追求的。”正如王新军所言,无论是对于实景拍摄的坚持,还是对于演员们的严格要求,抑或在剧中加入一些细节的设计,他都精雕细琢,展现了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 
  3 重新定义抗战剧
  说起王新军,大部分观众想到的可能是《独立纵队》中有血有肉的抗日英雄孟云霄,《垂直打击》中有勇有谋的特战队大队长杨亿,《黄河绝恋》中的血性军人黑子……几日前,他在微博发表长文:“聆听观众的声音是我的职责所在,大家这些年来的肯定与批评,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把观众的评价牢记在心,王新军决定重新定义抗战剧,改变观众一提起这类题材电视剧就觉得是粗制滥造的偏见。
  在他看来,之前所谓的“抗战雷剧”是从创作开始就走进了一个误区,让大家认为抗战题材的剧作就是相对低成本的,有时还会为了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加入适得其反的情节。对此,他也用一种非常乐观的心态,把“雷剧”看成一个向精品迈进的过程,“‘雷剧’的出现是一个行业的惯性问题,随着我们的创作手法、认知、思想都逐渐地统一起来,制作出更多抗战题材的精品只是时间问题”。为了避免追求市场占有率而跟风创作,王新军凭借自己对历史、对家国情怀、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创作了《河山》,他也希望通过这次机会来重新定义抗战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