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产业扶贫“三部曲”
——志丹县双河镇发展产业小记
    ●红润饱满的苹果让人垂涎欲滴
    ●双河镇李家湾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
    ●建档立卡贫困户臧培明在甄家峁村甜缘中蜂养殖合作社中采蜜
  本报记者 王锋
  为了4个贫困村和1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如期稳定脱贫,志丹县双河镇在产业扶贫上下足了功夫,镇党委、政府及“四支队伍”的“帮、带、管”作用,努力使产业发展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引擎。
  1 “帮”——找病根、厘思路、促发展
  程元云是向阳沟村贫困户,一直靠务农过日子。近年来,夫妻俩上了年纪,糖尿病等各类老年疾病吞噬着他们微薄的积蓄,日子一天天困难,生活入不敷出。2015年,该镇结合入户摸底调查情况,帮老人重新管起14亩撂荒苹果园,2017年又帮助老人办理了2万元无抵押贴息贷款。如今,3年多过去了,程元云家里养的猪、鸡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而且还向外销售,当初羸弱的苹果树变成了“摇钱树”。
  “2万元贷款给我解了围,买肥、买膜没白忙活,光卖苹果收入3500元,卖鸡、猪收入3000多元。”程元云满脸堆笑地说道。
  “还是党和政府好,他们帮我管理果园,把果业管理技术手把手传授给我,帮我建果窖,完了又帮我卖苹果。”在向阳沟村村头,陈元云感激地说道。
  到目前,双河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66户贫困群众发展起苹果、核桃及仁用杏等长效产业,其中苹果种植面积有455.5亩;有35户贫困户完成评级授信,授信额度160余万元;有63户贫困户办理贴息贷款,贷款金额202万元。 
   2 “带”——想办法、托主体、谋共赢
  “我的腿、胳膊、眼睛都残疾,我妻子的腿残疾,之前过日子没打算,家里也没啥收入。”在李家湾村麻河组果园地块,贫困户刘长银说道。2016年刘长银在县镇村领导干部帮扶带领下发展起苹果产业,生活逐渐有了新变化。“2018年,我养了50只鸡,除去自己吃的以外,还卖了31只,收入2900多元,卖了3头肉猪,收入3000多元。”在漫长的苹果生产季节,帮扶干部经常深入到刘长银果园地块,帮助他管理果园,解决他果业日常管理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生产困惑。“看到枝头红彤彤的大苹果,又喜人又愁人,我们夫妻俩都残疾,行动不便,苹果怕卖不出去。”县镇村帮扶干部开始“绞脑汁、显神通”,利用各自在市场上的优势,帮助刘长银卖苹果。“今年,多亏他们了,苹果不论好坏都卖了,收入2万多元。”“3亩仁用杏园入股到李家湾村仁用杏加工厂,到年底也能分到红利。”说到这,刘长银高兴地笑了。
  日前,双河镇1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陕果集团志丹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5户,入股李家湾仁用杏加工厂等各类合作社59户,发展中蜂养殖16户240箱,发展猪、驴、牛等养殖23户180多头。
  3 “管”——重教育、祛陋习、立志向
  “管好贫困群众,说白了,就是要当好‘掌柜’,教育引导,立志向。”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大胆“管”。
  双河镇充分利用“召开一次家庭会”“商定一个脱贫计划”有实效、有温度的“两个一”活动,抓住“到村入户工作日”活动机会,发挥“道德大讲堂”“文化一条街”、村图书室、广播室、文化墙等阵地,应用好“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孝老爱亲”“善行义举”“脱贫标兵”等有效载体,创新宣传教育活动形式,挖掘宣传表彰刘立兵等脱贫标兵;以“巡回展板”“文化下乡”等活动,警示教育“懒汉”,激发贫困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帮助贫困群众立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志”。
  原本生活幸福美满的刘立兵,2015年却遭受了丧子之痛,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他儿子的生命,也夺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时我的生活一团混乱,光景没打算,平时就靠邻居亲戚救济过日子……”向阳沟村贫困户刘立兵悲痛地说着。
  “我们经常配合包扶领导深入到刘立兵家,通过开家庭会,宣讲党的好政策等办法,思想上开导他、精神上鼓励他、政策上支持他,现在他终于重新拾起了信心,开始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向阳沟村官郑晓花高兴地说道。帮扶干部立足刘立兵致贫“病根”、家庭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八个一批”等各项扶贫举措,和刘立兵共同商讨拟定了“发展家庭养殖”的产业发展蓝图。
  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刘立兵的养猪产业已经见到了效益,现存栏19头,出栏6头,他的生活有了甜头,更有了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