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人公是高文华与妻子贾琏。1935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兼河北省委书记的高文华与妻子贾琏将自己只有4个月大的儿子卖掉,换来50块大洋,维持了省委三个月的运转。一位父亲亲手将4个月大的儿子卖掉,其中有多少无奈与不舍?而卖儿子换得的50块大洋,却成了党的活动经费。背后又有怎样的隐情与牺牲?
不知道,那个孩子如果活到今天,是否会怨恨父亲,可在这位父亲心中,对孩子的思念与歉疚却相伴终生。
高文华,这个从湖南农村走出来的青年,我党的第一代地下工作者,白色恐怖年代的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就是带着对一别再无音讯的儿子的挂念离开人世的。
而这段回忆里生离死别的心疼,让高文华与同为地下工作者的妻子贾琏始终守口如瓶,如果不是贾琏20世纪80年代离世,党组织在悼词中首次提及此事,这段令人心酸的经历也许就永远沉默在高文华的记忆中了。而今,旧事重提,人们更多的是对那个时代党的地下工作艰苦程度的猜测,却常常忽略了是什么让高文华在经费与儿子、工作与情感、党与个人之间总是选择前者。“我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困难是暂时的,逆境是可以扭转的。有了这个信仰,哪怕是个人的生命、血肉之躯都可以奉献出来。”在高文华眼里,革命的牺牲除了生命,还有亲情。
1935年6月,高文华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兼河北省委书记。由于上海中央局被敌人破坏,北方局与中共中央的联系中断,活动经费失去了来源。那年,华北又遇大旱,赤地千里,资金筹集相当困难。北方局工作因经费短缺而难以为继。
这一天,高文华眼睛盯着妻子怀中4个月大的儿子,满面愁容。贾琏是河北省委的“内当家”,知道丈夫是为了机关经费不足在发愁。她踌躇了好半天后说:“卖掉一个孩子来渡过这个难关吧?”当时,他们有4个孩子,其中3个女孩,1个男孩。忠厚爽直的高文华接过贾琏的话:“是啊!现在白色恐怖很严重,党组织连遭破坏,4个儿女放在身边很危险。送走一个,还可以解决一下经费困难。”
但是,卖掉哪个小孩呢?两人犹豫再三,“男孩有人要,易于卖出,而且比女孩卖得价格高。”高文华与妻子商量道:“王林的哥哥有一同事的姐姐,想要收养一个男孩,我们把儿子交给她吧?”贾琏见丈夫愿将唯一的儿子献给党的事业,也没说二话。第二天,王林的哥哥及那同事的姐姐,带来50块大洋,抱走了高文华的儿子。贾琏给儿子穿上新装,喂了最后一次奶。
离别时,贾琏泪如泉涌,点点滴滴洒落在小孩的脸上、衣服上。孩子仿佛也有预感,拼命地哭泣着、挣扎着。贾琏心如刀绞,心痛难忍,用颤抖的嘴唇亲吻孩子的脸,直到孩子哭累了睡了过去。
就这样,为了创建新世界,高文华失去了儿子。他痛心,但他并不后悔。直到晚年回忆这件事的时候,还是那样淡然。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中的这句话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个人气节与修养的座右铭,而从高文华他们身上,我们听到的是革命者“生命只为一个信仰,无论谁能听见”的忠诚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