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唢呐声声吹响致富曲
    ●子长唢呐到英国表演
  通讯员 张亚宁 本报记者 常青
  在全国各地的唢呐表演中,子长唢呐独占鳌头,成为我市一个重要的艺术品牌。近年来,在文化产业蓬勃兴起的当下,这声声唢呐也吹响了动人的致富之曲。
  “咱们子长唢呐的发展,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这种大变化、大进步,让唢呐手们能在各种红、白事上和各种活动中大展身手,依靠唢呐这个专业走上致富的道路。”子长唢呐协会原主席鲍爱国谈到子长唢呐的发展,感受颇深。据了解,子长唢呐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传统唢呐班由5人组成,称“小五件”或“老五件”,以班社和家庭传承方式为主,代表性的传承班社有李树林乐班、赵智海乐班、焦养亮乐班、张四娃乐队等。
  “我还是沾了爱好唢呐的光,上省艺校就凭吹唢呐考的,现在单位上工作起来也是得心应手,每次演出不是唢呐独奏,就是参与乐器打击,每月的收入在5000元以上。”今年31岁的焦斌斌从小受父亲焦养亮的影响,初中毕业后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2005年起,跟着焦养亮参与县内外的各类演出,2010年应聘到子长县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从事打击乐、唢呐吹奏工作,是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的台柱子,县里年轻唢呐手代表性人物,曾获全国第二届唢呐展演三等奖。
  而一直坚守在子长县玉家湾这块红色土地上的张贵,13岁就开始跟村里的艺人学习唢呐,16岁出师带上唢呐班给周边群众办事。如今,48岁的他凭借吹唢呐把日子过得甜滋滋的,现在他的儿子和儿媳也跟着他的乐队,主要在玉家湾镇一带为群众办红白事,偶尔也到县城揽活。“靠打工和种地的话,我买车买房的事情想都不敢想,你看我现在,有车有房,在我们村里就算富裕人家了。”记者采访张贵时,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父子俩一个月平均办事5场,把雇用人的工资结了,我们父子俩每人每场能收入1000多块钱哩!”
  像焦斌斌、张贵一样扎根民间的子长唢呐手很多,多少年来,生生不息,成为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为带动子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子长县文旅局每年都会聘请专业人员对唢呐艺人进行集中培训,使唢呐由原来的单班吹奏变为数百人的群体演奏,气势磅礴、热烈欢腾,涌现出了薛守高、薛增山、常体音、焦养亮、李树林、赵智海等老一辈吹奏高手,焦斌斌、贺小利、张贵、李开峰和李玉峰兄弟等一批唢呐新秀。
  子长县文旅局局长乔晓军介绍说:“近几年,我们举行了唢呐培训班、唢呐比赛、唢呐专场汇演、唢呐进农家宣传等,为子长唢呐文化的挖掘、保护、发展和传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我们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推广活动,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并重点对子长唢呐这一极具子长特色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和保护传承,争取让更多的人了解子长唢呐的艺术魅力,让广大唢呐手通过外出演出、参与红白事办理等方式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近年来,子长唢呐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陕西省民族器乐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唢呐展演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子长县先后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唢呐之乡”。堪称陕北一绝的子长唢呐,正作为一个品牌,逐渐被全国人民所熟悉。目前,子长唢呐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县唢呐班子发展到100多个,奏打人员超过1000人,年创收突破了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