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 ■本报记者 牛敏
其实,人们对马锡五的怀念,是希望能有更多马锡五式的干部,为人民多做好事,多办实事。正如毛泽东写给马锡五的亲笔题词——“一刻也离不开群众”。我想,这才是我们今天寻找马锡五的根本原因。
隆冬时节的延安龙湾山并不冷清。
这个被延安人叫做“法院山”的地方,曾是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所在地。自从2006年旧址修复后开放以来,不断有人来此重温历史,寻找初心。我就是在这里听说了马锡五的故事。
可能对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马锡五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我们无法想象他曾在中国法治史上留下的光辉。今天,循着历史的痕迹,我们去找一找那个叫马锡五的人。
1 边区“马青天”
提起马锡五,不得不说封芝琴婚姻纠纷案,此案被称为“近代八大奇案之一”,曾被编为说书词《刘巧儿团圆》和剧本《刘巧儿告状》,所以人们也称其为“刘巧儿案”。
1943年春,时任陇东专署专员兼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的马锡五到华池县检查工作,遇见一名当地女青年拦路告状。
告状的女青年叫封捧儿,是华池县城壕张邦塬村人。捧儿4岁时被父亲封彦贵许配给上堡子张湾村农民张金财的次子张柏儿。封张两家是远亲,捧儿经常跟着奶奶去张湾串门,和张柏儿也逐渐有了感情。
可是,待到女儿长成大姑娘,封彦贵却后悔了。觉得女儿不仅模样儿好,还心灵手巧,会一手剪纸和针线活儿,当初订婚时没有收彩礼,吃亏了。于是,他便挑唆女儿以“婚姻自主”为借口提出解除婚约。当时陕甘宁边区已颁布了婚姻法,在全地区提倡婚姻自由,婚姻自主。与此同时,封彦贵暗地里又把女儿许配给城壕南塬的张宪芝之子,得了彩礼法币2400元,银洋48块。张金财家得知此事,便向华池县政府告状。
按当时民主政府的政策,娃娃亲、买卖婚姻都属于禁止的封建婚姻,因此华池县司法处判处撤销这两次婚约。
判决后,张金财家不服,封捧儿也舍不得张柏儿。两个青年人仍经常偷偷会面,封捧儿坚决表示要与张柏儿结婚。
对于女儿的选择,母亲很支持,可贪财的父亲却说啥也不同意,又把女儿许配给庆阳玄马湾的地主朱寿昌,得了更多的彩礼,有法币8000元,银元20块,还有4匹布料。
但这个朱寿昌比封捧儿大十几岁,封捧儿死活不同意,便叫张柏儿赶紧想办法。张家无奈便纠集20多名亲友到封家抢亲,连夜成婚。
封彦贵第二天就把张家告到县里。县司法处认为张金财家抢亲也是搞封建婚姻,判处张金财有期徒刑6个月,并宣布张柏儿同封捧儿婚姻无效。张柏儿也被关进监狱。
一对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封捧儿心痛欲绝,听人说陇东有个马专员断案明白,于是决定拦路告状。
马锡五接到告状后,先在区乡干部和群众中细致调查了一番,然后在华池县悦乐区召开三乡群众大会公审公判。
当着上千群众,马锡五逐个询问当事人,又充分征询了在场群众的意见。最后,法庭当场宣判:一、封彦贵违反边区婚姻法,屡卖女儿,所得“彩礼”全部予以没收,并科以劳役半年,以示警戒。二、张家趁夜聚众抢亲,惊扰四邻,有碍社会秩序,判处为首者张金财徒刑半年,其他参与者给予严肃的批评教育,以明法制。三、封捧儿和张柏儿基于自由恋爱而自愿结婚,按照边区婚姻法规定,其婚姻有效。
判决一宣布,全场欢腾!
一件复杂的民事案件,马锡五断得合情、合理、合法,群众赞叹说:“真是马青天啊!”
2 浓浓的群众情怀 这个“马青天”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仅办案公正,审案方式还很接地气。他绝少升堂断案,往往把法庭设在案发地点,经常是扛着一把镢头下乡,走到哪里就帮群众干活,锄地聊天中就把情况调查清楚了。
深入调查,合理调解,手续简便,方法灵活,既能用接地气的方式与群众交流沟通,又能设身处地考虑群众的情感和需求,这就是“马锡五审判方式”。
群众的一句“青天”,赞的是马锡五,肯定的却是中国共产党人浓浓的群众情怀。
善于联系群众,正是马锡五最突出的特点。在陇东工作期间,马锡五除了经常到各县、区向干部群众了解情况外,还常到庆阳县城附近找群众谈话。去的时候,随身带一件生产工具,和群众一边劳动一边交谈。一天,专署开会,人都到齐了,却不见主持会议的马锡五,通讯员到处找他,后来才发现他正在附近帮助一位老农抓粪种洋芋。时至今日,一提起当年的“马专员”,庆阳的老年人便赞不绝口。
当时边区群众的生活还很清苦,陇东专署成立后,庆(阳)环(县)分区专署一度借用当地群众房屋办公和住宿。马锡五担心长此以往,会给群众带来不便。于是,他召集专署机关干部开会,决定自己动手建窑洞。虽然政务繁忙,但马锡五事事带头,既是工地的指挥员,又是技术顾问,大家亲切地叫他“工匠头”。两个多月后,100多孔土窑洞挖好了,他们自己动手解决了办公和住宿问题。
当年陇东是国共争夺最激烈的地区,被称为“统战区”。一开始,陇东的几个县政府是国民党的,驻军却是共产党的。1940年,经过几次较量,共产党在陇东站稳了脚跟,中共陇东地委进驻重镇庆阳,成立了陇东地区的政府——陇东专署。
陇东位于陕甘宁边区的西大门,下辖9个县。正是因为有了像马锡五这样遵循党的群众路线,执政方式和国民党官员大不相同的人,大力发展抗敌群众组织,积极为群众做事,兴办教育,发展生产,才赢得了最广泛的民心。
1944年,毛泽东在谈到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时,表扬马锡五,指出我们的机关中“也有好的首长,如马专员会审官司,老百姓说他是‘青天’。”之后,《解放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总结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三个特点:深入调查、合理调解、手续简便。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马锡五审判方式”不仅作为民事诉讼,而且作为司法工作的原则在全国各解放区广泛推行。
3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回归
新中国成立后,马锡五任最高人民法院西北分院院长,1954年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1962年4月10日,病逝于北京。
马锡五病逝后,“马锡五审判方式”依旧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中国司法界的一面旗帜。很长一段时间里,“马锡五审判方式”都被看成是法院的基本工作方式,出现了诸如“马背上的法庭”“背着国徽去开庭”等审判工作模范。
后来经历“文革”10年,公检法基本瘫痪。改革开放后,现代法律体系重建,审判程序发生重大变化,“马锡五审判方式”渐渐淡出人们视野。
没想到,数十年后的今天,“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延安重新焕发出光彩。
几天前,洛川县的“和事佬法庭”刚刚调解完一桩民间借贷纠纷案。洛川县人民法院旧县人民法庭庭长李剑一大早就下到村里,听村民“说理”,然后再细细地给他们“说法”。一上午工夫,双方当事人就达成了一次性赔偿协议。
矛盾很快解决,得益于“群众说事,法官说法”,这是延安2012年探索形成的“两说”司法便民联动机制。2014年,这种机制在全国基层法院推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曾评价说:把村民自治与法治手段、法治思维相结合,把法律与道德相结合,把法律与乡规民约相结合的好做法,是在新形势下对“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是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又回来了。这一切始于2009年在延安“法院山”的一场讨论。
2009年3月,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提出,全国各级法院要继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之后,陕西省百余名法院院长就聚在延安的“法院山”上,讨论如何继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尽管当时很多人质疑“马锡五审判方式”毕竟是历史产物,是否过时?但最后还是认定:马锡五是一个特别的符号,其审判方式具有当代价值。
专业领域的讨论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回归,其本质是群众路线在司法领域的回归。
1983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马专员”你在哪里?》的群众来信。当时马锡五审理“刘巧儿”案的故乡甘肃省华池县,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干部回到家乡后,看到当地买卖婚姻、包办早婚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但却没人过问。他提出令人深思的质疑,如“不够法定年龄结婚,是怎样从政府机关开出结婚证来的?”“为什么乡干部说早婚、买卖婚姻问题‘想管,管不了’?”最后,这位干部大声疾呼:“法律的尊严在哪里?”“马专员你在哪里?”
其实,人们对马锡五的怀念,是希望能有更多马锡五式的干部,为人民多做好事,多办实事。正如毛泽东写给马锡五的亲笔题词——“一刻也离不开群众”。我想,这才是我们今天寻找马锡五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