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步云(中)检查退耕还林补植工作 通讯员 井娜 本报记者 王爱荣
20年前的安塞,荒山秃岭绵延不断,每到春季扬沙天气频繁发生,遮天蔽日数日不止,老百姓过着“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贫困生活。那时的张步云,赶上了退耕还林的建设高潮,他主动请缨投身到退耕还林国土绿化行动。
一项工程的开端,也像在时间里埋下一粒种子。
20年后,张步云和他的“育林军”交上了142.38万亩的造林成绩单,满目的林草为鼓乡大地披上了绿装,百姓发展了农业产业,享受到了生态改善带来的民生红利。他先后被授予全市林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奖章。
安塞自古为边塞之地,饱经历代战乱破坏,气候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1999年延安市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安塞区积极响应。
当时的张步云主动请缨下到一线,投身退耕还林国土绿化行动。2002年他任命为退耕办副主任,为更加顺利开展工作他跑遍了安塞15个乡镇、211个行政村,1015个自然村的山山峁峁,走访了30492户退耕农户。
他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一道梁、一面坡、一条沟,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治理的工作思路,大力推广使用生根粉、保水剂、截杆等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科技支撑,极大地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三分造,七分管。”补植造林是关键,张步云提出了“新造补植并重,营造管护并举”的工作思路,实行“一年新造、两年补植、逐年考核、三年达标”的工作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林草覆盖率。
2008年,安塞县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张步云提出了“关于优化退耕还林工程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的议案,经审议表决通过后,县上每年列支40万元苗木费,20万元鼠兔防治费,每亩补栽20株油松、侧柏小容器苗或补栽20株水桐、榆树逐步改善造林种树结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年后,安塞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42.38万亩,全区林草覆盖度由199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34.68%。
张步云还先后培养扶植了张莲莲、郭世伟、侯德清等19户造林大户,培育出了沿河湾镇史家沟、真武洞镇五里湾等一大批生态环境治理典型,他的“育林军”规模不断扩大。
退耕后农民的生计怎么办,一直是张步云最牵挂的事儿。他积极履行政协委员职责义务,结合国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给政府建言献策。安塞区政府根据张步云的议案,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产业优惠政策。
白坪街道办大西洼村支书鲁清国既是安塞二十年来退耕还林工程的见证者,也是退耕后产业发展的受益者。
“刚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时,农民都有后顾之忧,担心退耕款拿不到手,没地种粮吃饭成问题。后来大家慢慢接受了。”鲁清国说,“现在,我们村里72户家家有果树,大都在城里买了车买了房,日子越过越好了!”
退耕还林以来,安塞区全面实施“绿色产业富民”战略,围绕棚栽、草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开发,制定了扶持优惠政策,设立了产业开发奖励基金,鼓励农民发展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截至2019年,安塞区累计发展设施蔬菜6.4万亩,实现总产值11.2亿元。建成畜旅结合的“塞北牧场”5个,“家庭养殖场”635个。人工种草保留面积27.5万亩,草畜产业产值将达到9.6亿元。苹果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9万亩,年产量达9.3万吨。种植粮食43万亩,年生产小杂粮2万吨。以棚栽、草畜、林果为重点的农村主导产业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70%以上。
农业产业的持续开发,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倒山种地、广种薄收、土里刨食”的农村经济现状,越来越多的退耕地开始释放出生态红利,更多的“美丽风景”变成了“美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