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脱贫攻坚“排头兵” 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一书记助力延安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谷嫦瑜
  阅读提示
  ■第一书记工作突破口在哪里?事实证明,就是要把心交给群众,发自内心把群众当亲人,倾尽一切力量帮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用实干树形象、强作风,就能真正获得群众的认可与信任。
  ■从我市数轮派驻第一书记工作开展来看,驻村帮扶一定要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积极帮助村庄调整产业结构,培植致富项目,多方拓宽增收渠道,以让群众过上富裕日子为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抓重点带全局聚人气,夯实农村繁荣发展的根基。
  ■我市坚持把抓好基层党建作为基础性、引领性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留下了“不走的工作队”。
  “脱贫攻坚时刻,并肩奔赴一线。蓦然春秋二度,回首行程三万。初心豪情万丈,信步洛塬西畔。矢志不辱使命,任凭风雨如磐……”这是市纪委监委下派洛川县永乡镇羊吼村第一书记孙凯,写给即将离开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和扶贫战友们的一首诗,也代表了延安数以千计驻村第一书记的心声。
  当前,我市1807名第一书记牢记组织重托,扎根在农村一线,团结带领当地党员干部群众,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这个中心任务,抓党建、促发展、惠民生,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让村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解难题 办实事 把群众视为亲人
  驻村,就要“驻”到群众心坎里,这是驻村第一书记们的共识。
  从刚开始的陌生到如今的熟悉,魏国治在村民们心中已经像家人一样。2017年,时任市地下水工作队副队长的魏国治受组织选派,来到宝塔区蟠龙镇李家砭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干就是两年多,把一个“穷山村”变成了老百姓的“幸福家园”。
  为了与村民增进感情,消除隔阂,到任后,魏国治就把“家”搬到了村上,购置了灶具,收拾了住房,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魏国治常和村民们说,只要他驻村一天,就要为李家砭村的老百姓多谋实事,就算离开,也要无愧于心地离开。如今,李家砭村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有了自己的产业,无后顾之忧,干起事来劲头十足,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由2017年的6200元提高到现在的万余元。再加上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的居住环境,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你真心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干一些事情,那么老百姓也是认可你的。”站在院中,看着自己曾经住过两年多的窑洞,魏国治感慨万千。
  像魏国治一样,我市驻村第一书记坚持带着感情驻村,全身心融入,坚持以村为家,把群众当亲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老马,在不在,找你有事!”在洛川县杨舒便民服务中心韩门村的党建活动室,经常大老远就能听见村民的招呼声。村民口中的“老马”,名叫马鹏飞,是该村的第一书记,洛川县植保植检站的一名干部。
  “能干的必须干,干不了的想办法也要干。”面对村民的需求,马鹏飞应承道。驻村两年多,他到处拉项目、争资金,东奔西跑。引水、打锅台、培训技术,带动贫困户发展养猪、养羊等产业,和群众打成了一片。如今,在村民的心里,他不仅仅是第一书记,还是能帮他们解决困难的贴心“老马”。
  为了帮助贫困户改善家庭生活条件,马鹏飞积极发动县上一些部门进行爱心募捐,给贫困户购买了床单、被套和门帘。细心的他,还在每个门帘上印制了“在贫奋斗脱贫光荣生活有尊严”字样,提醒贫困户幸福的生活要靠双手奋斗而来。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正是马鹏飞心里装着老百姓,把老百姓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干,才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老马”。第一书记工作突破口在哪里?事实证明,就是要把心交给群众,发自内心把群众当亲人,倾尽一切力量帮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用实干树形象、强作风,就能真正获得群众的认可与信任。
  调结构 上项目 产业富民是关键
  怎么样才能让老乡们的口袋鼓起来?这是驻村第一书记们日思夜想的大事。为了能够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驻村第一书记们发挥自己的思路、资源、人脉优势,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真正让他们共享发展带来的“红利”。
  2017年7月,胡伟被甘泉县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派驻到道镇镇东沟村任第一书记。驻村以来,胡伟积极走访调研,近距离与群众接触,认真分析村民实际情况,对哪家适合产业扶贫、哪家适合教育扶贫等都心中有数,慢慢成了乡亲们信得过的好帮手。
  在胡伟看来,第一书记工作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带领干部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最近,我们的蔬菜大棚都售空了,这不,胡书记又把大伙儿集中到村党支部,给大家讲今后产业的转型方向,想让我们从思想上转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发展高效优质农业。”村民赵明喜说。
  赵明喜家祖祖辈辈靠种植玉米养家糊口,由于玉米经济效益低,赵明喜一家的生活过得十分拮据。胡伟了解到赵明喜的情况后,帮助赵明喜发展起了大棚蔬菜。如今,赵明喜已经靠着大棚蔬菜脱了贫,又跟着胡伟在大棚里种起了鸡心果。在胡伟的带动下,东沟村不少村民把玉米改种成蔬菜和小番茄,实现了收入翻番。
  和胡伟一样,延安的每一位驻村书记,都把“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放在心上,不断探索村民脱贫致富、集体经济壮大的新路径。
  2017年6月5日8时,吴起县水利队的张永以第一书记的角色,来到长城镇安门村部召开党员大会,开启了他的扶贫之旅。
  张永很清楚,要致富,产业是关键。他在与村“两委”班子多次调研后,决定发展山地苹果产业和特色种养殖业。为此,他解决果园灌溉设施难题,帮助果农拉枝、修剪果树、施肥、采购灌溉水管,鼓励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特色小杂粮。目前,全村共发展山地苹果1000亩。
  “目前,村上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村民致富信心十足,我们正在成立村农机具服务合作社,进一步整合村各类农机具,统一对村内村外出租提供服务,村民参与入股分红,拓宽收入渠道,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张永对村民增收致富信心满满。
  从我市数轮派驻第一书记工作开展来看,驻村帮扶一定要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积极帮助村庄调整产业结构,培植致富项目,多方拓宽增收渠道,以让群众过上富裕日子为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抓重点带全局聚人气,夯实农村繁荣发展的根基。
  抓党建 强班子 筑牢基层堡垒
  发展第一要素是人。第一书记们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着力“建强一个村级班子、带好一支党员队伍、培育一批骨干力量”。他们利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契机,注重把村里那些政治素质过硬、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强的“能人”,有科技致富经验的“强人”,有强村富民本领的“带头人”推选到村干部队伍中,切实做到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我们有困难就找薛书记。”“他对我们很关心,就像我自己的孙女一样。”走进黄龙县圪台乡马场村,提起第一书记薛文君,村民们都对她称赞有加。从建设农村党支部基层堡垒到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再到培育马场村文明乡风,圪台乡公用事业服务站干部薛文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第一书记的责任和担当。
  2018年5月,薛文君来到马场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后,她积极协调资金新建支部活动房8间,制作了党建文化墙、党建制度墙和荣誉墙,并对照“十个一”标准设立了村级便民服务室。同时,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组织生活和“绿色崛起·先锋行动”主题党日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板凳会”,对群众和党员实行“上门送学”,及时宣传政策,收集村民意见,拟定帮扶措施,筑牢了马场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抓好基层党建作为基础性、引领性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留下了“不走的工作队”。
  梁家山村位于黄龙县与洛川县的交界处,国道327线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素有黄龙县西大门之称。2018年1月,我市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期,在黄龙县国土局(现为自然资源局)工作的陈启斌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成为梁家山村的第一书记。
  刚到村上那会,陈启斌以为凭着自己的耐心和热情,和村民打交道不是难事。谁知一天下来,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经过和村干部沟通才知道,群众对他这个“城里娃”还不够信任。为了与村民打成一片,陈启斌坐上炕头,说着土话,以自己的诚恳态度打动着群众。
  在群众愿意向陈启斌敞开心扉后,他立即展开工作,主动作为狠抓村党组织建设,先后完善了组织、工作、活动等制度,利用“三会一课”、党员积分制、党员小书包、延安党建云平台抓党员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对“党员身份”的理解和定位有了重新认识。
  陈启斌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制定汇报词,更换党建展厅展室图片,更换展板20余块,更换大门2座,定做展示栏4个,制作宣传横幅18条,成功协调派出单位支持打复印一体机等各类办公用品,改善办公环境,全方位加强阵地建设。并重视各级领导调研检查,汇报相关工作,全镇党建先进支部流动红旗在村上一“住”就是一年,2018年荣获县级“优秀基层党支部”,被黄龙县委组织部评为“四星级蜂巢式党组织”。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把村民的事时刻放在心上,真心为群众服务,延安驻村第一书记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第一书记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