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免费大病筹款为名的社交筹款平台“水滴筹”近日被媒体曝出,存在工作人员诱导病患瞒报信息筹款、根据筹款数量领取业务提成、套用固有模板博取公众同情等问题,引发社会舆论关注。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已被舆论曝光的线下地推乱象,部分网络众筹平台还存在线上资料把关不严、逃避应尽法律责任和“资金池”管理和使用情况不透明等更多问题。(12月11日新华网)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公益插上了快速发展的“翅膀”。网络爱心潮作为全新文明风尚,正在席卷社会各个角落。然而,在“指尖公益”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时,其中的弊病也随之一一暴露。“钱来得容易,去向却难寻踪迹”是最令爱心人士们感到心寒的问题,当互联网公益失去了公正、透明、诚信的底线,消耗的就是社会爱心与信任。
近年来,互联网公益凭借着成本低、范围广、效率高的优势,逐渐成为推动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于困难群体而言,网络募捐平台是一棵“救命稻草”,它可以组织社会爱心力量同舟共济,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但互联网公益也有其脆弱的一面,受助对象信息真实性缺乏保障、善款去向不明、监管力度不到位,等等,这一系列漏洞易导致不法分子乘机浑水摸鱼。
当慈善与利益挂上钩,公益便开始变味。人们会质疑网络公益平台的审核监管制度,对于互联网公益平台来说,公众的信任是最宝贵的财富。“慈善生意”只是让投机者鼓了腰包,社会爱心值和信任值却在不断透支。信誉体系一旦崩塌,不仅平台生意没得做,公益也再难继续。试想,公众不再相信网络公益时,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又该怎么办?
互联网公益如何才能行稳致远?关键还要在监管二字上下功夫。笔者认为,网络众筹平台建设首先要把握好慈善与谋利之间的度。做慈善需要成本,但不能因为利益而忘了初心。一个网络公益平台,要严格落实审核和监督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从申请人信息到花费金额,每个环节都应做到时时更新、笔笔公开,让装穷骗捐者现出原形,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得到救助。其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众筹平台的监管,对各审核环节严格把关,及时补齐平台漏洞。同时,对违规网络公益平台实施有效监管惩戒手段,提高骗捐、造假的风险成本,让骗捐失去生存土壤。再者,公众也要树立监督意识,提高鉴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以合理的质疑方式矫正失序行为,助推互联网公益良性发展。
失信容易取信难,莫让“慈善生意”消耗社会爱心。社会公信力是互联网公益发展的根本,要让每一笔善款在阳光下使用,让每一份爱心流向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