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播洒真情结硕果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驻村工作队帮扶宜川县纪实
    ●扶贫干部赵欣、闫丹查看王湾村特色产业无花果生长情况
    ●农民办起美食城
  通讯员 李文振 本报记者 雷荣
  “宜川县不脱贫,省农业厅不脱钩。”2014年6月,一个掷地有声的承诺,让地处陕北黄河岸边的贫困县宜川与省农业农村厅“结了亲”,建起了一条关中连接陕北、省城连接基层、致富连接贫困的扶贫纽带。
  6年来,省农业农村厅坚持发挥行业优势与立足宜川贫困实际相结合,在政策上把宜川县确定为省级农业资金切块下放试点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宜川农业产业发展。
  6年来,3名挂职副县长、17名第一书记、32名扶贫工作队员和5名选调生先后扎根宜川,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发力,真抓实干,在田间地头留下了坚实足迹,与基层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6年来,在省农业农村厅的大力帮扶下,南窑、叱干、瓦子等8个村组旧貌换新颜,百姓生活明显改善,一批批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愈加坚定。
  肩负责任来,坚决啃下帮扶脱贫“硬骨头”
  冬日,宜川县丹州街道王湾村,110座拱棚在阳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
  2019年11月22日下午,一位特殊的客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黄思光来到这里。他进基地查看扶贫产业发展情况,入农家拉家常,勉励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早日致富。
  在2019年11月23日上午召开的座谈会上,黄思光代表省农业农村厅再次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是农业农村部门的首要政治任务,解决群众困难是农业农村干部的首要责任。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作为宜川县省级驻村联户扶贫牵头单位,贫困群众如何脱贫致富,一直牵动着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和干部职工的心。
  白宜勤、文引学、黄思光、陈文等厅级领导,先后20余次到宜川调研指导工作,进一步明确联户扶贫的思路和措施。示范引领厅属各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结对帮扶干部先后500余人次到宜川,开展结对帮扶、支部联建等工作,形成了厅牵头帮扶到县、帮扶单位具体到村、党员干部结对到户、驻村干部负责落实的工作格局。57名干部牢记厅党组殷殷嘱托,把宜川作为家乡,在挂职副县长、扶贫干部、第一书记等岗位上,用心用情用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累计落实专项资金1.6亿余元,实施了集义10万只科学养羊示范区、丹州街道圪崂矮砧苹果密植栽培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川道产业结构调整等一批农业提质增效类项目,建成了苹果直销窗口、专卖店40个,果品冷藏库14万吨,带动了3个乡镇500余户群众发展起了畜牧养殖产业,有力促进了宜川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省农业农村厅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厅直属单位、产业知名专家到宜川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2场次,培训人员达3200余人次;组织技术下乡活动10余次,捐建了6个村组的农家小书屋,捐赠农业科技书籍1.6万余册、电视5台、电脑12台;成立农业技术服务队,巡回各乡镇村组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等服务,培训了一大批懂技术、有技能的新型农业农民,为宜川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了人才,储备了力量。
  省农业农村厅的倾情帮扶,更加坚定了宜川县干部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据统计,8个定点帮扶村贫困群众从2014年的258户782人,下降至2019年底的11户25人,已脱贫群众收入稳定有增,未脱贫群众均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
  县委副书记、县长任建新满怀深情地表示,宜川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离不开省农业农村厅的关怀和支持。我们将把关怀和支持转化为内生动力,抓好特色产业提升、完善联贫带贫机制、推动产业后整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等各项工作,早日使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实现有效衔接,不辜负省农业农村厅对宜川县的关怀和期望。
   迎着难题干,推动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齐头并进
  精准扶贫,培育特色产业是关键。
  “在扶贫工作中,我们始终秉承‘领着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帮扶理念,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工作主抓手,大力扶持各村的苹果、花椒、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并派出技术人员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省农业农村厅驻宜川扶贫工作团团长周靖华说。
  云岩镇瓦子村是一个有20多年苹果种植历史的村子。最近几年,村里果树老化、品种单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严峻。针对这一情况,刚上任的省种子管理站派驻第一书记许建军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多次跑到杨凌寻求果树专家的帮助。
  2017年年初,经过与村“两委”班子商议,决定把村委会旁边的3.3亩土地交给许建军当做试验田。很快,一个栽植300余株、包含8个苹果新品种、采用新技术管理的矮化苹果试验基地建成。
  2018年8月,王新华开始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试验田里的小树苗已经长成两三米高的苹果树,并且开始大面积挂果,引得村里甚至周边村子的果农纷纷跑来参观。
  “这个示范园,主要依靠省种子管理站的技术优势建起来的。当时选择了8个品种进行试验种植,现在已经确定了2个适合咱们宜川当地且经济价值高的品种,准备在村里进行推广。”王新华介绍说。
  与瓦子村试验推广新品种苹果树不同,丹州街道南窑村在省农业农村厅驻村干部的帮助下,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走出一条“三变”改革助推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最终实现乡村蝶变。
  南窑村地处城乡接合部,是个典型的城中村。六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集体无收入、群众无产业、致富无门路、脱贫无希望”的“四无村”。2014年6月,省农业农村厅选派扶贫干部进驻南窑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房屋租赁保基本、劳务输出谋生存、山地苹果求转型、领办企业奔小康”的发展思路。
  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南窑村相继建成了苹果生产基地、林下养殖基地、大棚樱桃示范基地,组建了村集体控股的宜川县南窑村扶康责任有限公司,引导推行“三变”改革,使全村35户贫困户拿到了股权证,每户每年保底增收3000元以上。
  如今,南窑村已从当年的“烂杆村”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火车头”和全县“三变”改革的“领头羊”,“一颗苹果一只鸡,百样小吃百家店”就是南窑村脱贫致富的真实写照。
  看着眼前的景象,宜川县丹州街道党委副书记王贺涛脸上挂满了笑容:“村里发生的可喜变化,多亏了省农业农村厅驻村工作队,是他们帮我们出谋划策,强基础、兴产业。现在村民干劲足了,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此外,结合宜川农业农村基础建设和产业扶贫,驻宜各扶贫工作队为当地贫困村量身打造“脱贫良方”。在云岩镇叱干村,按照“群众承担30%、省植保站承担70%”的出资比例,实施老果园改造100余亩,建成苹果绿色防控标准化示范园50亩;在壶口镇曹家庄村,实施了果园提质增效建设项目,建设水肥一体化500余亩,苹果自采示范园150亩;在壶口镇羊家庄村,开展科学施肥技术示范,亩节支增效600元以上,进一步提升了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丹州街道南街村,实施了优质核桃园管理技术提升项目,整体提升了核桃园的生产水平,引领村民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核桃树林下间套栽培。 
  带着感情帮,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
  “大家看我手中的苹果,中间这果芯像花一样。这是一个糖分的积累,我们这边叫‘冰糖心’。”2019年11月26日,在丹州街道南街社区,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派驻第一书记吴强正在直播平台推销宜川苹果。
  “开直播卖苹果,一是给社区电子商务中心试水,二是给群众做个示范。”吴强介绍说,“我们的平台就是一部手机一个微信账号,一人一张专属海报,一个门店一个手机链接,只要有人下单,佣金即可到账。在苹果大县宜川,我们南街社区居民们就是这样实现了虽然不产苹果,也能通过苹果增加收入的目标。”
  南街社区地处宜川县城,耕地面积少,群众大多以经商为主。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吴强便萌生了带动大家发展电子商务的想法。在省农业农村厅的帮助下,2019年年初,南街社区电子商务中心开始运营。再加上吴强通过“农技小课堂”平台对社区群众进行电商技术培训,现在南街社区电子商务中心已经初具雏形。
  最近,吴强又发起了“黄河美景看壶口、苹果就吃宜川红”的网络营销活动,吸引了不少粉丝关注。“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支宜川苹果的网络销售大军,搭建一个互联网营销系统,让更多的宜川土特产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出去。”吴强满怀信心地说。
  “在推进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我们妥善处理好外部输血与自我造血、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当期脱贫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摸清现状对症下药。”省农业农村厅驻宜川扶贫工作团团长周靖华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各驻村工作队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短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缺啥补啥”。
  “以前这条公路很窄,路面坑坑洼洼,下雨天连摩托车都无法行走,现在整修好了,2019年花椒成熟季,大车小车都可以直接开进村里。”集义镇史家庄村民们开心地说道。
  位于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的史家庄村,距县城46公里、集义镇政府80公里,长期以来,群众出行困难,且缺乏水源、饮水困难,生存条件恶劣。2014年省农业农村厅驻村帮扶后,通过单位直接出资、协调争取项目资金等方式,为村子修建了蓄水池、改造了集雨窖、铺设管道,实现了4个自然村自来水入户目标;维修改造通村路、生产路28公里,打通了村与镇、村与县城的出行道路,村民到县城由以前2个小时缩短到了50分钟。
  这些只是省农业农村厅帮扶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一张缩影。此外,省农业农村厅其他7个驻村工作队,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协调争取项目,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累计为帮扶村安装路灯80余盏、维修生产路74公里、硬化巷道4500米、修建蓄水池600立方米,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正如省农业农村厅驻宜川扶贫工作团团长周靖华为鼓舞驻村帮扶队员士气,所写的《驻村帮扶歌》那样:“山高路远水长长,驻村帮扶工作忙。同吃同住同劳动,宜川早已是家乡……”
  六年宜川扶贫路,从此便是宜川人。对省农业农村厅历任扶贫干部而言,把宜川贫困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最重要的是付诸行动。他们已经记不清跑了多少山路、走访了多少农户。一张张详细的规划图纸,一个个新建的扶贫试验基地,一段段感人的扶贫故事,在宜川大地上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脱贫致富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