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的郑律成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华大地上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正当革命青年报国无门之时,从延安的土地上,飞出了一支歌。这支歌传达了人们对延安的热爱和向往,鼓舞人们对敌人的侵略发出怒吼,这支歌正是闻名遐迩的《延安颂》。
《延安颂》诞生在延安鲁艺,它的词作者是戏剧系第一期学员莫耶,曲作者是音乐系第一期学员郑律成。1933年,年仅19岁的郑律成来到了中国。他一边从事革命运动,一边抓紧业余时间学习音乐。即使在身心疲惫之际,他也从未放弃。那是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学习声乐的目的,就是与日本帝国主义斗争,争取祖国独立。
1937年年底,郑律成经过艰难跋涉,到达了令人向往的延安。抗战时期的延安,是民主与自由的圣地,是抗战歌咏运动的中心,是歌声的海洋,从清晨到傍晚,到处回荡着歌声。郑律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如饥似渴地学习,他的音乐才华在鲁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938年4月的一个傍晚,郑律成参加了一个群众大会,散会后他看到成群结队的战士沐浴着夕阳的余晖,返回各自的岗位操练,抗日战士喊着响亮的口号,威武雄壮,全城内外歌声四起。这样一幕动人的景象,深深激荡着他的心灵,他请莫耶写好歌词,很快就谱成了歌曲。以后的几天里,他有时踱步在窑洞门口,低吟浅唱,有时爬上窑洞顶的山头,放声高歌。
这天,他站在夕阳余晖的山坡上,看着庄严雄伟的延安古城。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那首刚完成不久的歌曲:“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夜幕降临了,但在鲁艺的夜空中,依然回荡着他的歌声。
不久后,在延安的一个音乐晚会上,郑律成亲自演唱了这首歌:“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结成了坚固的阵线。看群众已抬起了头,看群众已扬起了手。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士兵瞄准了枪口,准备和敌人搏斗。”充满斗志的歌曲,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高亢嘹亮的嗓音,感染着每一颗中国心。这首歌一经郑律成首唱,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在当时,千千万万的进步青年正是唱着这支歌,一路披荆斩棘、冲破艰险、前赴后继,奔赴延安。晚会上的这一幕,距今天已经过去七十八年了,但《延安颂》这支歌,超越了时间,超越了时代,它诉说着历史,传唱到了今天。
一个时代,一首歌。抗战八年,《延安颂》虽然没有正式出版过,但却像长了翅膀一样,从延安飞到前方,从解放区飞到国统区。这首歌倾注了郑律成的心血,表现了他对延安的热爱和由衷赞美,表明了他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延安,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坐标,你的名字是红色的。延安,作为中华儿女的革命圣地,你的名字是金色的。今天,我们传承着延安精神,唱响着《延安颂》,深情地诉说:延安,你的名字将万古流传,在历史上,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