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漫说陕北年茶饭
文/傅鹏飞

  在陕北民间,从每年的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到除夕,家人老小总动员,为的就是张罗丰盛的年茶饭。
  “年茶饭”是百姓最为期待的盛宴。各家各户倾其所有,尽其所能,烹饪出家人最为喜爱、最为可口的佳肴。尤其是小孩子除了穿红戴绿外,欢天喜地大饱眼福和口福。
  陕北人做年茶饭很有讲究,仅食材筹备而言,有传统的“撵磨活”、杀猪宰羊、“米面”加工、“食油”磨制、“豆腐”点制、“粉条”漏制、“稠酒”酿造、生“豆芽”等。尤其是“八碗”、黄馍馍、油糕、炖羊肉等色香味美,诱人心肺。
  年茶饭是各家人厨艺的展示。陕北人热情好客,各种食品菜肴既是用来与家人食用,也是用来招待亲朋好友,如果说其样式、色泽、味道及厨艺能够得到左邻右舍和宾客的欣赏与赞叹,全家人暗鸣自得,甚为荣耀。
  陕北人身处“天圆地方”的窑洞,吃年茶饭是一年中的大事,讲究的是团圆和高兴。全家老小围在一起,一大桌香喷喷的年夜茶饭摆上来,一边欣赏,一边有吃有喝有说。一家人高兴了,来年一定吉祥如意,人丁兴旺,幸福安康。这是百姓不言的共识和祈盼。
  陕北年茶饭五花八门,主要有八碗和杂粮小吃。
  我们常说的八碗其实有软硬之分。通常说的“软八碗”是指四碗荤菜和四碗素菜,“硬八碗”指的都是荤菜,即酥鸡、丸子、烧肉、炖羊肉等。八碗后来也广泛用于红白喜事之中。上八碗时,用清一色的大瓷碗,少不了红烧肉、炖肉块、酥鸡、炸丸子,扣肘等美食,材料精选肘子肉、后臀肉,先煮后蒸制作。而素材离不开豆腐(炸豆腐或白豆腐)、海带、粉条和农家时令蔬菜(如萝卜、白菜、茄子)等。
  杂粮小吃丰富多样。有黄灿灿的黄米馍馍、油糕、油馍馍、摊馍馍等,这些杂粮小吃多采用当年的陕北软糜子,经去壳、清洗、泡闷、碾磨、和面、发酵等工序后加工制成。
  所不同的是黄米馍馍需把发酵好的面揉成球状,上笼蒸熟即可食;油糕也称年糕,经蒸制、节片、油炸等多种复杂工序制作;而油馍馍则是将软黄米面拌蒸制成糕状,揉取一小团放在手掌中制成小圆圈,再入油锅炸,炸得金黄鲜亮。最有意思的要数摊馍馍了。摊馍馍需要用特制的鏊,一家人围在炕边,一人管两个鏊,小火加入,抹上猪油,倒入事先用黄米面、小米面或黄玉米面发酵糖化成的糊糊,不一会,糊糊凝结,从白变黄,对折成月牙形即可食用。
  金灿灿的还有面粉做的麻花。白面加鸡蛋,和起,醒到,搓成面绳,拧成麻花状,放入滚烫的油锅,炸熟晾冷,即可食用。
  陕北年夜饭也离不开白生生的粉条和豆芽、豆腐。这些都是现场手工自制而成。取适量的洋芋芡粉加入适量的白矾细粉面,用滚烫的开水调制成糊状的膏子,并与其余的洋芋芡粉和成软块状,再用饸饹床子压入开水锅内煮熟,捞出挂起来晾干,随食随泡,配汤、配菜均可。而豆芽分为小豆芽和大豆芽两种。小豆芽用绿豆生成,大豆芽用黄豆、绿滚豆(双青豆)或黑豆生成。生豆芽要除去破碎脱皮的烂豆子和其他杂质,选用当年生产颗粒饱满的新豆子,发出来的豆芽才鲜嫩可口。或将豆子磨碎去皮,放入水中浸泡一个晚上后上磨碾压,将磨细的豆粉加入适量的水过滤,取滤液入锅烧煮,烧煮到一定程度后加入适量的无机盐收敛豆腐脑,习惯叫“点豆腐”。豆腐脑点起以后,再经过适当烧煮,重点在掌握豆腐的老嫩程度,不老不嫩为宜。豆腐脑煮好后,装入豆腐框压成块型即为豆腐,食时煮、炖、炒、炸均可。
  除此之外,还有剁荞面、抿节、荞面托、烙饼子、油漩、炒面茶、驴板肠、猪灌肠、荞面凉粉、洋芋擦擦等等。总之,陕北年茶饭因食材而出,菜肴多样,承接传统而来,也因人而出,大致相同而有所不同。
  陕北年茶饭是陕北人固有情怀的真实表露,可谓精彩纷呈,可以说是华夏民族年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民俗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大宴。
  陕北年茶饭从民俗学讲是民间文化自觉保护行为,是传统文化的呈现和展示;从经济意义上讲可以聚焦世人的眼球,博得世人的青睐,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与繁荣;从文化意义讲是一种古老文化的再现与传承;从精神层面上说,契合了当代人的精神需求,有一种把“根”留住的感受。
  时过境迁,陕北年夜饭为什么还是风采依旧,如此有色有味?
  我想是由于陕北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精神,百姓从骨子里就有一种年俗情节。除了过年讲究能够吃好之外,更有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释放。如,“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的秧歌,是陕北人爱热闹、重情感、想表现、重集体的典型体现。在陕北人的概念中,光景再穷也要努力把年过好,因此,重视年俗礼仪。年茶饭是陕北人物质上的享受,也是精神反映。
  地理环境的封闭和文化知识的落后是一种不利因素,却对民俗文化的繁衍、生存、传播是好事。陕北年俗独立,保存完好,富有地域特征,且富有生命力,便是最好的例证。
  有史以来陕北人靠天吃饭,以农为主,年茶饭是农耕文化的说明。一年四季,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向黄土背朝天,风里来雨里去是基本的生活方式,因此,逢年过节时,百姓想方设法希望能够改变一下公式化的生活,于是自我调剂、自我娱乐,更像是一种最为重要、最为隆重的仪式。正是这种心理和情怀,他们从腊八开始一直到正月二十三,设计了众多节日来犒劳和慰藉。
  当然,我们推崇陕北年夜饭的同时,也要思考其发展和走向。让我们可喜的是近些年来,城郊一些村庄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是年茶饭最好的传承和宣扬。这是百姓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应出来的一种自觉行为,对于民俗文化的再现积极有为。那么,政府是否需要旗帜鲜明地加以肯定和光大?我们知道,百姓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作为外因的政府,其积极的引领和指导是问题的保证,也正是文化建设的意义。
  令人高兴的是我们看到已经有部分陕北年茶饭项目列入非遗保护范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呈现陕北人文化基因说明的年茶饭会在不久的将来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