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炕头上话脱贫
种植户在大棚里查看蔬菜长势
驻村工作队干部和记者围坐在火炉旁交流扶贫经验
本报记者 王建平 杜子龙 王强
2015年秋天,魏建平接到大儿子和二女儿打来的电话,说需要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近3万元。在外揽工的魏建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虽然干了一天泥瓦活儿,但他毫无睡意。
2019年冬天,闲下来的魏建平盘腿坐在热炕上,让妻子炒了几个菜,取出了大儿子在上海拿回来的好酒。几杯过后,他背靠着墙壁熟睡过去,鼾声如雷。
4年前,魏建平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他和妻子发展养殖和在外打零工,年收入突破6万元,夫妻俩干劲十足,正谋划着年后把5万元小额贷款给还清。
魏建平一家的变化,是蜜蜂峪村贫困户摆脱贫困,走向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蜜蜂峪村由一个县级重点贫困村转变为全市脱贫标杆村的缩影。
蜜蜂峪村位于子长市杨家园则镇西北10公里处,下辖4个自然村,村民336户110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43户97人。近年来,蜜蜂峪村党支部、驻村工作队立足村情,走出了一条新时代“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共同富裕”的新路子,为决战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蜜蜂峪村成功“摘帽”,退出贫困村。201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0980元,比2015年增长近2倍。
隆冬时节,“山村夜话”采访调研组一行深入蜜蜂峪村,看山村大变化,听奋斗好声音,从变化中探究解析该村脱贫真良方。
1看变化
采访调研中,我们冒着寒风进果园、入大棚,查看产业发展情况,和贫困户坐在热炕头算收入账,和扶贫干部围着火炉子聊扶贫经,真切感受到蜜蜂峪村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村集体腰包鼓了。2019年10月,村上积极筹措资金60万元流转土地,新建400亩高质量山地苹果示范园。果园通过村集体占股30%,村民投工投劳、技术入股占比10%,拟引进龙头企业入股占比60%,实现“技术资金股权”有效捆绑,开创产权明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统一管理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新路子。初步计算,挂果后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收10万元以上。
与山地苹果“结伴”发展的,是不远处川地里20座崭新拱棚。蜜蜂峪村是远近闻名的大棚村,已发展蔬菜大棚80余座。为做大做强这一支柱产业,村“两委”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积极争取市级留存党费10万元,撬动各类资金40万元。2019年4月,村上40亩盐碱地集中整理改造,新建20座拱棚。为最大程度让利农民,村上首年以每棚300元的价格全部出租于农户,次年按照每棚收入情况增收5%的租金,逐年增加收入。新建的20座拱棚,5座用于育苗直接向蔬菜基地输送,15座栽植油桃、樱桃等,逐步打造集蔬菜基地+观光采摘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万余元。
光伏发电具有安装简便、建设周期短、见效快、投入产出率好等优点。村上积极争取扶贫资金20万元,在队部的屋顶上建设了高质量的31kw光伏发电长效项目,目前已并网发电。该项目可持续增收20年,按每年发电量4万度算的话,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年固定增收2.5万元。
从多年来的无产业、无收入,到如今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蜜蜂峪村拱棚、光伏发电、山地苹果等多项集体产业已经全面铺开,村集体经济正在扬帆起航,为村子实现永续脱贫注入强大动力。
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郭生兵今年67岁,年轻时在煤矿上干活落下了尘肺病,老伴薛桂芳则患有哮喘、高血压,两人需要长年吃药缓解病情。从矿上返乡后,郭生兵和老伴靠种点杂粮和退耕补助款维持生计。
被认定为因病致贫户后,老两口享受到了大病补助,减免诊断费、治疗费、住院押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县医院派出的“家庭医生”定期免费上门为郭生兵和老伴儿检查身体,如果发现身体异样,及时安排老人到医院就诊。
解决了看病就医的难题后,郭生兵就一心想着如何把日子过好。2016年,他贴息贷款3万元,买了5头牛崽,开始养殖,到2019年,已经增加至8头牛、3只猪和20几只鸡,收入突破3万元。“养一头牛政府补助2000元、一只猪补助300元、一只鸡补助20元。用农村话说,政府算是‘把饭都喂到咱农民嘴上了’。这么好的政策,我们还有啥理由脱不了贫。”
如今,已经“摘帽”的郭生兵并不满足现状。他说,照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再搞十多年养殖不成问题。过几年,等收入稳定了,他就把圈舍规模扩大,搞标准化养殖,和村里的其他养殖户成立合作社,真正靠养殖奔小康。
截至目前,蜜蜂峪村43户建档立卡户中,发展大棚种植11户20座,搞养殖、劳务输出等共27户,剩余5户贫困户为无劳动能力的兜底户。
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走进村民孙红梅的家里,房屋面积虽小,却收拾得干净整洁,盆里的鲜花生机勃勃,阳光从透明的玻璃上穿过,把屋子照得暖洋洋的。
54岁的孙红梅,丈夫5年前不幸离世,留下了年迈的婆婆和患有智力障碍的二爸。孙红梅每天早早起来,收拾好家务后,就赶紧给两位老人做饭,饭好后,第一时间端给老人吃。二爸有时候倔劲上来了,赌气不吃饭,孙红梅要耐心哄他,经常招呼老人吃完饭后,她自己碗里的饭早就凉了。
在孙红梅的悉心照料下,两位老人身体健康,精神也不错,婆婆逢人就夸自己有个好儿媳。前几年村上开展“好媳妇”评选活动,孙红梅毫无争议地当选。
近年来,蜜蜂峪村结合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村民马团员成了爱岗敬业典型、郭顺红成了诚实守信典型,郭胜利成了助人为乐典型……看着身边人成了模范、典型,其他村民在羡慕的同时,也暗下决心,定要争做好事、比肩模范。
该村党支部还积极引导村民商讨制定了村规民约,大力提倡丧事简办、婚事新办,村民们自觉遵守,还以此为主题自编自演了小品,并在镇上汇演获了奖。
2解良方
采访调研中,我们发现,无论是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还是贫困户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抑或是文明乡风民风的培育弘扬,究其原因,是因为蜜蜂峪村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一批“长短”有效结合的扶贫产业和一支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扶贫队伍。
支部堡垒筑得牢。“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蜜蜂峪村通过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坚持“四议两公开”,深化“党员中心户”等制度,切实筑牢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坐上村民炕头听真声音、挖真问题、寻真良方,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商议发展规划,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定盘子、定航线。村党支部书记郭顺红感叹道,“一只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绝对断不了,村上如何发展一定要得到村民的认可。只有全村拧成一股绳,我们的路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扶贫产业抓得实。脱贫攻坚,产业兴旺是基础,产业发展有势头,农民致富才有奔头。
针对贫困户的具体实际,蜜蜂峪村在产业扶贫上,充分调动自身发展能力和积极性,坚持“长短”结合,规划实施大棚种植、劳务输出、规模养殖等长期产业的同时,注意做好牛、猪、羊、小杂粮等短期项目的扶持,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全村成基地”的产业模式。现在的蜜蜂峪村,扶贫产业星罗棋布,种植业、养殖业齐头并进,短、中、长期产业覆盖所有的贫困农户。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找准“穷根”,方能精准施策。蜜蜂峪村针对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在危房改造、异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能力培训、社会兜底、生态补偿等项目上因户施策,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落实落细落好,做到“户户过硬,人人过硬”,巩固提升脱贫质量,确保频道不换、靶心不变、力度不减。
干群关系处得亲。脱贫攻坚,离不开一群好干部。了解到村上不少大棚里出现了病虫害,驻村第一书记张福川顾不上吃晚饭,召集大棚种植户,围坐在队部的热炕上开会。得知问题比较严重,他赶紧打电话给镇上的技术专家,再三嘱咐第二天早上一定要及时赶来,最大程度减少种植户的损失。村上的小瓜种植户刚说自己种的小瓜销路不好,张福川问清楚情况后,当即表示,销路的问题不用愁,等瓜熟后,他帮忙联系买家。
和张福川搭档的驻村工作队干部李岗,熟悉村上每家每户的情况,特别是贫困户。谁家里养了几只牛,谁家种了几座大棚,他都牢记在心。每次李岗上门,大伙儿都把家里的苹果洗好了让他尝,把平时舍不得抽的香烟拿出来硬塞给他,他们知道,李岗是来帮大伙解决问题来了。
像张福川和李岗这样长期驻扎在蜜蜂峪村的干部还有不少。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能让好政策及时准确传达到基层群众身边,才能让贫困户更好地依靠好政策,发展适宜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
3听心声
采访调研时,不论是贫困户,还是产业大户,都十分感谢现在的好政策。大家纷纷表示,要在政策的帮扶下,靠自己的努力,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
脱贫之后干劲更足。魏建平一家靠着政策帮扶和自身努力摆脱了贫困。如今,大儿子在上海找到了工作,二女儿也毕业了,在西安一家药厂上班,除了还在上学的小儿子,其他人都有了收入。妻子景水英还参加了镇里举办的月嫂培训,掌握了技术。她说,以后当个陪护也能挣到钱。
前几天,远在上海的大儿子发来了视频,说等过完年,要把一家人接去上海旅游,这让家里人乐开了花。
脱贫之后如何打算?魏建平早就有了谋划:2020年小额贷款的期限就到了,要按时给还上。如果有结余,他还想着把院落和窑洞整修一番。
“脱了贫,把压在家人胸口上的石头挪开了,现在我们干劲更足了,日子真的越过越有奔头了。”魏建平信心满满地说道。
致富之星有新打算。在蜜蜂峪村蔬菜大棚区,一排排大棚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一旁。棚内绿意浓浓,生机盎然,郭胜利正忙着为西葫芦疏花、打掐。
郭胜利从2001年开始种大棚,至今已有18年了,他也是村上较早一批靠种大棚富起来的村民。
平日里的郭胜利沉默寡言,可一提到大棚种植,他就侃侃而谈:“我种了三座大棚,主要种小瓜、西葫芦和西红柿。照料好的话,三座棚一年能收入十万元左右。”
虽然目前大棚收入不错,但郭胜利还有新的打算。“现在大棚光照不足,如果能上一套新的补光设备,每天可增加光照近3个小时,到时候产量一定能有明显提升。”
除了和驻村干部谋划着采购补光设备外,已经是“土专家”的郭胜利还想着多参加几次技术培训,掌握更多的大棚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不仅是为自己,他还想着为其他种植户帮帮忙。
“有了现在的好政策,大伙儿的积极性都很高,都一门心思琢磨着怎么把日子过得更红火!”郭胜利说道。
蜜蜂峪村曾因蜜蜂泉水甘甜闻名。相传,李自成麾下的李元将军曾经在落难时靠着食用蜜蜂泉水煮的野菜保住了性命。而更让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是,1936年,党中央驻瓦窑堡时,贺晋年将军请毛主席等领导同志吃红薯焖饭,专门用毛驴从蜜蜂峪驮来了水,饭后,毛主席等领导同志称赞说:“蜜蜂峪的泉水就是甜! ”
时至今日,村民们已经没有机会再次品尝蜜蜂泉水的甘甜(蜂蜜泉在上世纪70年代村上打淤地坝的时候被填埋掉了),但大伙并不遗憾,他们深信:今天的幸福生活,一定比那蜜蜂泉水更加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