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我当上了“脱贫之星”
本报记者 王婷 通讯员 史建琴
    孙艳林正在给蘑菇喷水
  时值隆冬,寒风刺骨。子长市瓦窑堡街道薛家沟村村民孙艳林的蘑菇大棚内却暖意融融。1月20日,记者见到孙艳林时,他正提着一个塑料篮,穿梭于出菇架之间,忙着采摘蘑菇……
  “过年了,我家也到了最忙碌的时候,每天都要去市场上卖蘑菇,到了正月里蘑菇的收入也相当可观。”孙艳林笑着说,他家今年种了两茬蘑菇,收入3到4万元,现在生活富裕了,日子也有了奔头。
  今年57岁的孙艳林家庭情况特殊,他的儿子在语言表达方面有障碍,儿媳智力水平较低,需要常年服药,孙子在上学,没有稳定收入,这让他家生活十分拮据。2014年,孙艳林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孙艳林家实际情况,瓦窑堡街道包扶工作队和他共同寻找脱贫项目,制定脱贫计划,最后选择让他发展大棚产业。包扶工作队帮助他家新建了一座温棚、一座拱棚,种植西红柿和辣椒,自此,孙艳林走上了发展大棚产业的道路。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孙艳林开始谋划新的产业。
  孙艳林了解到子长市有关部门想要在贫困户中培养蘑菇种植能手,就积极地报了名。他和妻子在自家窑洞附近的自留地里建了3个大棚,发展蘑菇养殖。资金不足时,瓦窑堡街道及时兑付了产业帮扶资金5500多元。利用这笔钱,孙艳林购买了制作蘑菇棒的材料,通过他的精心培育,菌棒成功产出了蘑菇。“包扶工作队给我们送政策、送技术,隔一周来我们这儿指导一次,我家的蘑菇产业渐渐发展起来了,我也有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回忆起自己一步步走上脱贫路,孙艳林满是感慨。
  包扶工作队还多方协调,将孙艳林一家的蘑菇销售到多个学校,切实解决了孙家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发展大棚以来,我和老伴每天的时间基本都花在大棚里。付出总有收获,现在我们脱贫了,人均纯收入达到一万元以上,还当上了子长的‘脱贫之星’。”孙艳林笑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