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如何做好心理应急防护?
——市第三人民医院北大六院派驻专家、精神心理学博士、副研究员乔宏访谈
乔宏简介
乔宏,市第三人民医院北大六院派驻专家、精神心理学博士、副研究员。1996年在日本爱知学院大学文学部心理学科留学并获得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部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04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精神卫生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精神病病理学、精神药理学、精神病临床医学研究。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社会公众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反应。从疾病流行初期的不够重视、心存侥幸,到产生恐惧、过度紧张。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乔宏医生:首先,我们要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性质。掌握流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要从正规渠道了解疫情和相关防护知识信息。不要因为报道的日益频繁就认为这个病有多么可怕,要知道疾病的实际严重程度不会因报道的频繁而加重,频繁的报道旨在能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没有必要因此产生恐慌。
其次,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化恐慌为认真、科学、适度的个人防护,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避免到人多的地方。
第三,如果有症状及时处理。若确定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有过接触,一定要注意自我隔离和防护。注意将普通感冒、流感症状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做区分,不用急于去医院。(可拨打联防联控24小时咨询热线)症状温和(低烧、咳嗽、鼻涕、无征兆的咽痛)且没有慢性疾病的病人,可考虑自行隔离,注意做好防护,随时监测,若需要,进行专门的诊断检验,以此避免因为小感冒就医,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第四,接纳恐惧、紧张、焦虑情绪。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们容易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这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是非常正常的,不是个人太脆弱或意志力不够坚定。应该积极与他人交流,合理宣泄情绪。
第五,与他人多交流、积极寻求心理支持。疫情流行时,人们经常会感到自己孤立无援。这时建议多与朋友交流,相互鼓励,沟通感情,加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无防护的面谈,鼓励通过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交流,这样可以避免传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第六,发现生活的积极意义,积极行动,避免消极行为。要积极地看待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积极意义,并积极行动起来,该学习就学习,该工作就工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注意放松自己,注意休闲和娱乐。要特别注意不要采取否认、回避退缩、过分依赖他人、指责抱怨、转移情绪等不良应对方式。特别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注意饮食,保证睡眠,不要试图通过使用烟酒来缓解紧张情绪。更要注意不要出现发脾气、冲动伤人、自伤自杀等行为。在疫情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时,也不能盲目乐观、放松警惕、疏于防护。
第七,寻求专业的精神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帮助。当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而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严重应激障碍,或者是因亲人在疫情中病逝而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时,建议到精神专科医院找寻专业帮助、助您渡过危机。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决定了其在这次战役中承担着最重要、最危险的任务。目前为止,一线医务工作者都坚守在岗位,在人力、物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医务工作者陆续投入到一线阵营中去,大批的预备队员们也做好了上前线的准备。作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士,医务人员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乔宏医生:重压之下,医务人员最常见的反应包括以下几种:
1.害怕家人亲属为自己担心,因此他们总会想找时间与家人联络,报个平安。当听说家人遇到困难时,也会因为自己没能为家人多做些事情而难过自责。
2.由于每天忙于大量的临床工作,身体和心理都会很疲惫。如果信息沟通不畅,会对自己的工作前景感到茫然,认为病房的工作漫长无期,对每天所从事的临床工作产生悲观厌恶情绪。
3.当看到病人非常痛苦,自己虽已竭尽全力仍不能挽回其生命的时候,会在心理上出现自我挫败感,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医生、好护士,强烈地自责和内疚。
4.当看到病房里的其他医护人员都在忙着治疗病人时,会感到别人都比自己坚强,认为自己是最脆弱的人,进而不接纳自己的脆弱,不敢承认和表达自己的痛苦情绪,更不想与他人交流,担心说出自己的心情后,会被别人瞧不起,经常是独自一个人来承担痛苦,靠理智和意志来压抑、控制自己的情绪,结果感到更加痛苦和无助。
在上述情况下,医护人员会变得焦虑不安,控制不住地常发脾气,对病人和同事变得缺乏耐心。当遇到病人抱怨时,会感到自己很委屈,不被理解。这些心理反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护人员的相互配合和工作效率。因此,应该得到心理的辅导与帮助。
那么,医务工作者如何调适心理,保持战斗力?
1.尽可能消除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家庭有困难的需安排志愿者协助其家庭生活,让医务工作者可以安心投入工作。
2.对于已经在疫情一线工作的医护,合理排班,计划在前,让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有充分的心理预期,避免临时安排工作;保持适当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饮食。提供不返家的自我隔离休息区和睡眠区。
3.对于即将进入疫情一线工作的医护,建议在上岗前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进行应激的预防性晤谈。集体晤谈的目的是: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对应激有所准备。
4.所有医护人员,都应做到:
a)让他们了解对于灾难事件的正常反应。
b)提示需要帮助的征象:交流思想出现困难;难以记住指令;维持平衡出现困难;为小事发生争执;难以做决定;注意范围狭窄;不必要的冒险行为;震颤/头痛/恶心;视野局限/听力模糊;感冒或流感样症状;定向障碍或精神混乱;注意集中困难;无目的动作;容易受挫折;难于解决问题;下班时难以平静下来;拒绝执行命令;拒绝离开现场;增加使用药物/酒精;比平时显得笨拙等。
c)允许自己示弱,当感觉到无法承受压力时,请及时对负责领导诉说,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情。也允许自己在悲伤、感动时哭泣,医生护士不是钢铁,也会有情绪,也会有不安、恐惧、焦虑、害怕。要坚定地告诉自己,在这样的重大公共事件里,在这样严酷的战场上,我有这些情绪是正常的、自然的,等这样的应激事件结束,我会恢复的。千万不能自我贬低,甚至上升到自我价值上,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5.鼓励一线医护人员采取积极应对应激的方式。
a)限制工作时间,每天不超过12小时;喝充足的水,并进食有益健康的食品如新鲜的水果;有可能的话经常离开现场进行短暂的休息。
b)空余时间进行适当的肌肉放松训练,即逐步紧张及放松各个肌群,让肌肉体会紧张和放松的感觉。或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冥想、正念等。相关指导语和信息在网上可以查到。c)谈论你对所见所闻和从事工作的感受;与你的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与另一同事结伴,这样可以互相监督经受的应激。
d)如已发生应激症状,转换工作岗位:由高应激岗位转换到低应激岗位,如果行得通的话,从现场转到常规岗位;通过单位进行咨询寻求帮助。
e)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如突然调动岗位、重大人员伤亡事故、某同事死亡、病人死亡、病人自杀等等,应请专业人员进行严重事件集体晤谈。
6.如出现无法入睡、情绪低落、焦虑、心慌等,持续2周不能缓解,影响工作,可找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进行诊治。可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上述心理辅导为防止心理干预人员的感染,可远程进行,如语音、视频、电话等各种方法。
医务工作者始终奋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前线,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做好心理调适,既可以保持战斗力,又能有效预防心理创伤和应激障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不仅经受着躯体痛苦的折磨,同时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以及疾病自身较强的传染性,患者不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死亡恐惧,而且还担心与自己接触过的家人、朋友的安危,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对每个患者来讲,这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人生危机。
您也许已经感到了紧张、焦虑、恐惧、悲伤、绝望……;您也许暗自哭泣,责怨命运无情;也许食不下咽,彻夜失眠,望着天花板思念父母、孩子、爱人……,那么请您听听乔宏医生的建议,怎样在身体遭受疾病时,如何进行心理自助,让您尽快从疾病中恢复。
乔宏医生:当突然得知自己身患重病时,人们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呢?
首先是即刻反应,分为:
(1)心理休克期:发热、乏力、呼吸困难等,被确诊患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茫然失措,不知该做什么,出现一些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与行为;或出现不真实的感觉,觉得一切发生在梦中,自己是一个旁观者。此阶段持续数天或数周。
(2)心理冲突期:处于此阶段,病人的特点是思维混乱,无法集中注意力,出现丧失感、无助感,感到绝望、抑郁、焦虑;仍不知如何面对现实,病前对今后所做的生活计划(如婚姻、家庭、工作、学业、人际关系等)都被打乱,惶惶不可终日。这时候,病人会通过否认自己患病、怀疑医生的诊断来减轻心理反应。
(3)退让或重新适应期:在回避的基础上,患者不得不开始接受现实,改变原来的生活计划,开始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来适应患病这一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您接受了患病现实。这时,患者的情绪反应变得突出。
一般表现为:
1.行为幼稚:表现得像个小孩子,依赖他人,要求别人关心、照顾自己,生活被动。
2.主观感觉异常:对身体内部各器官的活动特别关注,有多种不适感觉。
3.情绪易波动:容易发怒,容易伤感,常因小事发火,事后又懊悔不已。
4.有焦虑、恐怖反应及抑郁情绪。
5.害怕孤独,特别思念亲人。
6.猜疑心加重,对医护人员察言观色,担心病情变化被隐瞒。
7.感到自卑。
以上反应大部分人都会出现,属于人们面对重大疾病时的自然反应。当然,每个患者病后的心理反应不尽相同,这与病前不同的性格有关。一般开朗乐观的人反应程度轻,持续时间短;而悲观胆小的人反应较重。如果反应过于严重,就会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失眠、食欲减退、懒动少语,甚至严重的抑郁,出现轻生观念等等。这时,应该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因为心理状态可以影响身体健康,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人体免疫力,调动机体功能,在同样地治疗下,康复较快。
作为患者,需要积极地调整心理状态,减少不良情绪和行为。
做好“自助”。医务人员会提供常规的心理干预,但患者的积极“自助”也十分重要。我们每个人面对危机时都有自己惯用的应付方法,其中有的是积极有效的,而有的是消极的,暂时帮助个体渡过难关,从长远看实际是损害了心理健康,如一味逃避、抽烟酗酒,或干脆放弃、听天由命都是不可取的。作为患者,首先要做的是适应住院环境和治疗过程,信任医务人员,积极配合治疗。其次,是努力控制负性情绪,如悲观、自责自怨、紧张;促进正性情感,如自信、乐观、勇敢等。
我们具体可做的是:
(1)正确估价处境的严重性。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重性传染病,患病后必须住院隔离,有一段时间远离家人,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准备承受孤独。对于依赖性较重、年龄较小的患者尤为重要;
(2)积极获取有关疾病与治疗的信息,正确评价自己的病情,估计预后。既不低估病情、满不在乎;也不要盲目夸张,认为一旦患病,必死无疑。目前为止,已有不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被治愈,死亡者为极少数。学习相关医疗知识,学会自我医疗照顾,有不适则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3)学会表达内心的需要与感受。把无助、失望、不满等负性情绪及时发泄出来,不要闷在心里,担心别人嘲笑自己懦弱。可与病友沟通,交换情绪和看法,彼此间获得稳定的情感支持;或主动向医护人员咨询,获得专业指导;
(4)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有限的生活目标。如怎样配合医院,尽早消除症状,恢复健康,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事;不必过多考虑院外的事情,如家人的安排,这是力所不能及的;
(5)通过评价病情与估计预后,需要修改病前的生活目标,重建现实可行的未来生活目标。以前制定好的工作学习或人生安排可能因患病改变,为此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信心。面对疾病的侵袭,生命并非如人们所想的脆弱不堪,生命力的坚韧与顽强往往会在最危险的时刻表现出来——只要您有一颗足够坚强与健康的心灵。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汹涌,确诊人数不断增加,防控不断升级,这给大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慌,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反应。面对疫情,固然要保持高度警惕、高度重视,但更要学会调节情绪,缓解焦虑。那么,我们要如何调节情绪,缓解焦虑呢?
乔宏医生:好的。
我们把这种人们面对重大变化或威胁而产生的心身整体性调适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一方面,当一个人长时间处在焦虑的情绪里,会导致失眠、身体内分泌紊乱,进而导致免疫力下降,不利于对病毒的自我抵抗。另一方面,常有人因为太过紧张、内心焦躁、长期失眠而诱发肌肉酸痛、咽喉疼痛、头痛、咳嗽,甚至会有感冒发烧的症状,而焦虑的情绪往往也会影响肠胃功能,导致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腹泻等状况的出现。一旦出现这样的症状,不仅会给自己带来痛苦,更会无端消耗本已紧张的医疗资源,甚至导致新一轮的恐慌——到底是真的病了,还是因为恐慌而“病”了?
应激反应也具有双重性,适度的警觉能够提高警惕,更加专注、高效、有目的地执行任务,处理险情。过度的焦虑和紧张,会增加不必要的心理症状,乃至影响生理状况,有可能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面对未知的情况,人们会出现哪些情绪:
1.焦虑、恐惧,紧张害怕
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是恐惧,非常害怕自己被传染,甚至因为不安而失眠。轻度的紧张和焦虑可使人能够迅速进行有效的防护和理性的应对;然而过度的紧张往往会造成高度恐慌,一般会伴有判断偏差,失去现实检验能力。比如害怕自己或家人感染病毒已经到了恐慌的地步,严重地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与抵抗力,甚至对周围其他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2.心理暗示性普遍升高
比如有的人看到新闻说什么症状,自己就感觉自己有什么症状。到处主动打听消息,过度刷屏,容易受传闻影响,丧失批判能力。这样的大众情绪正是滋生谣言的温床。比如疯狂抢购、囤积、滥用“预防性药物”,以致产生副作用。这都是面对疫情所出现的异常行为,这些异常的行为往往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恐慌情绪。
3.疑病症状
疑病也有它的积极意义,关心身体,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和社会负责。但是如果开始怀疑甚至坚信自己被传染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到医院反复就诊,即使做了检查,排除了病情,也不敢相信,仍然坚信自己有病,不断要求复诊。这样的患者不仅导致了紧缺的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更是由于不停穿梭在各大医院,增加了自己交叉感染的可能。
4.强迫症状
除了日常的讲卫生以外,有的人会突然开始回避一切近距离接触,反复思考自己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否消毒,是否有患者同车,反复担心手被污染,反复洗手,过度洗手,觉得所有事物都不干净,反复清洁家中物品。甚至洗手洗到脱皮,影响日常生活。
5.愤怒、烦躁、冲动的行为
由于长时间居家,不能外出,恐惧、焦虑、无助等等积累的情绪很多很复杂,有些人出现了烦躁、愤怒的情绪。有些人会将矛头指向事件可能的责任者,在网络上抱怨指责有关部门不作为,严重者会迁怒于未进行隔离的疑似病人,迁怒于正在一线救援的医生等,导致舆情问题或人际冲突,甚至可能触犯法律。
6.创伤后应激障碍
亲身经历整个疫情过程或者家里有亲友患病甚至去世,在疫情过去后,也可能仍然会有过度警觉、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一想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就惊慌,头脑中不断闪现一些和疫情有关的场景,回避与该疾病有关的事情、场景,对自己、他人、世界都有持续放大的负性信念。这点也较常见于受到心理冲击较大的一线工作人员。
如何调整好心态,积极有效应对呢?就是我前面讲的:首先,我们要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性质,掌握流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果有症状及时处理;接纳恐惧、紧张、焦虑情绪;与他人多交流、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寻求精神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帮助;发现生活的积极意义,积极行动,避免消极行为。
乔宏医生:我这里要说明的是,哪些情况需要寻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1.长期心情低落,时间持续2周以上,并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或睡眠障碍等症状。
2.持续2周以上出现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并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如反复洗手、反复擦拭物品、不敢外出、不敢和人接触等。导致了生活、家庭、职业方面的损害。
3.过分关注自身健康,尽管没有出现病症,却一直怀疑自己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自身普通的身体症状有一种极端的灾难化解释。
除了以上几点,当恐惧、紧张、焦虑情绪难以承受并感到痛苦时,或者担心不好的情绪会影响亲人的情绪,可以选择向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倾诉。
如果自身或身边人出现心理问题,不要感到不好意思,请到专业机构精神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