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甘泉县下寺湾镇田家沟村苗育林:
脱贫了,我还要奔小康
本报记者 王爱荣 通讯员 范筱霞
正在喂猪的苗育林
  “啷啷啷,啷啷啷……”在甘泉县下寺湾镇田家沟村,53岁的苗育林一声吆喝,一头头猪崽便围绕在她的身边,抢着吃食。
  “人家都说苦尽甘来,真是对对的。我们家现在有猪、有鸡、有中蜂,个个都是能赚钱的产业,感谢党和政府的精准包扶,让我们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强。”
  苗育林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更是这个家的顶梁柱。
  2015年,苗育林的丈夫杨万贤在装卸材料时碰伤了脑神经,从那以后就无法从事劳动,原来光景还不错的家庭一下陷入了低谷,她家也被识别为贫困户。
  生活的变故让苗育林和孩子们一下子陷入迷茫,但是她并没有被击垮,她相信只要信心不倒,家就有希望,她一定能给丈夫治病,供孩子上学。于是,她咬着牙撑起了家。
  转机要从2017年说起。那一年,精准扶贫发展产业的补助政策和支持政策力度加大,镇政府组织贫困户考察产业发展方向,苗育林第一个报名,她想出去看看别人是怎么致富的。
  考察回来后,苗育林得到政府产业扶持资金1万元,承包了后山的一个养猪场,开始了养猪产业的探索。起初,大伙都劝她,养猪本来就工作繁重,她又要顾家,干养猪不容易。
  “我那时候想,再难也要干,不然待在家里等着别人救济,那日子啥时候是个头。”苗育林每天早晨5点多就起床,把做好的饭给丈夫温在锅里后就步行去养猪场。养猪场离家较远,每天往返需要一个多小时。日复一日,她就这样坚持了3年。
  2018年,猪肉价格直线下降,苗育林的养猪场也大受影响,她甚至一度打算放弃养猪。驻村工作队得知情况后,上门帮她作市场分析、调整策略,还积极帮助销售,帮她保住了当年的成本。
  2019年,苗育林在包扶单位和技术员的建议下,决定缩减肉猪规模,养了5头母猪,另外又增加了散养肉鸡120只、中蜂20箱。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张骁卫对她进行结对帮扶,为她资助了农机,协调解决产业扶持贷款问题,终于使苗育林的养殖业走上了正轨。
  截至2019年底,苗育林的养殖场出栏了大猪3头、小猪42头,肉鸡40只,蜂蜜100斤,还清了欠账后还余下了两万多元,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1969元。
  “自从掌柜(丈夫)出事以来,我家还没有过结余呢,过年时终于有了好回报,我给娃娃们都买了新衣服,买的年货也比以前多了。”谈起新一年的打算,苗育林笑呵呵地说,“我家产业建起来了,我还要好好干,增加收入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