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摘掉“穷帽子” 唱响“东方红”
——子长市李家岔镇东方红村脱贫调查
    ●村干部帮助村民打理葡萄棚
●村集体养猪场初具规模
    ●包扶单位慰问贫困户郝玉英
    ●技术专家对村集体拱棚葡萄进行指导
  本报记者 王建平 杜子龙 刘卓
  “我们村子的人幸福指数特别高。”这是谢海林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寒冬时节,“山村夜话——脱贫村里话小康”采访调研组一行来到子长市李家岔镇东方红村。早听闻这里是民族英雄谢子长的故乡,又有幸遇到谢子长的后人——村党支部书记谢海林,他热情地带着我们参观村子,滔滔不绝地讲着脱贫攻坚以来村子的巨大变化。
  虽然天气寒冷,沿途看不到太多花草树木,但干净宽阔的通村道路、整齐划一的房屋、各类文化墙标语格外显眼;一座座大棚屹立在川道中,路过的村民每个人脸上都挂着亲切的笑容,和我们打着招呼……这一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这个宁静的小村庄蕴含着的温暖与美好。
   1 穷山村变了新模样
  贫困一去不复返。子长市李家岔镇东方红村,地处县城西部25公里处,辖东沟、谢家园则、马圈坪、枣树坪4个自然村。全村农业人口267户88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75人。总土地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1500亩,退耕还林面积6768.5亩。因为村子地势偏远,又属川道,没有长期稳定的致富产业和发展资金,许多村民已经外出务工多年,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脱贫攻坚战役的打响,让这里的贫困一去不复返。在东方红村党支部、驻村干部和包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村子以“传承红色基因,建功将军故里”为主题,奋力创建“红色先锋”党建品牌,以乡村振兴为总目标,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按照发展“畜菜沼”三位一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抓党建促脱贫发展之路。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实现村集体与贫困户双赢的目标。2017年底,东方红村顺利摘掉“贫困帽”。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10元。
  家家通上自来水。“以前200多人吃井水,挑一担水真的是费时费力,而且要靠电抽水,一没电就吃不上水了,现在全村有了两个新的水源点,家家用上了自来水。”谢家园则自然村村民张国礼说。
  2018年村子争取水利建设项目,投资90多万元解决了谢家园则自然村人畜饮水工程,东方红4个自然村全部接通了自来水,水质监测、水量均达到标准要求。村里还投资60万元新建蓄水池1个,安装上下水管网,无论是饮水还是拱棚灌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土路变成水泥路。“你们有自来水,我们有柏油马路。”70岁的东沟村村民南振清说。和其他3个川道自然村不同,东沟村是拐沟村,一直以来村里都是土路。南振清曾在东沟村当了八年的村支部书记,给村上通硬化路是他想做却没有做成的事。2018年秋季,1.5公里的通村道路修到村里时,南振清的内心充满喜悦。
  “道路的硬化不仅方便村民出行,更是解决了不少矛盾纠纷。”村支部书记谢海林说,以前一下雨,村子的路泥泞不堪,这家的泥水流到那家院子。现在路好了,邻里之间更加和睦了。
  从2016年至今,东方红村协调一事一议项目,累计投资600余万元硬化修建道路10.5公里,在谢家园则自然村修建行人桥一座。放眼望去,道路的改善让村子四通八达。
  硬件设施在提升。在村干部的积极协调下,村上设施不断升级。该村投资13.6万元,对闲置的5孔窑洞进行改造,建成标准化“四室分离”卫生室4间96平方米,并配备村医1名。建立了爱心超市、幸福互助院,开展了善行义举评选活动等,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并协调供电部门投资20万元安装了动力电,改造升级了高压线路,农户更换为卡式电表,电力入户率达到100%。
  2 家门口就能把钱挣
  乡村振兴关键的一步是产业兴旺。由于东方红4个自然村分散,村上“摘帽”最大的难题在于没有致富的主导产业,村民种植玉米、洋芋、谷子等传统作物,劳动强度高,但农产品价格低,加之资金缺乏等原因,许多农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政策性收入和搞运输为主,导致优质土地资源长期闲置。
  探索致富新模式。“一个人干不成的事那就得靠集体的力量,这么好的地可不能白糟蹋了。”谢海林说,那段时间为研究发展村集体经济,村干部们几乎天天开会,会一开就开到后半夜。 
  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产业?这是村里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村“两委”班子积极发挥作用,组织村干部、部分村民到靖边、渭南、杨凌等地实地考察,根据村上有发展大棚棚栽的资源优势,又能借助交通方便及时“引进来”“走出去”,最终确定坚持长效产业与短平快产业相结合,发展“拱棚葡萄、大棚养猪、环保沼气”三位一体循环经济。长效产业是种植棚栽葡萄,短平快产业是养猪养鸡和种植棚栽蔬菜。以养猪实现短期致富并产生沼液,以沼液浇灌棚栽葡萄,实现长期盈利。
  集体产业在壮大。2017年,东方红村依靠帮扶单位子长县委组织部协调30万元省级留存党费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累计撬动各项资金300多万元,其中产业项目投资75万元搭建拱棚54座,投资65万元修建蓄水池一座,投资38万元修建10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投资20万元硬化产业道路,投资13万元硬化产业院落。
  通过一对一和村民平等协商,村集体以每座大棚8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发展集体产业,决定种植葡萄40棚、蔬菜14棚。栽植早中晚熟的7个葡萄品种,建成500头规模养猪场1个,引进能繁母猪50头,沼气池正式投入使用,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
   党员干部带头干。只要有稳定产业就有稳定发展。如何让村民自愿加入到产业的发展中来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东方红村始终坚持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在互助资金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实行“党员联保制”,采取村“组干部、党员+贫困户”的模式,组建联保小组,对于想发展产业缺乏资金的贫困户,确保其借款有担保、发展有帮扶。
  该项政策出台后,被评为“延安好人”的贫困户党员南玉合被确定为第一个帮扶对象。南玉合的妻子因16年前发生意外导致下半身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而南玉合始终不离不弃,为妻子看病花光了家中积蓄,还欠了不少债务,即使有许多好心债主表示“不用还了”,但他坚持“欠债还钱天经地义”,16年来犹如“蚂蚁搬家”般,一笔一笔偿还着债务。
  村干部主动对接南玉合联保帮扶,帮助他借款1万元,又为他协调到银行扶贫贴息贷款4万元,新建拱棚4座,栽植了新品种葡萄,养猪20头,发展起养殖业。养猪场以母猪为主,为贫困户发放猪崽,专业合作社带头将拱棚发展起来后,再免费交还到农民手中,这样就解决了农户前期发展困难的问题。
  在好政策的带动下,南玉合的积极性更高了,当年他提出自愿退出贫困户,被评为全县“脱贫之星”。“只有勤劳才能致富,要把扶贫政策转化为内生动力,抓住机遇真正脱贫。”南玉合脱贫的事迹在村上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股份合作显活力。按照“三变”改革思路,村集体发展带来了预想的好收益,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去年我们3个村干部集资12万元入股到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谢海林说,村上还新成立了子长众鼎种养殖农民合作社,吸纳6个贫困户以30万元贷款入股到合作社,每年给每户贫困户分红3000元,村集体有了相对充足的发展资金。同时,农民以土地入股折合资金10万元,占股12%,村集体入股35万元,占股40%。
  在种养方面,村集体养猪场以养殖能繁母猪为主,为贫困户免费发放猪崽,贫困户养殖补助兑现后再将猪崽款打入村集体经济账户,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问题;拱棚葡萄由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盈利之后,再返租给农民,这样既壮大了村集体积累,又解决了农户前期发展困难的问题。通过实行合作社统一管理,股份制经营,保障了入股农民和贫困户利益。
  截至目前,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发放猪崽200头,收益10万元,蔬菜销售3500元;农户土地入股分红8.2万元,贫困户带资入股分红3.6万元。
   农民摇身变工人。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开展,贫困户不仅可以当股东,有劳动能力的还可以学大棚管理技术,当村上的技术员,实现“农民就地变工人,就业增收不离村”。
  村上争取就业扶贫资金6万元,申报贫困户产业“孵化”基地,与渭南临渭区葡萄研究所达成技术帮扶协议,从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
  “村上有钱了,我们流转土地和打工自然也不怕欠债了。”村民张金亮给记者算起了“长远账”,“给村集体产业打工赚了4000元,同时还能学到管理技术。六年后,村集体就会把还在盛果期的葡萄大棚返还给我们,到时我也学会了管理,特别划算。”这样的模式让村民同时取得租金、股金、薪金,达到村集体和贫困户的“双赢”。目前,在村集体产业中,贫困户打工收入累计20万元。
  返乡创业成热潮。“要帮助贫困户脱贫的同时,也要扶持非贫困户发展产业。”东方红村第一书记申长莉说。为了不断缩小东方红村贫富差距,驻村工作队提出了“小户养殖全覆盖”的新理念,协调县就业局和信用社在东方红村举行双基联动牌授信活动,为41户在家村民发放贴息贷款205万元,用于发展养殖业,鼓励非贫困户通过发展养殖业致富。
  家乡变美了,增收机会多了,这吸引了不少东方红村民返乡创业。村民谢胜利以前一直在外打工,但前几年他的父亲因病瘫痪,于是他就在家里打理了5亩农田,种着玉米、大豆、洋芋等农作物。虽然不愁吃穿,但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的。2017年在村干部的激励下,谢胜利建起了猪圈,养了5头猪,年末卖猪的收入近7000元。
  “一头猪崽本来要800元,减免下来能便宜300元,养几个猪可以赚点零花钱。”谢胜利说道。2019年,他家累计出栏5头成品猪,现存栏的3头小猪也快要出栏了。此外他还增设了一个猪圈,能使自家的养殖规模达到20头。
  村民南海亮原来在外跑运输一年能挣3万元。2018年返乡回来,养了10头牛并发展2棚葡萄,一年纯收入达6万元……
  这样良好的产业发展势头,让村民争相要做脱贫致富带头人,东方红村的经济发展“红”了起来。
  3 干部就是咱好亲戚
   扮靓美丽小山村。因为东方红村靠近公路,又是李家岔镇的东大门,“管住脏、乱、差,留下真、善、美”不仅是该村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措施,更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梦想实现的途径。
  村干部带领村民进行整村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清理环境卫生,共种植花籽200公斤,新修低花墙800米,粉涂公路沿线墙体1000平方米,补修路边花坛12个,打造出了3公里的绿化带。同时在每个村口都配备有垃圾桶,启用了垃圾填埋场,这为全镇的垃圾处理提供了解决办法。
  “我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厕所革命,现在全村190个卫生改厕工作已经全部实施到位。”申长莉说。村子的环境直接影响村民的精神风貌,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让村民都热爱自己的家园。
  基层阵地筑得牢。我们在走访中,感受最深的是当地干部的务实作风和群众对党组织、对扶贫干部的信任。每经过一户院子,就能看到村民向干部们热情地打招呼。用谢海林的话说就是,“群众办事有人管,村‘两委’说话有人听,这就是干好基层工作最大的动力。”
  为了不断提升村“两委”组织力,紧紧抓住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这个主战场,加强制度建设,注重制定落实,东方红村以党建为引领,干群结合完善乡村治理,安排村干部轮流值班,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每周五天驻村开展工作,便于为群众服务,有利于及时化解村上矛盾。驻村干部坚持每月遍访贫困户不少于2次,及时将国家及省市县新的政策、项目,进行了上门宣传。
  “村里的路铺好了,还帮助我们发展了产业,村干部真心实意为我们办事,平时有事打电话,也会随叫随到,让人很感动。”村民邢生莲感慨道。
  谁家养猪养牛多少头、谁家大棚长势如何、谁家的孩子快放假回家……村民们的事,村干部们都熟记在心。“平日我们去县城办事,给村里人捎个东西、拉个人都是家常便饭,大家也都不拘谨,真的就像一家人。”驻村干部史炎升坦言道。
   干群关系更亲了。脱贫攻坚离不开好干部,更离不开群众的配合。处好干群关系,村支书谢海林有他独特的一套方法。
  结合主题教育,根据群众党员特长设岗定责。该村不仅调解村民纠纷,带动村民产业脱贫,组织村民开设娱乐、读书、看报等方面都有专人负责,而且每逢重大节日,村里还会邀请老党员、县党史办干部、优秀教师为党员群众、谢子长希望小学学生讲述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前段时间我们组织了村民参加李家岔镇第九届‘红心杯’庆七一助推脱贫攻坚农民运动会,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生活。”谢海林说,我们要让村民天天有事做、月月有活动,杜绝村上的任何不良风气。同时,东方红村长年推行“标杆引领”制度,先后树立了南玉合、张国礼等多个先进典型,在群众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如今的东方红村,从基础设施和产业方面都紧紧围绕着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两手抓、两手硬,确保了贫困户按期脱贫,永不返贫。
  对于村子下一步的发展,谢海林早早就作了规划:依托民族英雄谢子长故里红色资源优势,建立“谢子长干部培训基地”,发展子长小吃、休闲农业、农家乐、采摘观光等旅游产品开发,打造谢子长红色文化旅游品牌,让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有效结合,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