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春晖沐浴宝塔山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回延安视察五周年之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习近平

  本报记者 干雄焱 
  “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使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挂在心上……”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延安视察时深情的话语让226万延安人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深情的牵挂,殷切的嘱托。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牵挂和有力指引,一直是延安人民追赶超越的强大动力。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牵挂始终温暖着延安父老乡亲的心田。延安人民迎着梦想的阳光,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紧扣追赶超越,践行“五个扎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书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灿烂篇章——
  延安脱贫了!梁家河村老支书石春阳高兴地向总书记报告:“请总书记放心,我们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更红火!”
  延安变美了!黄土地上的绿水青山正在成为延安人民的金山银山。南泥湾精神的传人、74岁的老党员侯秀珍扛起了新时代的“老镢头”,为守住红色革命传统“深耕细作”。
   延安脱贫了!
  “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这就是我常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涵义。”习近平总书记说。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见证又一个历史时刻——2019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脱贫摘帽,这标志着延安各县整体脱贫摘帽。这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的最新战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
  村村过硬、户户过硬、全面过硬,5年来,延安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拿出硬办法,狠下绣花工,尽锐出战、精准发力,走出一条具有延安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
  外面是皑皑白雪,屋内热气腾腾。黄陵县隆坊镇山岔口村69岁的张玉成坐在热烘烘的火炉前,盘点一年来的收入后,自豪地说:“今年我家的收入快赶上富裕户了。”脱贫后的张玉成有了心愿: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他说:入党就是想帮大家做更多的事。
  中共七大会址附近的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脱贫攻坚以来,学校的教学楼从3层扩建到5层,新建了书法室、美术室、舞蹈室等。“长大了,我要当老师,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出去看世界,改变家乡。”学生贾一敏在笔记本上一笔一画写下这句话。
  疾病是困扰贫困群众的一大难题。延安大力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增加大病救助资源,保证老区人民看得起病、住得上院、病有所医。
  安塞区,一个因腰鼓而出名的地方。“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几乎人人都会打腰鼓。但这把腰鼓,李东东一扔就是20年。
  父母患病、儿子脑瘫、妻子患癌症……李东东生活陷入绝望。再见李东东,从他嘴里说出的已不再是“愁”字:妻子动手术报销90%的医药费;儿子到特殊学校就读学费全免;他又打起了腰鼓,一年几十场演出,每场收入150元……
  脱贫攻坚,换了人间。
  延安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与贫困的斗争史。延安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老区人民,以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为重点,掀起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延安的贫困面逐渐缩小,但脱贫的“硬骨头”却越来越难啃。到2014年底,延安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62万户20.52万人,贫困村693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5年来,延安精准脱贫的“组合拳”向贫困全面开战:
  ——延安选派153名县级后备干部到脱贫一线锻炼,1807名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2.69万名市县乡干部联户帮扶,198个市级单位包村帮扶,组建1499个工作队驻村帮扶,打造了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扎实推进“八个一批”脱贫工程,把发展产业作为治本之策,深入实施“3+X”特色产业攻坚行动,深入开展“三比一提升”行动,努力做到村村过硬、户户过硬,全面过硬。各级财政累计向延安投入扶贫资金达63.59亿元,安排项目约1600个。
  ——光伏扶贫项目实现13个县区全覆盖、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贫困村全覆盖;
  ——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第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落地延安;
  ——各级财政共投入“十三五”易地搬迁资金31.83亿元,建成117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点,受益群众1.73万户、5.63万人;
  ——广州、深圳、西安等7座城市与延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来自发达地区的人力、物力、智力支持不断汇入。
  截至2019年底,延安市6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9.6万人告别绝对贫困,贫困发生率降至0.57%。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延安坚持用延安精神向贫困宣战,激发出了新时代推动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当年迫于生计从河南远嫁到黄陵的余汉芬,“苦的时候,家里没有一点油腥。”2016年省军区扶贫工作队进村,帮她盖起了鸡舍,发展起了养鸡产业。脱贫后的余汉芬主动提出要退出贫困户。“人要面子,争的是口气。现在不当贫困户,心里舒坦多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脱贫攻坚战的战场上弥足珍贵。
  “我的奋斗还没有结束。”耄耋之年的南泥湾村老党员侯秀珍,现在每天还要下地干活。57年前,侯秀珍唱着《南泥湾》嫁到这里。几十年里,她带着全村妇女上山种树、开沟挖塘。
  “陕北的好江南”如今青山、稻田、荷塘环绕,林下养殖产业颇具规模,贫困户家家都有产业。侯秀珍把自己家办成村里的陈列室,继续讲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故事。
  刚大学毕业的王曙辉扎根农村,是洛川县黄连河村第一书记,“坐上村民的炕头,才更深刻明白了责任的含义。”延安精神让他经历了蜕变。
  延安人身上,奋斗的劲头从未消失。踏上全面小康新征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继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延安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成全市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构建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8个方面长效机制,确保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延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发挥畜牧业、林果业优势,深化农副产品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陕西顶端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前,年轻员工裴小芳正在对着手机做直播,选果、包装全过程在线上一览无余。去年,这家洛川县网上销量最大的苹果企业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60多家贫困户由此有了稳定的收入。
  分级分选等产业后整理、88条现代化智能选果线和120万吨冷气调库的应用,让延安苹果产业告别按袋卖的低廉境地。
  为了能让贫困户减少自然灾害和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延长县推出“苹果+期货”,为农户的苹果上了价格保险。“这是在贫困地区先行先试的成果,以后将推广到更多品种和其他贫困地区。”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到延长县挂职副县长的熊鹏说。
  山地苹果,沿黄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在产业扶贫东风劲吹的同时,制约延安发展的短板一块块补上。
  如今的延安——
  路越走越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33公里,行政村全部通沥青路。航班通达北上广深等19个城市。西延高铁开工建设,铁路总里程达583公里。
  网越铺越广——实现全市贫困户广播电视全覆盖,全市农村4G通信信号全覆盖,行政村光纤覆盖率达80%以上。
  水越来越畅——建成各类饮水工程3082处,受益人口88.95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安全饮水问题全面解决。
  天越来越蓝——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4年的253天提升到323天,“圣地蓝”城市名片更加靓丽。
   延安变绿了!
  “推动陕甘宁革命老区发展,必须结合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科学谋划、合理规划,在发展中要坚决守住生态红线,让天高云淡、草木成荫、牛羊成群始终成为黄土高原的特色风景。”习近平总书记说。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纵横的沟峁中、光秃秃的山梁上风沙漫布……曾是延安给人们的印象。然而,退耕还林20多年来,延安按照中央要求,百余万延安人参与其间,建设美好家园。经过不懈努力,延安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9年的81.3%,延安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由绿变美的历史性转变。
  几十年前的延安,许多人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沙尘暴肆虐,尘满面、土满身。大地就如同老电视剧里的场景一样,纵横的沟峁、光秃秃的山梁,单调的底色上仿佛能听到苍凉的歌声——“翻了架圪梁拐了道弯,满眼眼都是黄土山”。
  “早年间的三四五月,我们这沟里、塬上,整日刮大风。那风一来的时候,远远就能先瞧见一个高几十米的黑台子,眼看着刮到跟前,连太阳都遮了。瞬间白天里就黑得啥也看不见了。”宜川县辛户村村民张延刚说。
  当地人说:“过去我们这里的人,男的不敢穿白衬衫,女的不敢穿白裙子,出去转一圈,回来就成土色了。过去,家家门后都挂着个掸子,进门头一件事就是拿了掸子在门口掸土。”
  山扛不了风,地保不住水。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却常常连播下的种子都收不回来。资料显示,20世纪末,延安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88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黄河泥沙2.58亿吨,约占入黄泥沙总量的六分之一。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退耕还林政策,在延安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方针。这是一场深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生态治理工程。据延安市政府统计,在延安,有28.6万农户、124.8万农村人口,参与到这一工程之中。
  退耕还林之初,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退耕还林,林业局拉来树苗,不少人不好好种。一棵苗子拿几个土块盖上就算栽好了,活下来的树苗才一半。”吴起县马湾村村民马万山说,“1999年,很多人说退耕的粮食和补助怕是哄人的,到了2000年,粮食和补助真的发到了每一户,大伙儿这才信了。”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补助的兑现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当地农户的积极性,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植树造林当中。
  和“插个树枝就能活”的江南不同,为了种树,延安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一年中的春、秋两季,是种树的季节,而天气这时往往还很冷。在延安黄河两岸的白于山区,为了在陡峭的山崖上种树,农民们把树苗放在背后的背篓中,匍匐着身子,手脚并用地爬上去。
  “在滴水成冰的天气里,农民不仅要来回多趟背树苗,还要在几乎直立的山崖上挖坑、种树。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个干馍。”许多参战退耕还林工作的干部群众都有这样的切身经历。
  乱石丛生的陡峭崖畔,存不住水、种不了树。但人们却并没有放弃,他们想出办法,沿着崖畔用石头垒坑,在坑中填入运来的黄土,把大苗栽进去,再进行灌溉。在一面面陡峭的山坡上,延安人用这样的“土办法”,种活了一片片树林。
  不惜力、不放弃,延安人凭着对绿色的执着追求,改变了黄土高原的面貌。根据陕西省林业局统计数据,延安完成退耕还林107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07%,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9年的81.3%。
  气象资料显示,退耕还林后,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14年的253天增加到2019年的323天,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随着植被增加,野鸳鸯、环颈雉等许多候鸟结伴还乡;原麝、黑鹳、金钱豹等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也重现山林之间。
  退耕还林还为延安带来了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张延刚所在的辛户村,退耕还林后在政府的指导下调整产业结构,全村1740亩地都改造成了苹果园。过去一家种十几亩地却吃不饱肚子,现在村里人早已不为吃饭发愁。
  “现在我们村谁家年收入没有个十几万?”在辛户村,村民们从山沟里的窑洞,搬到了塬上新房。经过统一规划的新村,粉墙黛瓦、花树环绕,彰显着农家的富足。
  延安市林业局统计显示,在延安,宝塔、安塞的山地苹果,延长、宜川的花椒,吴起的香瓜,延川的红枣,黄龙的板栗、核桃,成为退耕还林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
   延安变富了!
  “陕甘宁革命老区有两个明显优势、一个明显制约。第一个明显优势是特色资源优势,主要是能源、特色农产品和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第二个明显优势是后发优势,主要是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空间。一个明显制约是生态环境整体脆弱,保护环境、涵养生态任务十分艰巨。”习近平总书记说。
  2019年11月15日,三达膜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敲锣上市,成为延安首家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的企业,是延安高质量发展的最好例证。
  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为延安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5年来,延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用活用好“发挥两个明显优势”“破解一个明显制约”金玉良方,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新经济新业态蒸蒸日上,高新区保税仓获批,先后引进英雄互娱、三达膜等650家新经济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1亿元,纳税4.46亿元。首届数字陕西建设高峰论坛进一步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夜延安”成为知名夜间经济品牌。
  能化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总投资4000多亿的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加快建设,延安油煤气资源综合利用、大唐热电联产、航空煤油生产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17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基本成型,2019年第二产业产值999.85亿元,比2014年增长14%。
  持续推行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后整理。苹果、小米、红枣等特色农产品穿上文化的马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梳妆打扮、远走高飞。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万亩,产量349.8万吨。建成智能选果线88条,冷气库贮藏能力120万吨以上。“洛川苹果”品牌价值达到687.27亿元,居全国农产品第二名、水果类第一名。2019年苹果产值约140亿元,较2014年92.9亿元增长51%。
  “建设一个全国人民心目中的美丽延安”。延安革命纪念地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域旅游新格局正在形成。西北局、杨家岭、枣园、桥儿沟等旧址周边保护提升全面完成,宝塔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成开放。总投资500多亿元的120个重大文化旅游项目顺利推进,文旅产品、红色演出等蓬勃发展。成功举办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和首届延安文化传承博览会。2019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5亿元,比2014年增长188%。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19年县域经济总量1185.36亿元,比2014年增长14.4%,洛川、黄陵、吴起、志丹、子长、延川6个县(市)经济总量超百亿元,黄陵、志丹、吴起3个县进入西部百强。5年来,延安牢记“要在准确把握中央决策部署的基础上,制定可操作的具体方案,使改革落地生根”要求,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完成46户“僵尸企业”改制,安置困难职工6089人,从根本上解决了3050户职工住房问题。将51户市属国企重组为19家集团公司,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全面完成市县机构改革,市级设置党政机构47个,机构精简20%,初步实现“物理变化”向“化学反应”转变。
  为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延安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延安率先在全省实现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全覆盖,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审批时限较法定时限平均压缩66.6%,申报材料平均精简60.2%,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一张蓝图、一个系统、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一套机制、一个部门”的“六个一”审批模式受到住建部表彰。目前,294项政务服务实现了“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5年来,延安始终把重点领域改革作为追赶超越、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一招”。累计召开深改委(组)会议35次,确定的799项改革任务已完成791项、完成率99%,审议改革事项260个,制定改革方案172个,老百姓有了更多改革获得感。
  洛川县“农地经营权+多种经营权组合抵押”、延长县“银行+保险+期货”、吴起县家庭林场模式、宝塔区社区共享餐厅、志丹县校园足球改革、子长县公立医院改革、黄陵县索洛湾村“三变”改革等一批改革亮点纷呈、成效凸显,新区清华附中、江苏中学、北二小分校建成招生,北医三院、北医六院助推延安卫生健康事业加快发展,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医疗服务,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样本”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借鉴。
  坚持和发展延安时期“十个没有”社会治理成功经验,创新开展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延安建设,推行派出所长承诺制,深化“两说一联”便民联动机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拆除农村乱建滥建民间信仰场所1046处,转换用途534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打造了平安中国的“延安样本”。
   延安变强了!
  “陕甘宁革命老区在我们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
  “手弹三弦扑啦啦响,各位伙计听我讲;欢天喜地新时代,不忘初心跟党走……”宝塔区山脚下的一个社区院子里,脱贫后的村民刘文兵正弹奏着三弦,抖动着甩板、麻喳喳,用自创的陕北说书宣讲党的好政策带给农民的喜悦。围成一圈听书的邻里们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快的笑声。
  杨家岭革命旧址,讲解员给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们演唱着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们的领袖毛泽东》……高亢热烈的经典歌曲激荡着人们的心房,独唱很快就变成了气势宏大的合唱。
  在延安的街巷里徜徉,总会有一股热辣辣的情感涌上心头,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在这里,你会真真切切触摸到革命圣地的气场,实实在在感受到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分量。
  延安,中国革命历史上的“落脚点”与“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家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革命前辈在艰难岁月培育的延安精神,早已成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今天,延安精神为万众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磅礴力量。
  延安“学习书院”,坐落在延安新区西北角。走进书院大门,“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八个大字映入眼帘。“学习书院是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体平台,也是展示延安人以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的新窗口。”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杨晓红介绍说。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5年来,延安坚持从延安时期推动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宝贵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新时代延安追赶超越凝聚强大动力。
  ——全面系统学。坚持每年春节收假举办全市领导干部读书班制度,2016年以来,先后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讲话、学准则、学条例,奋力追赶超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为主题,引领全市党员干部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创新载体学。建好用好学习书院这一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体平台,图文并茂展示学习贯彻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开展读书分享、交流研讨等,推动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36万名党员干部参观学习、补钙充电。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学院主阵地作用,用好学习强国、“大数据+小书包”等载体,推动理论武装实质性提升、格局性突破。组织编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延安实践案例选编》和《习语金句》口袋书,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陕北说书、快板、秧歌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常态化开展宣传宣讲,网上网下一体推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联系实际学。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回延安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对标对表、找差补短、推动落实。建立健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工作机制,明确市委主体责任,市委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统筹部署、跟进督办、推动落实,常态化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回信寄语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回头看”,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关怀嘱托不折不扣落地生根。
  ——知行合一学。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线,举办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展览,坚持学研查改一体推进、贯穿始终,市委常委班子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先改起来、改实一点,以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干部群众更加坚定了学习贯彻伟大思想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了忠诚核心、拥戴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传承红色基因,迎着梦想的阳光奋进。5年来,延安依托红色教育资源开设了初心、使命、忠诚、干净、担当“五堂现场党课”,进一步补足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切实把初心和使命转化为锐意进取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的原动力。5年来,延安用延安精神补钙铸魂,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延安特色,探索推出一批务实管用、简便有效的创新载体,“大数据+小书包”成为党员学习的活字典,“问题墙+回音壁”架起了为民服务连心桥,“补短板、提素质、树形象”倒逼党员干部争先竞位,“回答总书记‘四问’、争做‘四有’干部”助推追赶超越见实效,“党日活动进书院”构筑补钙铸魂新高地。5年来,延安围绕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深化党内集中教育制度成果,党员承诺制走好了党的群众路线,党员积分制细化了日常管理,党员中心户制度激励了先锋模范,“一述双评”制度创新了“民评官”好形式,“两说一联”制度提供了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党员干部成为了群众“幸福路”上的领路人。
  77岁的呼荣碧,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多年来坚持弘扬延安精神的他并不服老:“只要哪里需要,我就立即出发。”
  洛川县干部李小军到永乡镇霍家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组长。上任后,李小军进村入户,自己掏钱给贫困户买羊羔、过节送礼物,协调相关部门为群众打水井,将自己融入群众中。他说:“放低身份,贴近群众,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这样群众才会信任你。”
  “只要哪里需要,我就立即出发。”“放低身份,贴近群众,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这样群众才会信任你。”延安大地上生动感人的为民故事,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赞叹:新时代干部还保持着延安时期的好作风。
  枣园旧址旁边的“为人民服务”广场上,宝塔区枣园社区脱贫户李永前喜欢在这里,向前来的游人晒晒自己的“小幸福”,说到动情处,他心潮澎湃,道出最真挚的心声:“延安人民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中央!延安脱贫了,几代人的心愿实现了!”
  巍巍宝塔山,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
  她还将继续见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226万延安儿女将不断奋力前行,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