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一河清水送延安
——安塞区河长制的探索实践
    整治后的河道
  本报记者 乔建虎
  安塞区地处延河上游,在延河奔流汇入黄河的286.9公里行程中,有91.8公里流经这里。2018年以来,面对延河水质恶化、出现劣五类的严峻形势,安塞区新一届区委、区政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步探索出一条以水污染防治为抓手,统筹城乡治理、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稳步实现了一河清水送延安的目标。
  全面深化河长制 让每条河流变清澈
  3月23日,站在安塞区招安镇杏子河枣湾河道,放眼望去,只见河堤干净整洁,河水清澈见底,静静流淌。谁能想到,这条河道曾经是垃圾乱堆,河水浑浊,再加上枣湾村河水水质差、盐度高,长期采用地下咸水灌溉造成土地板结硬化、产能降低。河道周边的土地质量不高,群众往年种植的酸桃树效益不佳,每亩承包价只有60多元。
  “我们通过对枣湾村河道和农田治理以及山水林田湖草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林草的覆盖率,美化了环境,同时也让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安塞山水林田湖项目办公室主任赵虎说,河水变清了,土质改善了,土地开始值钱了。2018年,村上把218亩土地以每亩500元的租金流转给了陕果集团。
  “陕果集团能来我们村投资,建设旅游观光采摘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土质也变好了,这些都是我们积极推行河长制的结果。”该村党支部书记、杏子河枣湾段河长高玉红说,作为河长,他定期巡河,检查排污管道,积极对接项目,对河道进行维修,遇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污水不排放、垃圾不乱扔。
  “自河长制实施以来,我们每天都会到河边走一走、看一看。每天捡垃圾、清洁河道,教育群众不要在河道乱丢垃圾。同时还要及时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以便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高玉红说。
  像高玉红这样每天进行护河行动只是安塞区强力落实河长制的缩影。为了让每条河流都有人管、管得好,2018年,安塞区提出“一年达标、两年提质、三年巩固提升”的污染防治目标,把水质目标细化到每条河流,全面落实河长、辖区、片长、断面责任人防治责任,实现河道监管全覆盖。同时,在全市率先成立区河长办(区河道管理站)为常设机构,落实编制20名,由11名区级河长牵头,每条河流确定1名河道专管员,由区河长办垂直管理。镇街分级分段相应设立河长96个;村级设立河道专管员、保洁员和巡查员,打造一支专业的护河队伍实现河道管理巡查检查常态化,切实做到河长有巡查、巡查有记录,问题有反馈、反馈有整改,以制度固化成效。
  “我们成立专管员,通过加强河道治理、污水排放管理,河水逐渐变清。只要继续保持,我相信,我们的河水还会变得更清澈。”安塞区河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河道专管员马文斌说。治理措施执行有力,河水清澈河岸洁净。截至目前,安塞区河流水质情况持续稳定,出境断面水质从劣五类地表水达到三类水标准。
  精细化整治 切断污染源头
  “延河管护问题,本质是水,问题在岸,根子上讲是生产和生活方式问题。”安塞区委书记、延河安塞段河长任高飞说,安塞区针对多年来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污水管网渗漏、镇村污水收集处理空白、延河自净功能差等问题,坚持以整治城乡环境脏乱差为切入点,以河长制为抓手,把清污、截污作为治标之举,确定由11名区级河长牵头,镇街负责,全民动员,全面开展以治理八乱、清理三堆、美化三口、整治三道为内容的环境卫生提升工程,坚决消除各类污染源。
  目前,全区累计清除陈年垃圾2.43万吨,清理“三堆”4.2万处,拆除河流两岸厕所2176座、畜禽圈舍616处、乱搭乱建1107处;关停洗涤和洗车场点24个,搬迁养殖场点28家,封堵直排口167个,延伸改造污水管网20.4公里,为治本赢得了时间。
  “过去治水只是相关部门的事,现在成了全区的大事。”区水务局局长杨丰说,安塞区出台相关方案,水务、环保、住建等部门联合行动,填平砂石厂、清理河道垃圾、建镇级临时污水收集转运处理站,同时采取“柔性治水”,种植树木绿化河堤,一系列综合举措让延河水变清、景变美。
  在招安镇,该镇镇级河长刘政告诉记者,该镇临时污水收集转运处理站每年可以减少污水排放3万立方米。在这之前,镇一级没有污水处理厂,村镇产生的污水大多都直排入杏子河。现在,在镇区主要排污口地下埋设200立方米容量的污水收集罐,罐体内的污水通过自吸车适时转运到安塞区第二污水厂处理。
  安塞区第二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来自15个污水处理站的生活污水。“出水在线监测设备每2小时自动取样检测出水水质,数据实时上传省上数据平台。”身穿蓝色制服的工人从出水池里舀出一瓶透亮无味的水样。他说,这是处理后的水,可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在河长制的探索实践中,安塞按照‘打通主动脉、疏通微循环’的工作思路,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完成了城区第一污水处理厂运行系统改造和扩容提标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工程,建成镇村小型污水站15座,全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4万吨,基本实现了集中排放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厂长茹海波说。
  开展全域整治 改善人居环境
  走进安塞区沿河湾镇茶坊村,一排排两层的红顶楼房和整洁干净的街道映入眼帘。这和10年前的村子比起来,可谓是大变样。
  “以前我们村的环境不好,动物粪便、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现在村上的干部组织我们对院内、道路上的垃圾进行清理,大路两边种上花草,放置了垃圾箱。环境变好了,我们的心情也好了!”正在村上广场锻炼的村民王文怀说,村上开始环境卫生整治后,村庄环境变得更美了。
  离楼房区不远的茶坊村小型污水处理站内,化粪池、污水池、隔栅池、调节池、节水池等处理污水设施一个不少。紧邻污水处理站的光伏板可以带动污水处理站24小时发电工作。该村包村干部周恩宏介绍说:“通过光伏发电,我们每年可为村上节省电费3000元。”
  同时,茶坊村因地制宜进行改厕,引进了东北的零下31摄氏度可以正常使用的三格化粪池和电动式冲水装置,采取市、区和农户三结合的筹资办法,由专人负责技术指导,严把收验关,取缔了以前的露天粪池,使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和茶坊村这样赢得群众点赞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在安塞还有不少。
  漫步在腰鼓山下的延河河滩湿地公园,随处可见悠闲散步、锻炼身体、嬉戏游玩的市民。“我每天来公园里转转,活动活动腿脚,一整天都精神满满。”正在锻炼的市民李金海高兴地说。
  安塞区把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作为长效之举,围绕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文章,将水污染防治与河道整治、绿化美化等有机结合。目前,该区共平整河床283公里、种植花草6800多亩,实施生态湿地修复工程5处,建成生态湖3处,形成水域面积500亩,种植蒲草、芦苇等水生植物和湿地泡150亩,延河水体自净功能进一步提升。
  任高飞表示,近年来,安塞区将水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聚焦“一河净水送延安”的目标,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抓好“六方面”的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一河清水送延安”。他说:“下一步,我们要健全完善长效机制,积极推行污水处理‘建管一体’‘河长绩效考核,河道专员管理’工作制度,建立一支专业的护河队伍,加快制定水污染防治工作标准,用标准来规范工作,确保延河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地表三类水。”
  通过河长制的实施,如今的延河安塞段,水变清了、岸变绿了,河道干净整洁,消失多年的青蛙、泥鳅又在河里畅游。杏子河已成为安塞区名副其实的一条生态河、景观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