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脱贫攻坚绷紧弦 不获全胜不收兵
朱勇强(右三)帮助果农熬制石硫合剂
入户宣传产业扶贫政策
周智(左一)和区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为村民实地培训果树管理技术
  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在即,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昂首阔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自2015年6月以来,安塞区共派出第一书记117名,他们驻守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默默奉献、履职尽责,让一个个驻派村旧貌换新颜。而贫困户们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脱贫信心不断增强,致富脚步更加坚定,逐步摆脱贫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第一书记朱勇强:
两次驻村显担当 敢想敢干为民忙
本报记者 彭琛 通讯员 尚文庆

  在安塞区,有一位成熟老练、雷厉风行的驻村第一书记,他的名字叫朱勇强。说他成熟老练,是因为在3年时间里,他两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两个村子的发展出谋划策。说他雷厉风行,是因为这位书记敢想敢干,带着村里的老百姓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起航”高家湾一心促生产
  2017年5月,29岁的安塞区果业技术服务中心干部朱勇强,听到区上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的消息后,主动报名,来到了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坪桥镇高家湾村。朱勇强说:“我以前也见过条件艰苦的村子,但是高家湾村的情况让我大吃一惊。”
  当时的高家湾村,自来水管老化,果园生产道路上机械无法通行,夏季苹果产业经常受到冰雹袭击,部分村民院落到处堆满垃圾……眼前的一幕,让第一书记朱永强陷入了沉思。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勇强每天带着驻村工作日志,沿着山间小道爬山头、跑沟底,攀树杈、钻荆棘,沿着一条条小道走,一个个山头转,把每家每户的情况都做了详细的记录。
  “高军家情况比较特殊,夫妻二人患有重病,儿女都已大学毕业,没有固定收入,一家人靠种地收入微薄。”看着被病痛折磨得没有生机的一家人,朱勇强决定帮他们一把。
  高军的儿子高强强从师范类院校毕业后,朱勇强为他在区农广校联系了临时就业岗位,鼓励他一边工作,一边专心备考。2018年,高强强在安塞区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被砖窑湾镇中学录取,全家人的生活一下子有了希望。
  高家湾村共有2730亩果园,这几年,区上一直大力发展苹果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朱勇强想,完全可以把高家湾村纳入进来,让村民也能赶上这趟脱贫致富的“顺风车”。
  随后,朱勇强便决定举办果树产业管理培训现场会,邀请自己的“娘家人”——区果业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员给乡亲们讲解果树种植管理技术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果树的种植管理技术村民学起来容易,但是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仅要学习,还需要配套的硬件设施。”于是,朱勇强通过申报项目库,为高湾村240亩果园搭配防雹网筹集资金54万元。
  两年时间,朱勇强帮助高家湾村40户贫困户建起产业,其中31户发展苹果产业281亩,9户发展养殖产业。
  不仅如此,朱勇强还从制约高家湾村发展的水、网、路入手,为高家湾村争取自来水项目改造资金28万元、乡村道路拓宽资金23万多元、宽带网络入户资金1万元。村里生产道路拓宽了,有了宽带网络,果树有了安全屏障,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高家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也在村里建起了产学研基地,让村里的苹果产业成为安塞北部产业发展的样板。
  “朱书记思想比较活跃,帮助我们村的苹果大户建立了家庭果库,延长苹果的保鲜期,等到价格高的时候再卖出去。”高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冯玉胜说。
  2019年4月,朱勇强任高家湾第一书记到期,乡亲们却舍不得让他离开,老支书非要给他留把办公室的钥匙,他说:“朱书记什么时间回来都方便,以后高家湾就是你的第二故乡。”
  “转战”玉山岭助农不松劲
  朱勇强在高家湾村的事迹很快就被大家传开来。同年5月2日,组织上决定再次下派朱勇强到坪桥镇玉山岭村——一个刚刚摘掉贫困村帽子的小山村,担任第一书记。
  玉山岭村和高家湾村虽然都在坪桥镇,但基础条件和发展方向却大为不同,原来在高家湾村的工作方式并不适合玉山岭村的情况。
  到玉山岭村的第一个月,朱勇强一刻也不敢松懈,寻问题、找矛盾结点,组织老百姓去周边乡镇考察学习。经过数日的考察论证,朱勇强和村“两委”确定了“村集体带动、农畜富民”的发展思路,除了种植核桃和玉米以外,决定利用当地小杂粮产区的优势,扩大粉条厂,带动周边群众就业,争取让46户贫困户进一步受益,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做了两次第一书记,朱勇强这三年的生活被村里的事情填得满满当当。“三年的第一书记任职经历,让我走遍了高家湾、玉山岭的山山峁峁,看着两个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让我觉得这三年没有虚度。如今再次去到农户家里,喝一口他们家里的自来水都让我觉得格外清甜,就连果园里新搭建的防雹网,在我眼里都是最美的风景。”
 

第一书记周智:
情注山村挖“穷根”爱洒乡间圆“富梦”

本报记者 彭琛 通讯员 尚文庆

  化子坪镇河西沟村距离安塞主城区34公里,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2016年8月,组织通过了我的申请,派我到这里担任第一书记。刚来时,村里桥梁损坏严重,狭窄的生产道路坑坑洼洼,下雨时,泥泞的路面没有下脚的地方,基础设施破旧不堪。”周智说。要扶贫,第一件事情就是得摸清村里的实情。他白天进果园大棚、到田间地头,晚上翻山串户,与村民拉家常,两个月的时间他走遍了全村401户人家。
  樊振平,46岁,是一个聋哑人,两个孩子同样患有残疾,家里只有28亩地(可种植8亩),全部用来种植杂粮,一年收入不足2500元……为了更好地帮助困难群众,他一户一户地走、一家一家地聊,核实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等信息,最终,他摸清了全村共有114名像樊振平这样的村民,他们大多都是河西沟村贫困户,因病、因残致贫。有的贫困户家徒四壁,房屋破旧,辛苦一年收入微薄。“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真的让人心疼。”周智说。在和镇领导、村“两委”班子沟通后,决定一边改善村民基础设施,一边帮助他们发展产业。适合养殖种植的就帮助他们科学规划,适合外出打工的就主动帮他们联系工厂,让贫困户既要脱得了贫,更要脱得好贫。
  要想富,先修路。周智在多方协调下,得到了安塞区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为河西沟村投资了200万元,不仅修建了贺庄、阳庄过水桥和尧坪大桥,还完善了村内生产、生活道路。
  路修好了,就得在调整种植结构上下功夫。单一的苹果树种植,并未将土地充分利用起来,于是周智想到了在苹果树下套种红小豆的种植模式。一开始,老百姓都觉得在果园里套种农作物,会争夺果树的养料。思想上的疙瘩解不开,事就没法干。“我们多次邀请村民到村党支部,给他们讲在果树下套种红小豆的可行性。”渐渐地,有人开始尝试,一年下来卖红小豆居然能收入1000多元。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果树套种红小豆的队伍中,全村已在果园里套种红小豆达800亩。
  除了不敢做,不会做也制约着贫困村产业发展。苹果种植虽然是河西沟村的传统产业,但产量一直上不去。“我们请了区果业发展局的技术人员下来指导,产量得到明显提升。”村民纷纷感慨道。这几年,村里通过党员带头发展果园700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的有15看着羊圈中一年比一年多的小羊羔,贫困户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休息时,周智喜欢在村里爬山,因为在山上他能看到整个村的全貌:黝黑发亮的柏油路通向远方、设施大棚在夕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移民搬迁房错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