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6版
发布日期:
延安儿女 战疫归来 是天使,亦英雄
    高爱民
郎华
    杨春霞
    赵静
李婷
    王永勤
    蒋廷婵
    队员们合唱《我和我的祖国》
  高爱民:我们只是换了个地方工作
  本报记者 思博海
  “我们只是换了个地方工作,做了医务人员应该做的事情,谢谢你们给我们英雄般的礼遇。”战疫归来的高爱民激动地说。
  2月2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助理高爱民向单位递交了“请战书”:“我请战,我志愿前往武汉参加新冠肺炎救治工作,我会发扬延安精神,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2月15日,陕西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集结,接到通知的高爱民简单收拾行李后,和家人匆匆告别。
  到武汉后,高爱民挑起了陕西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医疗组组长和临时党支部委员的重担,同时还担任武汉光谷方舱医院医务处副处长、药房副主任职务。
  为了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高爱民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去医院工作。
  “医生,我什么时候能好呢?”“我第二次的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了吗?”“吃了这些药有效果吗?”“我白天做的肺部CT结果要什么时候出?”每天查房,患者会提出各种问题,高爱民总是耐心解答。除了为患者做好基础治疗,高爱民和队友们还要安慰患者,及时给予他们心理疏导。
  每次从病房出来,高爱民防护服下的衣服都早已湿透,护目镜里雾气腾腾。
  高爱民还负责方舱医院的值班排班、医疗质量控制、队员医疗保障等工作。在安排工作时,她总是考虑到每一个医生的身体和心理情况,尽量让他们劳逸结合,还经常为队友进行心理疏导。而她自己,则每天晚上12点多还趴在电脑前写各类材料。
  2月28日是队友王永勤的生日,高爱民得知后,抽出时间做了鸡蛋羹,并找来几根蜡烛点上,和其他几个医护人员一起给王永勤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王永勤说:“她就是我们的暖心大姐,对我们特别关心,让我们在武汉有了家的感觉。” 
   郎华:只为做好抗疫这件事
   本报记者 刘小艳
  “延安,我们回来了!”在万花高速路出口,看到前来迎接的家人和市民,郎华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了。她说:“不管是作为医务人员,还是作为共产党员,我所做的都是理所应当的,这是我的职责和使命,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荣耀和回报。今天回家得到这么多人的热烈迎接,我非常激动和感动。”
  2月15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RICU护士长郎华主动请缨,成为延安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踏上驰援武汉的征程。飞机到达武汉已是深夜,来不及收拾行李,她就谋划起第二天的工作。任务紧急,郎华被任命为护理部副主任,参与优化分组医护人员工作,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及流程。平日里,除完成护理组常规工作外,郎华还要落实各项管控制度,经常加班加点,很多时候,一天只能吃一顿饭。
  在武汉,郎华的心每天都揪着,时刻处于备战状态,顾不上洗脸,顾不上吃饭,甚至有时候顾不上睡觉。她觉得自己像名战士,只要冲锋号吹响,就立马冲在一线。武汉光谷方舱医院里平均每位护士要护理近50位病人,不仅要负责患者的治疗、观察身体的变化,还要考虑到患者的心理变化。她带着战友挨个走访患者,手把手教战友如何与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
  “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举手投足很不方便。”郎华说,刚开始,只是有些憋闷,后面就变成气短,只能大口大口地呼吸,很快护目镜也变得雾蒙蒙的。由于长时间佩戴口罩及护目镜,鼻梁、眼眶以及额头周围都是深深的印痕,甚至皮肤还出现了破损。为了不浪费一件防护服,工作期间大家坚持不喝水、不上厕所。
  阔别延安40多天,平安返回的郎华同前来迎接的女儿和丈夫相继拥抱。她说:“这段时间,老公比我更辛苦,我只要做好抗疫这一件事,而他既要照顾双方父母,又要负责孩子的生活学习,还要担心我。感谢家人,感谢延安人民,正是有了大家的关心、支持和厚爱,在前方奋战时,我们才更有力量。” 
  杨春霞:驰援武汉,只许赢不许输
  本报记者 班姣
  4月2日,结束了14天的隔离,作为陕西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之一的杨春霞和其他6名战友一起回到了阔别一个多月的延安。
  “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拥抱一下我的老公,自从知道我支援武汉的那天起,他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一下高速公路,接受记者采访的杨春霞迫不及待地袒露了心声。
  作为一名80后的护士,杨春霞在驰援武汉这件事上丝毫没有犹豫。2月15日接到通知,与家人、同事匆匆告别后,她就踏上了奔赴武汉的征程。
  “到达武汉的第二天,我们接受了严格的培训,尤其是穿脱防护服的训练,非常严格,必须通过负责感染、质控的专业医护人员考核过关以后才能上‘战场’。”在杨春霞看来,这次驰援武汉,就是一场战役,只许赢不许输,才能对得起领导、家人的支持。
  经过严格的培训后,杨春霞和战友们进入了光谷方舱医院这个“战场”。
  “为了避免感染,我们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走路都像‘大白鹅’,仅仅整装完毕,就已累得满头大汗,经过慢慢地深呼吸、放松,我们才正式进入病区。在上班的6个小时里,我们需要同时护理40多名患者,除了随时观察他们的生命体征,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细致地进行疏导,确保他们情绪稳定。”谈起在武汉的工作,每一名接手的患者、每一项工作流程,杨春霞依旧历历在目。只要有闲暇时间,杨春霞都会与丈夫、家人讲述,为的就是让他们放心。
  “我现在最想说的就是:老公,你悬着的心可以放下了,我平安回来了,感谢有你,感谢支持!”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组织召开的座谈会上,面对应邀出席的丈夫兰江涛,杨春霞再次道出了对丈夫的感激之情。
  赵静: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本报记者 班姣
  “看到热情的家乡人民,我内心十分激动,眼泪不由得往外溢。”在高速路出口、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座谈会上,赵静感受到了家乡人民和亲人同事的热情。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脑血管病区重症监护中心的主管护师赵静曾经在武汉上过大学,她一直把武汉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家’中有难,该怎么办?”赵静一遍遍地问自己,随后,赵静向医院递交了驰援武汉的申请书。
  2月5日,赵静如愿以偿接到了驰援武汉的通知,2月15日,她随着陕西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
  “到达武汉那一晚,下着雪,特别冷,坐在大巴车上,看着空荡荡的街道,与记忆中热闹的城市完全不是一个模样,我难受极了。”赵静说。
  随后,赵静与队员们被安排进入光谷方舱医院开展工作。“我被任命为第四组护士长,说实话,看到医院情景那一刻,我内心闪过一丝害怕。”但很快,赵静和其他队员一样,克服了所有的害怕和不适,很快投入到工作当中。
  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奋战,4月2日,赵静和她的队友们经过14天的隔离,终于回到延安。
  一同带回来的,还有延安人民期盼的好消息: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出院零回头。
  “离开的这段时间,我十分思念我的孩子,也十分感谢辛苦帮我照顾孩子的婆婆,快两岁的小女儿已经不认识我了。”说话间,赵静苦笑着,“但是,经过我和战友们一同努力,武汉逐渐好了起来,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期待看到武汉‘痊愈’的样子,期待早日见到印象中那个热闹繁华的武汉。” 
   李婷:不折不扣地完成每一项工作
  本报记者 思博海
  “这次抗疫之行永生难忘,我舍不得朝夕相处的战友,忘不了每个关心照顾我的人。”面对夹道迎接首批援鄂医疗队归来的人员,李婷激动地说,“回到延安,我感到倍加温暖,倍感亲切。感谢领导的认可、同事的关心、家人的支持,我爱你们。”
  今年36岁的李婷,是延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护士长、主管护师,有着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大年初一早上,李婷就在急诊科微信群里向护士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我要去支援武汉。”
  得知李婷请战,爱人王成支持妻子的决定:“万一你被感染了,不要告诉爸妈,悄悄发信息给我,我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武汉照顾你!”
  7岁的儿子也支持妈妈:“妈妈,我知道你要去武汉治病救人,放心吧,我在家一定会乖乖的。”
  2月15日,李婷踏上援鄂征途。
  在光谷方舱医院,李婷主要负责给患者发放药物和三餐,帮助病人进行核酸和CT检测。方舱医院的患者虽然都是轻症,但是人员多、工作量大。由于长时间穿着防护服,李婷经常会有缺氧、头疼、胸闷的症状,但她每次都克服困难,坚持了下来,不折不扣地完成每一项工作。
  细心的李婷还经常主动与患者聊天,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被患者亲切地称为“知心姐姐”。
  “这一个多月来,我制作了20余个抖音作品,完成了6篇战地日记。”除了日常护理工作,李婷还负责陕西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宣传工作,记录方舱医院工作的点滴。
  在武汉战疫中,李婷和队友们累治愈患者239人,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出院零回头,圆满完成了援鄂任务。
  蒋廷婵:困难再大也不能退出战场
  本报记者 乔建虎
  “回到延安,我想先回家看看爸妈,因为疫情的缘故,我过年都没有回去,加之我去了武汉,他们特别担心,经常给我打电话。”说这话的时候,蒋廷婵眼角泛着泪光。
  今年43岁的蒋廷婵是延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护士长,2月15日她作为陕西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进驻光谷方舱医院。
  2月16日,蒋廷婵与队友们经过紧张的培训后,当天下午就开始接收患者。随着220多名患者陆续进舱,医疗队忙得不可开交。
  “一个班还没过半,我就开始腹痛难忍,蹲下去缓了一缓继续工作,但还是没有坚持到出舱就拉肚子了,多亏穿着纸尿裤,要不然就太丢人了。”蒋廷婵回忆说,因为水土不服,很多人和她一样出现了这样的意外状况,但大家谁都没有提前出舱,都清楚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退出战场。
  按照分工,蒋廷婵她们每天4班倒,每班6个小时,可加上来回路程,一个班需要9个多小时。每班6名护士负责220多名患者,除了日常的护理外,还要给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穿着防护服说话多了都喘不上来气。“最为辛苦的是早班。凌晨3点至上午9点的早班,通常需要凌晨1点半出发,穿好防护服,经过3道门才能进舱,出舱更是要经过6道门才能回到清洁区。下班回到驻地快中午11点了,真是又累又饿。”蒋廷婵说,在武汉虽然每天都像打仗,很累,但是看着每天都有患者出院,心里感到很自豪。
  蒋廷婵说,家里人很支持她,大儿子曾打电话说:“妈妈,我不希望你有任何风险。但是身为一名医科大学的学生,我非常理解你去武汉的这份医者仁心,我也要做像你一样的人。”
  王永勤:我要为武汉做点事情
  本报记者 乔建虎
  “回到延安,我最想见见家里4位老人,我很担心他们的身体,我还想和女儿见面说说话,可惜她3月30日已经开学了。”一踏上延安的土地,王永勤就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今年42岁的王永勤是延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妇科护士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第一时间主动请缨驰援武汉。
  2月15日,王永勤作为陕西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奔赴武汉。刚到光谷方舱医院,有很多物资需要搬运,王永勤主动加入到搬运的人群中。由于她干工作吃苦耐劳,两天后医疗队就让她担任了后勤保障组副组长。除了正常的护理工作外,她还要每天分发大量的牛奶和医疗药品,少则几十箱,多则一百多箱。一个班下来,她常常累得腰酸腿困。“一开始工作强度太大了,要搬东西、分物品,一天下来浑身就像散了架一样难受。”后勤任务特别繁琐,王永勤要随时做好战斗准备,方舱医院缺少什么东西,她要及时联络购买,送来的东西消毒后,她还要穿着防护服一件一件地搬进医院再进行分发,每天都要坚持工作10多个小时,但是她说内心很满足。
  “武汉市民太热心了,把我们当成宝贝一样照顾着,只要是我们能够想到的,他们都会热心地给我们准备好,每次想到这些,我都会感动得泪流满面。”王永勤说,所以我们每一个援鄂医护人员都想着要为武汉多做点事情,多干点活,给每一个患者最满意的交代。
  “我们刚去的时候,武汉街头空荡荡的,感觉特别心酸。”王永勤感叹道,“现在武汉又充满了生机,这是我们不断坚持取得的胜利。现在我们虽然人不在武汉了,但是心还留在那里。”

本版照片由本报记者 祁小军 刘阳 常延东 邓志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