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人们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每逢清明时节,人们都会走出家门,在踏青郊游中呼吸清新空气,感受春意盎然。然而今年的清明有些特殊,疫情之下,集体公祭、现场祭扫、结伴出游显然不合时宜,各地纷纷发出倡议,鼓励和倡导人们以更加文明、安全、环保的方式来缅怀先烈、追思先人。
从各地倡议的内容中不难看出,“互联网+清明”的过节方式更受现代人青睐。在北京、河南、黑龙江等多地发出的文明祭扫倡议书中,都号召市民群众以网上祭拜、家庭追思、鲜花祭祀、书写寄语等方式来寄托哀思。这种网络化的祭扫方式,既可以极大降低群众外出、人流聚集导致的疫情防控风险,又能够满足清明节民众的传统习俗和愿望。
清明,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固定的传统节日沿袭至今,就在于它有着丰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家风传承中,都蕴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这一精神内核永远都不会变。
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理念、家庭结构、思维方式等都在发生改变。传统节日要想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就势必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适应现代社会、现代人的需要。在这一转化和发展过程中,转的是什么?变的是什么?发展的又是什么?笔者以为,便是通过过节方式的转变,为传统节日从内涵和外延注入更多时代元素,使其在保持原有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彰显出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
人流车流拥堵、大小火灾频发、封建迷信盛行等等,这些都是传统的祭扫方式所带来的隐患和问题。不但给节日里的人们添了堵,也有违节日的本真和初衷。告别祭祀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共同营造文明祭祀的社会氛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虽然春暖花开,但“疫魔”尚未完全消散,绷紧的安全弦不能松。疫情期间,清明更要讲文明,文明祭扫、平安过节,精准施策、理性追思,努力营造文明、环保、节俭、安全的良好祭祀氛围。 (据《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