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山丹丹开花 红艳艳
文/申均明
    ●张莲莲扛着铁锹走在山路上
蘑菇产业丰收
    ●开展易地扶贫移民搬迁
    ●苹果观光旅游采摘拓宽果农增收渠道
    富县莲花沟流域

    ●红薯丰收了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记得去年国家扶贫日那天,洛川菩提塬熟红了的苹果一望无际,幸福压弯了枝头。毛毛细雨中,一条鲜艳的大红横幅引人注目,“丰收啦!致富啦!”这句从心底喊出的幸福,给延安脱贫攻坚的时代考卷填写了最真实、最喜悦的答案。
  1
  贫困问题由来已久。直到今天,仍然是全世界面临的严重课题和热切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逃离“贫困陷阱”,人类一直在持续奋斗着。解决贫困问题,没有单项选择题,是多项必答题。中华民族回答了几千年!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体人民群众最根本最现实的中国梦。在解决温饱、战胜贫穷的斗争道路上,延安40年风雨兼程,一以贯之,以延安精神向贫困宣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用足用好“发挥两个明显优势”“破解一个明显制约”的金玉良方,紧紧围绕“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尽锐出战、硬仗硬打,走出了一条红色红、绿色美、苹果甜、小康早的精准脱贫之路,在最红最红的土地上,绘就了最绿色、富裕的新画卷。生动壮阔的减贫实践和贫困群众幸福的收获,为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交出了率先在革命老区实现脱贫的历史答卷。延安,努力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在延安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大踏步走出去的,并伴随着壮丽的日出和翻滚的云海。
  2015年2月13日,年关将至,春潮已起,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延安看望父老乡亲。并在延安主持召开了一场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他十分动情地说:“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出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这既是推进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又是指导老区发展的方法论,饱含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
  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是方向,是使命;人民群众的期盼,是压力,是动力。把巨大的鼓舞化为消除贫困的动力,化为美好生活的实干,就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最坚定的政治忠诚。
  延安,心明眼亮,从不懈怠。并作出庄严承诺:“不让一户返贫,不让一户掉队。”
   2
  犹记得,这块孕育初心和梦想的圣土,也曾有过辛酸的日子和苦焦的岁月。它的背影时间历历在目,它的奋斗岁月铭刻在心。
  生长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历史上“林草丰美,呦呦鹿鸣”。但是,经过2000多年的民族拉锯战争,以及长期的戍边屯田、充民屯居,到明代再也难以找到成片的树林,年年黄沙漫舞、遮天蔽日,到清朝后期森林覆盖率仅有4%。当朝官员巡边后,哀痛地写道:“天下之民莫穷于延”。
  穷,穷到了极端。穷得快没有了遮羞的衣裤。
  上世纪70年代,贫困发生率高达97.5%,农民人均产粮不足50公斤,人均收入仅有53元,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当时的新华社记者冯森龄在给中央的调查报告中写道:“延安有很多农民上街要饭。”
  这一幕,也被1973年回延安的周总理看到了,他潸然泪下,深深自责,嘱托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困难如山。即使有翻云覆雨的神仙手段,恐怕也不是流几身汗、脱几层皮就能翻过去的。那时候的延安,平均每年吃国家返销粮1.8万吨,用救济款近600万元,年年苦巴巴地等着国家救济。
  能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成了当年在延安当知青的习近平总书记煤油灯下最大的梦想。
  得把问题全部抖出来,看看我们这身穿戴有多少个漏洞需要补上,在哪一天才能换一身新衣和时代走在一条道上。
  ——水土流失是黄河中游最严重的地方,全境内水土流失面积2.8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8%,年均入黄泥沙量高达2.58亿吨。
  ——进入1980年,生产责任制的推行,粮食生产面积的扩大,刚刚有起色的苹果产业受到了严重挤压,面积锐减超过一半多,全市仅存13万亩多,且市场萎缩、营销滑坡。
  ——区域空间贫困问题突出。除部分残坮塬发展产业较好外,占国土面积最大的山地沟道是最薄弱区域。尤其是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白于山区和洛河峡谷地带,基础设施落后,产业较薄弱,社会组织发育缓慢、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制度推进步履维艰是三大块最难啃的硬骨头。贫困群众天天盼望有好日子,年年盼望有好光景。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达到。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延安春天的故事泛出了新芽。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冲破了维系近30年的“一大二公”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僵化体制和模式,激活农村活力,并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等一切利好政策,稳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让工业化、城镇化的涓滴效应,不断滋润、滋养、支持“三农”工作。让广大农民分享到改革发展、经济增长的红利,年年有余,尝到国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业补贴政策、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取消农业税、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惠农惠民举措的甜头,越来越浓。中国农村减贫经过救济扶贫、体制改革扶贫、开发式扶贫、温饱问题解决、多元化扶贫等多个阶段和梯次的强有力推动,延安彻底摆脱贫困的日子越来越近。
  3
  改革开放35年的战天斗地,延安基本解决了深度贫困问题,特别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革命和产业革命有了实质性的转变,为再一次吹响冲锋号、补全全面小康短板铺垫了基础,明确了方向,积累了经验。
  对照国际减贫标准,对照中国减贫方案和纲要,满足全面小康要求,延安要解决的棘手问题还不少,特别是要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四问”、“发挥好两个明显优势”、“破解一个明显制约”方面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走出更坚定的步伐。
  ——到2014年底,延安有延长,延川、宜川3个国定贫困县、6个省级贫困片区县、693个贫困村,贫困人口7.6万户20.52万人,贫困发生率13.2%,比国家西部地区贫困率不高于3%的低限超出10个百分点;
  ——1.5万户4.9万人需易地搬迁,挪出穷窝窝,近3万户群众住房存在较大安全隐患,3000余公里的通村公路需要打通和整修,16.58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要保障;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特别是693个贫困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加之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不够,村组缺少能人带动,家户缺乏运营经验,收入增高推力严重不足;
  ——老年、残疾、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占比超过47%,劳动能力弱、劳动技能差成普遍现象。“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困难重重;
  ……
  短板一个连一个,问题一个接一个,靠刮腻子抹不平,靠掐指头数不过去。必须下足绣花功夫,发扬钉钉子精神,才能把党中央的要求指数变成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全面小康背景下的脱贫攻坚,不只是“时代召唤”下的工作命题,更是接受大考的政治命题。
  脱贫攻坚是天下大事,不是说说而已,甚或冲一冲、喊几句口号就能过去,就会拿下山头。必须有攻城拔寨的勇气,滚石上山的力气,壮士断腕的胆气,才能让胜利的红旗插上宝塔山。
  延川县永坪镇段家圪塔村贫困户李延芳说得更生动:“活人不能长两条死人腿,光想不动,只要往土地里钻,就会种出好日子。”
  一项不能和历史擦肩而过的行动,特别是要为梦想去奋斗时,宽肩膀、铁肩膀便是这个大道上的主力军,旗帜飘扬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庄严承诺。
  延安的任务不轻,国家的任务更重。
  9899万贫困人口,每年至少要减贫1000万人以上。
  14个集中连片地区均处于深度贫困状态。
  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大部分分布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
  延安打头阵、作表率,使命所在,责任所在。国际国内都把目光聚焦在延安这个窗口上,来考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来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印证中国减贫方案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治理后的延长县黑家堡镇糜草洼村
    红红的柿子挂起来 王勇 摄
 
   4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5年来,延安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四级书记”抓,“四支队伍”干,立下愚公移山志,誓要黄土变成金,党心连民心,干群手牵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一心苦帮,同心苦干。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围绕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在项目推进、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市场培育、政策落实、村组织建设等多方面,抓重点、攻难点、治痛点、疏堵点,系统整合力量,有效捆绑资金,集中攻坚,持续发力,把责任、工作、政策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到项目。高举“军令状”,37位市级领导包抓13个县市区,包扶44个贫困村,1963名市县乡领导月月驻村调研,市委书记、市长选择了矛盾问题最多、工作任务最重的县乡村蹲点调研。2.69万名各级干部1499个扶贫工作队开展驻村联户扶贫,1807名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一线干部深深地认识到脱贫攻坚战守的是恒心,拼的是毅力,要的是责任。他们日日夜夜,时时处处和广大贫困群众在一起。谋发展,帮着困难群众一起想;上产业,帮着困难群众一起干;找路子,领着困难群众一起闯,以身作则,亲力亲为,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干部用自己的“脱皮”换来了群众的“脱贫”,群众依靠“双手”开拓换来了“双脚”迈出。
  让我们掉泪和感动的人有许多许多,他们的干劲和情怀抒写在了广阔的田野上,并结出了又大又红的果实。今天的笔下故事,就把他们中的一老一少说给时代听听。
  石玉生,半大老汉了,宜川县集义镇贺家河南卜头村民小组负责人。为了几十户人的危房改造,他夜以继日做邻里纠纷工作,繁重的任务和难缠的事务没把两旁世人得罪下,倒把老婆子给惹烦了,夜深了不让他回家,饭时过了不给他做饭吃,半年时间里他只好一个人分开吃,分开住。一提起这件事,他眼泪汪汪。但嘴边的话却刚把硬正:连这么点事都办不成,连这点气都受不了,我就真不敢当大家这个家了。
  马永涛,老乡们称他好后生,是陕建集团2016年派驻子长县瓦窑堡镇张家庄的第一书记。小马在乡亲们的眼里是一个本色、本分的人,他一进村就把自己当成一名村民,当成他们的亲戚,一心想着给兄弟姐妹亲戚们办实事。3年时间,他给张家庄治了180亩沟台地,修建了文化广场、村庄道路、过水桥、供水塔,并建了5座蔬菜大棚。2019年5月乡亲们听说他要调离时,一起涌到村委会院子里,哭成一片。为了能挽留他,281个村民签名摁下红手印。感人的事迹,感动了群众,281个红手印和亲人们的眼泪给马永涛及我们党的宗旨作了最真诚的评价。
  就是这么一支有为的帮扶队伍,就是这么一群能干的群众,用他们黝黑的脸庞,粗糙的老手,踏实的脚步,团结一致的行动把当年延安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干成了精彩的延安脱贫事业。
  挑起担子,使命就落在肩上的志丹县农业局的曹志山;主持设计医改“子长模式”的谢延明;自强模范付凡平;不竭奋进屈万平;慈善企业家康全鑫;引吭高歌常东平;圣地巾帼刘珊;技术传帮常建立;鏖战荒山李树和;三秦楷模柯小海;辣“香太太”吉志超……每个人都有一首生命之歌,都有一腔为民情怀。一个个生动的榜样,诠释了延安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给所有同行者作了示范。
  不妨把他们之中的付凡平表一表。1990年,一场意外的火灾夺走了她的3位亲人和自己的双手。劫后余生,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名字“翻萍”改为“凡平”,以鼓励自己勇敢前行,期待把平凡做得不平凡。
  2015年,付凡平被确定为贫困户,是一次脱贫攻坚电子商务培训让她走出了一片新天地。第一次网上下单,收入了7.5元,小小的惊喜推开了创业大门。2016年她成立了“蒙恩农场残疾人扶贫基地”,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帮35户贫困户、6位残疾人脱了贫,共奔致富小康路。
  5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在工作落实和推进中,突出“量身定做”,克服“千篇一律”。
  白于山区地处延安西北部,包括吴起、志丹、安塞、宝塔和子长等5个县(市、区),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和生态扶贫推进。道路连通了村户,生态改变了生活。
  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位于延安东南部,包括延川、延长、宜川、黄龙四县,重点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和旅游扶贫。产业培育出了新动能,搬迁搬出了新生活。
  洛河峡谷地带位于延安中南部,包括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四县,重点深化农村改革和产业革命。“三变”经成了致富经,苹果树开满了扶贫花。
  我们就摘出两朵,给今天这个时代戴上,让它嫁给未来。
  志丹县金丁镇爬子洼村,土地好,产业也不错,但因路不通,水不够用,多少年的收入没有变化,大量劳动力外出。2015年以来,镇上重点解决了20公里的通村公路和生产生活用水。长不大的产业几年就茂腾腾,2019年苹果总产量68万斤,苹果成了主产业,人均收入超过1.35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村支书尚政良感慨道:“以前村里只有一条小土路,收了庄稼和苹果,全靠人背驴驮,现在好了,家家户户的农用三轮车都能到院子,苹果成了‘金蛋蛋’,爬子洼村爬出了穷窝窝。”群众感激连连:今日农村,面貌变了,味道没变。
  年过花甲的石秀虎,是吴起县白豹镇李桥村人。2015年老伴儿申世莲做了心脏隔膜手术,欠下一屁股债,膝下两个孩子又在上学,石老汉遇到了大麻烦。后来在乡村两级和包扶干部的帮扶下,他三年就还清了债,儿子也找到了工作并结了婚。2019年12月27日,新年临近,石老汉喜添男孙孙,合不拢嘴的他逢人便说:“今年收入好,经济宽裕,娃娃工作稳定,老婆子身体也好多了……日子能过好,这都是咱摊上了脱贫好政策。”
  如今走进“两区一带”,村村改变了旧模样,户户过上了好光景,一派农村新气象。真正是马驹驹撒欢羊羔羔跳,哪哒哒也没有咱山沟沟好。
  一切成就都是久久为功的结果,一切事业当需继往开来。置身于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每个和时代同行的人,都要为沉甸甸的承诺,准备好努力和奉献,跑出自己最好的成绩。 
  6
  70多年前,延安“兄妹开荒”养育了红色革命,今天“兄妹种树”催生了“绿色革命”。
  1999年始,延安响应党中央号召,掀起誓要山河变面貌的退耕还林高潮,与扶贫开发实行两手抓,在一个战场打响了两场战役。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全面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方针,家家出劳,人人上山,重新收拾旧山河。
  张莲莲种树拉开了绿化荒山的大幕。上世纪80年代,安塞雷坪塔村的张莲莲用一家6口人的口粮田换回村里的几百亩荒山荒坡,一家人起早贪黑和光秃秃的荒山较上了劲。37年种了1700亩用材林,100亩经济林,养了上万只鸡。她家院墙外边写着“植树造林一定能过上好光景”。由衷的心灵寄语,印证了退耕还林不仅是延安农民秀美山川的自觉行动,也是贫困群众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
  放眼望去,延安山河大地一片郁郁葱葱,绿色一路向北推进,由黄变绿的现实成就,是226万延安儿女给祖国的又一次历史贡献。
  今日延安,山变绿了——累计退耕还林1077.4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52.5%,植被覆盖率由46%提高到81.3%;水变清了——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10761.5平方公里,年降雨量由450毫米增加到550毫米左右;天更蓝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38天增加到315天;人变富了——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1876元;城乡变美了——农民纷纷从广种薄收中解放出来,快速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城镇化率达到62.31%。
  绿色覆盖了田野,绿色催生了产业,绿色造就了幸福。
  2019年9月5日,全国退耕还林20周年工作会议在延安召开,国家林业草原局局长张建龙激动地说,延安昔日“山是和尚头,水是黄泥沟”的黄土高坡,如今变成了山川秀美的“好江南”,实现了山川大地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国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也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延安样本”。
  是的,“延安样本”,这样本也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永久活力。
  小苹果,大产业。“绿色革命”催生了“产业革命”,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支撑,为乡村振兴开辟了产业大道。
  延安,是中国苹果最佳适生带,充足的光照,合适的昼夜温差,所产苹果个大、色艳、细脆、香甜。延安苹果,人人说好。
  1947年,洛川县阿寺村农民李新安从河南灵宝运回200株苹果苗,栽种在6.7亩的塬地上,延安苹果的神奇故事开始传唱,越唱越红火。
  目前,延安苹果面积达到392.5万亩,农民人均2.4亩以上,总产量400万吨,实现综合产值400亿元。全世界每20颗、全国每9颗苹果中就有1颗产自延安。农民60%的收入来源于苹果的贡献。5万多名贫困人口直接从事果业生产。
  始于2017年的苹果后整理,是一项重大的技术革命。它从苹果生产的前后两端扩规模,提效益,促增收。并将所有的贫困户镶嵌在了全产业链上。延安苹果穿上文化的马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从黄土高原起飞,漫游世界,享誉全球。
  建成4.0智能选果线88条,选果能力达到264万吨,冷气库容达120.4万吨,营销企业、电商、专业合作社、微商、经纪人遍布东西南北中。优质苹果远销澳大利亚、阿联酋、德国等世界高端市场,出口国家达到30多个。“洛川苹果”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达到500多亿元。后整理全国领先,苹果价领跑世界。
  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支部书记张延刚,可谓是苹果生产的“真君子”。他自费去日本学回了世界最先进的苹果生产管理技术,首先在自家的果树园里实施了间伐技术,每亩存留14棵。苹果树的生产寿命延长到50年,一棵树能养活三代人。
  一业兴,百业旺,农民脱贫路更宽。红枣、核桃、花椒、养殖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明显,市场叫好。延安小米、吴起香醋、安塞羊肉、志丹荞麦、黄龙核桃、子长粉条、延长红薯、甘泉豆腐等一大批优质农特产品走俏全国,成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补充和拿手好戏。
  2017年6月,全国农业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延安洛川召开。与会代表一拨一拨走进唱了70年苹果大戏的阿寺村。如今的阿寺村成了洛川塬上农旅兴业的样板,花开时人头攒动,果红时车水马龙。 
   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落后,既是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后发优势。把钱花在刀刃上,发挥拔穷根的作用。延安基础设施的改善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摆开了战场。
  通过撤乡并镇,小村并大村,易地扶贫搬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步伐加快。2016年一次性启动建档立卡的1.5万户4.9万名贫困人口搬迁和农村3.09万个危房改造项目。
  大力提升乡村公路等级,投入资金40.2亿元,新建和整治通村公路3000多公里。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一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投资12.49亿元,建设饮水工程3364处,693个贫困村、16.58万名贫困人口饮水全部达标。一批水利灌溉项目投入使用,生产生活用水得到极大改善。电力入户、4G网络和动力电通村实现全覆盖。
  社会保障和政策落实全部到位。累计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6.85万人次,发放资金5874.05万元。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体系,贫困户住院报销比例达到80.6%以上。·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均等化及普及水平居全省前列,“村村过硬、户户过硬、全面过硬”目标要求基本实现。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图景正在延安红色大地上徐徐展开。
  成绩来之不易,是基层广大干部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是贫困群众“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自信和力量换来的。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隆重举行,群众游行特别设计了“脱贫攻坚”方阵,用中国减贫史上耀眼的成绩单,向祖国母亲生日献礼,彩车上的五个图标,分别代表着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保障。13位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的模范人物在彩车上展示着13亿中国人民的时代风采和光荣使命。阵阵欢呼声中,延安的力量就在其中。
  生动的时代实践,汇聚着奋斗者的身影,留下了奋进者的足迹。
  小康生活就应唱着过。
  共产党,像太阳,
  照到哪里哪里亮。
  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的人民得幸福。
  ……
  一切被历史记录的成就,都是解决了历史的巨大问题;一切被时间锁定的日子,都是生活呈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历史和时间一起定格在了2019年5月7日,一组凝聚辛勤和汗水,亲情和真情的数据,给红色延安的脱贫攻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延长、延川、宜川3个国定贫困县摘掉了“穷帽子”,693个贫困村斩断了“穷根子”,19.52万人告别了“穷日子”,过上了好光景,迎来了艳阳天。贫困发生率降到了0.57%。中华儿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幸福和梦想在延安大地上结出了丰硕成果。
  这个梦想,共产党怀揣了近100年,共和国肩负了70年,延安儿女干了40年。内心的坚定一路风雨兼程,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持续和贫穷作斗争,和落后大决战。
  今天,我们走在了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 
  8
  谁都不能否认,这一个一个巨大成就的背后,都是各级党委、政府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精准方略,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写就的。
  谁都不能否认,这一个一个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解决的背后,站立的是各级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是矢志奋斗的党员干部,是风雨不动、常绿常青的“摇钱树”,是平坦宽畅的致富路,是永不停歇的长流水,是窗明几净的新房屋……
  谁都不能否认,这一个一个扶贫方案和脱贫模式的背后,是重要思想的根本遵循,是“军令状”下的科学谋划,是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的扎实功夫,是求真务实、较真碰硬的工作作风,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信心,是尽锐出战的奋勇当先,是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意志。
  延安窑洞里有真马列,小山村里有大学问。
  在脱贫攻坚的这场大决战中,延安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懦弱者、没有退怯者,一个个冲锋在前,一个个各显其能。秀美山川结出了丰硕成果,一颗颗芳香扑鼻。
  延长,一路向东,第一个冲出了包围圈;延川,在小山村里探究大学问,梦想翻天覆地;
  宜川,奋起直追,谱写了又一曲“黄河大合唱”;子长,循着将军脚印,双脚踏上幸福路;
  安塞,转战山岭,精准脱贫,为时代鼓舞;志丹,山川大地,开满了英雄史诗的鲜花;
  富县,五年决战,为脱贫举行奠基礼;甘泉,美水浇出新生活;
  黄陵,千年古柏化宏图,点击今日故事;黄龙,决战打响在瓦子街;
  洛川,产业链上后整理,苹果树开满扶贫花;宝塔,红旗直上宝塔山,延河两岸气象新。
  2019年7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文章《不忘初心使命永立时代潮头》写道:“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延安,这片承载中国革命希望的圣地,这片铭记中国共产党为初心和使命而奋斗的土地,向世界宣告告别绝对贫困,226万老区人民开启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诗句,被日新月异的现实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延安告别绝对贫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缩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伟力、实践伟力。
  延安脱贫具有时代标志,世界影响。
  2020年1月8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就老挝总理通伦走访延安梁家河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他说,近年来,中非总统图瓦德拉、尼泊尔前总理普拉昌达、新加坡前副总理张志贤等外国政要也去过梁家河,都对当地在扶贫攻坚、经济建设、生态治理等领域取得的成就高度赞赏。梁家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写照,也是中国梦的发祥之地。
  是的,当你踏上延安这片红色的土地,无论走到哪一个小山村,你都能深深体会到绿水青山带来的生活幸福,能亲身感受到农村社会大踏步迈进的强劲脉搏,领略到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读懂乡村振兴的快马加鞭。
  在给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划下圆满句号的今天,我们既激动来之不易的成就,更欣赏写给未来的启示。我们已看到振兴乡村的道路上,没有了令人发愁的短板,没有了堵不上的漏洞,聚满了前进的新动能、新业态、新生活、新农民,浩浩荡荡、生机勃发。
  回味延安脱贫走过的路径,其一个个方法和一条条经验是从流淌的汗水中结晶出来的,是从生动的实践中茁壮成长的,泥土芳香。包含着共产党人的方向和真理,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精神,体现着时代的追求和梦想。特别是“回答‘四问’担使命,传承精神守灵魂,厚植生态变面貌,咬定苹果固根本,统筹发展提质量”的方法、经验,更加彰显了延安特色、延安智慧,是浇灌延安乡村振兴迈向现代化的源头活水。
  全面小康,延河滚滚喊前进;
  延安脱贫,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青山作证,人民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