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绥德出发去延安,正是陕北槐花盛开时节。
清晨的阳光下,国道两旁一树树槐花,一片灿烂,一片芳香。一峁峁绿树,一排排窑洞,与沟底的一条条大河小溪应和着,组成黄土高原初夏特有的景色。
我又一次看到了延河桥,望见了宝塔山。这诗里的宝塔山,这歌里的宝塔山哦,永远让人感到亲切与激动。
1935年10月19日,从南方出发的20多万红军长征队伍,到达陕北时只剩下几人。极度疲惫、衣衫褴褛而精神昂扬的红军队伍,在延安母亲般温暖的怀抱里,渐渐恢复了元气、滋养了精气、振作了士气。
跟在游客后面,走进一条狭窄深山沟里的杨家岭,在领袖住过的土窑洞里,我端详流连;在主席种过的菜园前,我久久驻足。
1940年至1943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延安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边区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们没有鞋袜。我想问:延安军民靠什么渡过这个难关?
杨家岭的槐树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延安军民大生产、边区群众大生产、王震率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又战斗又生产,个个是英雄、人人当模范,把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
毛泽东在杨家岭对面的山沟里开垦出一块菜园,种上西红柿、辣椒、土豆等;朱德王家坪的菜园年年获得大丰收;刘少奇、张闻天经常在田间地头参加劳动;周恩来、任弼时参加军民纺线大竞赛。
尽管,延安军民物质极度匮乏,吃最简单的食物,住最原始的窑洞,穿最朴素的布衣,但他们的精神却无比充盈。因为啊,延安,承载着千秋万代的祈盼,那祈盼浩浩荡荡,汇成一条暖心的滚滚热浪。那一股热啊,能让长天变成晴朗的天,能让苍凉大地变成热土。
延安的神奇与魅力,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全国一批又一批文化艺术界的青年才俊和名流精英,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而来。“鲁艺”成为文艺精英们各显其能的艺术殿堂。
在枣园革命旧址西北侧山脚下,我看到了《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
广场正面是张思德花岗岩雕像和《为人民服务》讲话浮雕墙。山体上“为人民服务”五个鲜红的金属大字如五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延安的天空与大地。
1944年9月8日,一个金秋时节,毛泽东在这里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我耳边仿佛响起伟人那洪亮的声音:“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为人民服务”——
陕北的群山掀起惊涛般的回音,这金灿灿、沉甸甸的大字,这字字千钧的号令,这金子般的座右铭,成为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革命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党的最根本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这声音飞上清凉山,飞上宝塔山,传遍华夏大地;这声音,像宝塔山上升起的太阳,光芒四射,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多次强调: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为人民服务,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2019年5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新闻《延安告别绝对贫困》。
我想问:延安靠什么走上小康之路?靠什么使贫瘠的山沟变成绿洲?
宝塔山答:靠的是党的好政策,靠的是伟大的延安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延安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与升华,读懂了她,你就读懂了中华民族的气节、风骨与信仰。
在这个美丽的圣地初夏,我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着延安精神。她是热烈的,如火的热情可以让天地燃烧起来;她是青春的,永远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她是阳光的,足以照亮整个世界,驱走内心的阴霾和灰暗。无论你从何处走来,都会在圣地宏大辽阔的背景下,在延安精神光辉的照耀下,变得高大、坚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