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文渊(左二)为果农讲解果树修剪技术 ●王建东(右)帮助村民安装净水机 ●刘贵飞(左二)在介绍自己的养牛经验 ●王志成在大棚内采摘油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吴起县各乡镇干部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立足镇、村资源优势,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充分发挥脱贫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全力交出脱贫攻坚的“高分答卷”。
2018年全县实现整体脱贫,5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由2015年的1.2万人减少到目前的433人,贫困发生率也从2014年的11.3%下降到2019年的0.3%,全县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生活有了较大改善。
真情洒满黄土地
——记吴起县庙沟镇三合掌村第一书记蔺文渊
“有难处就找蔺书记。”这是吴起县庙沟镇三合掌村村民的口头禅。村民口中所说的“蔺书记”就是蔺文渊,他是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选派到庙沟镇三合掌村的第一书记。
“去年猪肉价格好,让我多收入了近万元,今年我还想多养几头猪。闲了你来帮我好好参谋一下,还想让你再帮我联系买几只猪崽。”正在果园进行春季果树管护培训的蔺文渊接到建档立卡户牛世金的电话后回复道:“没问题。”
三合掌村处于“狗叫一声听两省,鸡鸣一声闻三县”的交界处,沟壑纵横、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设施落后,村民收入低,属于贫困村。初到三合掌村,蔺文渊很快就融入村民中,村里有人用“三问四看”顺口溜形容他入户:一问水、二问电、三问有啥困难;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无读书郎。蔺文渊用最短的时间摸清村里各户情况,再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政策帮扶、谋划产业。
年过半百的刘贵琦单身一人,因残致贫,靠吃低保勉强度日。蔺文渊了解后多次入户与他谈心交流,让他重拾生活信心。蔺文渊鼓励他种植苹果、小杂粮,借助扶贫政策养驴、养猪,当年他个人收入就近万元。蔺文渊知道刘贵琦还会开拖拉机,又为他争取农机补贴,让他购买了旋耕机。每年到了村里农户春耕、秋种时节,还能有6000余元收入。这样一来,刘贵琦不仅脱贫了,而且还有了存款。他逢人就说:“我能过上好日子,多亏蔺书记帮忙。”
为了发展村上苹果产业,蔺文渊自己先学技术,再传授给村民,实现了全村69户220名困难群众户户有产业。如今,全村共种植苹果600多亩,人均近3亩果园。看着长势良好的果园,村民都记得2016年的秋天,正逢大面积秋栽苹果树时节,没想到几场大雨把村里大多数砂石路冲毁。路修不好,果苗运不上山,无法赶上秋墒,蔺文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确保秋栽果苗顺利上山,他自掏腰包1万余元,对村里道路进行抢修。
蔺文渊心里清楚,要致富先修路。5年来,在镇上及相关单位的支持下,他积极为村上争取政策扶持,新修柏油路17.8公里、维修砂石路6.2公里、铺砖渣路2.05公里,建水桥1座,新修村组道路4公里。
在疫情防控期间,蔺文渊是村里的防疫宣传员,又是村里果园春季管理培训员。他带领村民参加春季果园培训13次,学习60余人(次),组织村“四支队伍”入户宣传、定期消杀,累计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制作宣传标语4条,每天还利用小广播循环播放疫情防控有关知识,并打印学习资料500余张。
“今年争取将三合掌村环绕边墙岭的16公里砂石路连接贯通,再为村里延修柏油路1公里,让大伙的生活都实现小康!”谈及未来,蔺文渊坚定地说。
“老兵”有担当 退伍不褪色
——记吴起县周湾镇罗沟泉村第一书记王建东
一位当了12年兵的退伍军人,2011年转业到吴起县林业局防火办工作,2016年他请缨到吴起县周湾镇罗沟泉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就是扶贫“老兵”王建东。4年里,王建东退伍不褪色,扶贫路上攻坚克难,让60户179人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先后获得吴起县“抓党建促脱贫优秀个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我是人民子弟兵,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2016年王建东身着一身迷彩服走进罗沟泉村,开始了他的扶贫之旅。他说着地道的方言,逐户了解村情民意,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注重扶志扶智,采取“三抓三促”(抓宣讲感化促感恩奋进,抓产业发展促脱贫致富,抓增收机制促自强自立)举措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困难群众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
脱贫战场显本色。如何才能让村民走出贫困?王建东作为本地人,深知传统农业收益少,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转换思维,推出新的措施。根据脱贫攻坚惠民政策,结合罗沟泉村实际,王建东制定了“种养配套、长短结合”的产业致富计划,引导村民脱贫致富。
张步和是罗沟泉村的建档立卡户,一场车祸让妻子与他阴阳相隔,留下三个儿子,家里一贫如洗,人也心灰意冷,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王建东多次与张步和沟通后,了解到他想发展产业,却没有资金和技术的情况后,主动给他讲脱贫攻坚惠民政策,并建议张步和将30亩山地以每亩180元的价格流转给陕果集团,鼓励张步和走发展养殖产业的路子。村民都说张步和是扶不起的“阿斗”,可王建东却说,我是一个兵,信念里就没有攻不下来的“阵地”。
王建东为了打消张步和的顾虑,当着村里众多人的面对张步和说:“咱都是周湾人,我保证,只要你按我说的干,养殖赔了钱我给你承担一半……”
张步和被王建东的建议打动了,王建东跑政策、争取项目,为张步和修建了90平方米的猪舍,130平方米的牛圈,让张步和养猪、牛各30头,并且隔三岔五就往张步和家跑,教他养殖技术,还通过协调让其儿子张学龙在村里合作社务工,每年收入近万元。一年下来,张步和不仅还了扶贫小额信贷,还有了存款。在王建东的帮助下,张步和将自己家的6孔窑洞重新修缮,整个院落焕然一新。
现如今,张步和逢人就说:“光景越过越好,都是王书记的功劳。”张步和只是罗沟泉村依靠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缩影,在担任第一书记的4年里,王建东累计帮助村里修建了17座90平方米的猪舍,鼓励全村养牛120多头,养驴300多头,养猪500多头。
村民家里没小事。产业壮大了,村民赚钱了,王建东也得到了大伙的信任,不管大小事都找他。
村民韩世兵患有脑梗,妻子有智力障碍,多年来一直说不清自己是哪里人,没有户口。王建东为了解决韩世兵妻子无户口的问题,多次到相关单位协商,来来回回跑了整整一年,才终于帮韩世兵的妻子解决了户口、合疗、养老保险等问题。同时,他还为韩世兵争取了村里公益性岗位和到合作社务工的机会,让韩世兵一家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2018年,王建东借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议村“两委”成立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吸纳全村土地、劳动力入股,与陕果集团吴起果树实验场进行劳务合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流转土地后的农民受益,壮大村集体经济。当年就吸纳村民152人到果树实验场务工,赚取劳务费近140多万元,村里人均增收9000多元。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今年是脱贫攻坚‘交卷年’,我会一如既往地踏实工作,争取让村里的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王建东心系村民,爱洒乡村,满怀豪情带领村民向小康奋进。
刘贵飞:米渠村的养牛“明星”
“60多头牛能值多少钱?”“我没细算过,保守估算,每头牛均价能值8000元左右。”
刘贵飞是吴起县庙沟镇米渠村人,如今是该镇远近闻名的养牛“明星”、产业大户。
4月17日,刘贵飞早早就给自家60多头牛的水泥槽里填满了草料,偶尔还会和牛说:“好好吃,吃饱了好下牛犊。”
说起刘贵飞,他的脱贫致富道路并不顺畅。早些年,离异的刘贵飞带着年幼的孩子生活,家庭经济收入就靠他的一张一级残疾证书领取民政救助,日子过得紧巴巴,唯一的“资产”就是一头牛。
人常说人穷志短,但刘贵飞没有因贫困放弃自己,他一直在大山里与命运抗争着。2014年,他家的牛已经发展到了7头,养牛脱贫成了他的致富梦。2015年,脱贫攻坚战拉开序幕,身残志坚的刘贵飞一家被村“两委”识别为精准扶贫户。
脱贫攻坚“四支队伍”结合刘贵飞的个人情况进行精准扶贫、精准施策,帮他进行产业谋划,宣传发展产业政策,争取产业补助和小额扶贫信贷,并给予科学养殖技术指导,帮助刘贵飞扩大养殖,实现脱贫致富。
常言道:家有一母牛,三年变五头。刘贵飞通过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和自己的精心喂养,存栏数得以猛增。2018年春季,刘贵飞的牛存栏数已经超过50头,人均年收入远远超过1万元,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当年,在村“四支队伍”的建议下,刘贵飞借助脱贫攻坚发展产业惠农惠民政策扩建了牛场,他也享受了10万元政策补贴。2019年,刘贵飞正对堆积如山的牛粪发愁的时候,庙沟镇党委了解情况后,再次伸出援助之手,采购了刘贵飞1.5万元的牛粪用于米渠村山地苹果园培育。刘贵飞逢人就说:“真没想到能赶上这么好的时代,领导干部确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就连我家的牛粪都变成宝,卖成钱了。”
刘贵飞的致富路,靠的是牛,靠的是脱贫攻坚产业惠民政策,也靠的是身残志不残的韧劲和脚踏实地的干劲。
王志成:油桃成熟 甜在心头
4月15日,走进吴起县周湾镇周湾村建档立卡户王志成家的油桃大棚,只见桃树上挂满了油桃,前来采摘的市民络绎不绝。
王志成多年来一直靠种地勉强维持生计,年迈的母亲患有重病,常年巨额的诊疗费和医药费使得王志成一下子入不敷出,加上儿子的学费、生活费,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2016年年底,王志成经周湾村村“两委”评议后,被识别为精准扶贫户。如何让王志成走出贫穷困境?村“四支队伍”根据王志成的家庭实际情况,结合脱贫攻坚惠民政策,劝说王志成转换以前传统农业耕作思想,建议他在周湾镇农业园区租赁大棚发展现代农业,种植反季节油桃。
2017年,王志成租赁了一座大棚,栽植油桃苗,村“四支队伍”知道他缺乏栽种技术和经验,帮助他邀请油桃栽植园艺专家到棚内传授技术,并建议他在苗下套种蔬菜。
莫叹生活太辛苦,转弯也许花又明。在扶贫队伍的帮扶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王志成当年仅大棚蔬菜一项收入就达8000多元。
尝试种植油桃大棚有了“甜头”,王志成人也精神了不少,对大棚照管更加精心细致,树苗长势特别好。2018年春末,王志成的大棚反季节油桃顺利上市,加上树下套种的蔬菜、西瓜,让他的收入翻了一番。
趁热打铁,在乡镇干部的鼓励支持下,王志成2019年又租赁了2座大棚,扩大反季节油桃栽植和蔬菜套种面积。产业扩大了,他也更忙了,心情却更好了,时不时还会哼上两句陕北民歌。
梦在心中,路在脚下。如今涧地四月春意浓,王志成却逢大棚“秋收”季,望着满树油桃,王志成高兴地说:“今年油桃长势好,3棚预计能收入3万多元。光景越来越好,都是赶上了好时代,遇上了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