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小艳 方大燕
或静态展览,或知识传递,或数字体验……在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我市各个文博单位围绕红色文化、延安精神、革命故事等主题,精心组织教育宣传活动,创新传播方式,积极走出馆舍天地,带来遥远的历史文化记忆,诉说着圣地延安的灿烂文明。
主题展览“触摸”历史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新中国文艺的出发地。从1935年至1948年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留下了445处弥足珍贵的红色革命旧址,桥儿沟革命旧址就是其中之一。
5月18日,在桥儿沟革命旧址,一排展示着桥儿沟历史巨变和近些年保护成果的鲜红色展板依次排开,吸引着游客市民驻足观看。
“这个是老书记,这些都有一点印象。”王延军是地地道道的桥沟街道居民,在这里生活了50多个年头。他见证了桥儿沟革命旧址的保护历程,也让他感受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王延军说:“不见这些老相片,就不知道有这么多历史。应该加强革命旧址的保护,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举办红色桥儿沟主题展览,以此重温光辉历程,铭记奋斗艰辛,感恩伟大时代,共聚磅礴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开创美好未来。”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主任茆梅芳说。本次展览共分为“峥嵘岁月辉煌历程”“魂牵梦绕情深意浓”“保护维修留住根脉”三个部分,展示桥儿沟在老百姓的支持和新时代鲁艺人的辛勤努力下,发生的历史巨变。
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延安革命纪念馆借助展览《文物鉴赏》,并结合图片、文字资料、现场介绍等方式,让观众在体验与文物隔空对话的同时收获多元智慧、传承红色文化。同时,现场发放《文物宣传册》《博物馆条例》《文物遗产保护条例》等宣传资料,利用景区的电子显示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传,增强游客的文物保护意识。
走进校园讲述文博知识
为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与互动平台,5月18日,由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主办的“心连心同携手战疫情——延安文博人在行动”活动走进延安新区第一小学。
“延安拥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更是数不胜数,它们见证了延安从远古到现在的光辉历程,这些历史之所以被我们所熟知,正是因为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中的搜集与展示,而这一切都是以文物为基础的。”在新区第一小学的活动上,主持人向到场的师生介绍道。2月22日起,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积极响应号召,勇担文博人的职责,正式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抗击疫情见证物。活动中,捐赠人将见证物捐赠给延安博物馆,疫情见证物讲解员、收集人、捐赠人纷纷登台,对疫情见证物进行现场讲述,把冲锋在抗疫一线战士背后的感人故事、正能量信息搬到幕前,揭开每件见证物背后的故事。
文物只有展出才有意义,才能将精神流传昭示后人。三年级学生李若宁说:“参加完这次活动我非常感动,医护人员们舍小家为大家,冲向一线驰援武汉,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长大之后我也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对国家有用的栋梁。”
陕甘宁边区革命英烈纪念馆馆长郭金鑫说:“我们要通过这种形式,把新时代的英雄精神传递下去,讲好延安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使中小学生都能爱护文物、保护文物。”
足不出户“云游”博物馆
“现在不用出门,在网上就可以参观博物馆,非常方便。”酷爱历史和民俗文化的西安90后女孩王小妮说,她每年都会到延安来参观学习。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原本打算“五一”假期就来延安的她不得不取消了安排。最近,得知延安部分博物馆、纪念馆及旧址已经开通了数字博物馆,王小妮就开始通过网上数字博物馆来完成既定的参观学习目标。
“打开延安革命纪念馆的数字博物馆,首页可以看到纪念馆外景、序厅、第一展厅、第二展厅、第三展厅、延安新市场等部分,继续点开各个板块,我们还会看到革命文物、革命人物、革命战役、场景复原及革命历程等详细介绍……”王小妮说,“跟我以前去现场看见的延安革命纪念馆一模一样。”
数字化技术缩短了博物馆与人们的距离,也让沉默的博物馆一改往日的刻板印象,以更加互动、灵活的形象重新出现。目前,全市文物点8545处,革命旧址445处,文物数量68995件,博物馆、纪念馆数量47座,其中开设数字博物馆的有12家,广大网民可在线获得丰富生动的文化体验,随时随地追寻革命足迹、重温历史记忆。
博物馆是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新中国成立后,延安一直只有一所介绍展示党中央在延安时期活动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没有一个展示延安多方面情况的综合博物馆。而如今,在延安新区的中轴景观线上,延安博物馆正在加紧施工,从效果图来看,在建成后的博物馆内,地理延安、历史延安、风情延安将得到集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