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培训提高村民技术 本报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夏蓓蓓
五月的佘家塬充满希望。树染新绿,花香渐浓,新果繁盛,仿佛都在诉说着富县茶坊街道办这个脱贫“摘帽”小山村的蓬勃发展。
早在2018年,佘家塬村的贫困户已由2014年的36户102人减至7户15人,这7户全部为兜底扶贫户,贫困发生率由18.2%降至2.6%,顺利脱了贫。
果树不再是“赔钱货”
在第一书记张思江眼里,佘家塬是一块风水宝地。塬面面积不大,四面深沟,远处环山,特殊的地貌就像一个“聚宝盆”。而这个“聚宝盆”里的1196亩果园近3年受冻灾影响甚微,年年喜获丰收。
眼下正值疏果季,果园里一派忙碌的景象。
“小军,疏果呢!”张思江进了果园,顺手拿起剪刀开始疏果,驻村工作让他成了半个“果农”。
“这几天得抓紧疏,怕误了套袋时间。”吴小军回答。
2018年,吴小军家的5亩果园产果1.7万斤,收入7万元,2019年产果1.5万斤,收入4万元,苹果树是他家真正的“摇钱树”。
而在2014年之前,吴小军由于不懂技术,辛苦一年下来纯收入不足1万元,他常很无奈,不种果树,地就荒了,种哩,不懂技术,把果树管得一年不如一年。
在佘家塬像吴小军这样的果农不在少数,技术落后成了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深知问题所在的张思江到处“求才”,果业局、植保站、专业合作社,哪里有果业专家,张思江就去哪里请,并敬为村里的“上宾”。
自此,果园里、村会议室里、果农家里,每年不少于3次的技术培训会,熙熙攘攘,挤满了村民。
张思江常说:“专业的事就让专业的人来做,果农们有多年的实践经验,稍作指导就进步很大。”他成了乡亲们的致富引路人。
“技术培训让村民改变最大的就是施肥的方式。”村党支部书记李胜利说,多年来,佘家塬人都习惯了春季施肥。然而,富县植保站农艺师王维彬在村里的多次培训中反复强调:“冬季施肥,多施有机肥,有利于树体营养储存,提高来年坐果率。”
连续不断的技术培训给佘家塬人“把脉开方”,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2017年,全村苹果产量210万斤,2019年增至420万斤;2014年人均收入5100元,2019年增至13250元,足足翻了一番还多。
门前不再是“臭水沟” 傍晚时分,杨金胜家门前的广场上熙熙攘攘。婆姨们跳起了广场舞,孩童们追逐打闹,墙根边下棋的老汉们时不时发出笑声……
“以前,这里是臭水沟,旁边是个废弃的涝池,垃圾都快塞满了。”杨金胜说,“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苍蝇到处乱飞,我家窗户都不敢开。”
巷道柴垛乱堆、杂物乱摆、水渠堵塞,排洪渠年久失修,进村路、生产路水毁严重,坑洼颠簸,加之山路陡峭,每逢秋收时果商们望而却步,村民们年年都为卖苹果着急上火。
急的还有张思江。整整半年,张思江跑遍了市体育局、地方道路管理站、水务部等部门单位,找资金、定项目,跑断了腿,操碎了心……
如今,走在佘家塬,一条条笔直的巷道两旁松柏青翠、三季花开,一座座崭新明亮的平房彰显着安居乐业,古朴雅致的凉亭点缀其中,村委会围墙上“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红字醒目耀眼……
据不完全统计,在延安市林业局3年的帮扶下,佘家塬维修进村水毁道路3公里,维修生产道路和排洪渠1.2公里;硬化巷道6500平方米,安装路灯20个;新修广场300平方米,配备了价值3万元的健身器材;硬化办公院落300平方米,维修集体瓦房10间;新修50立方米高位水塔1个……
“今年过年回来,刚一进村还以为走错地方了,我们村变化太大了!”十几年没回老家的钟意平难掩惊喜。
“来了整一年了,我也成了佘家塬人,眼见着村子一天更比一天好,特别有成就感。”张思江真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