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谷嫦瑜
78年前,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的中心问题“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今天,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3”艺术节系列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现代时尚的形式赢得群众的认可,这是“5·23”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5月23日,新落成的延安文艺纪念馆里乐声高昂。在声光影音等高科技加持之下,参观群众仿佛走进《黄河大合唱》演出现场,和着熟悉的旋律轻声哼唱。参观到此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突然转过身,面向观众即兴指挥起来,从轻声哼唱到大声合唱,延安文艺纪念馆瞬间成为歌声的海洋。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在圣地延安,我们又重新唱响了《黄河大合唱》,激荡人心的旋律点燃了每个人的爱国之情,从延安精神中汲取的力量,汇聚成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奋勇向前的磅礴之势。
当天,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3”艺术节正式开幕,为期6天的艺术节,全国近300所艺术院校以及十大交响乐团在“云端”集结,联袂奉献40多场精彩演出,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直播平台全覆盖的方式为全国人民献上顶级艺术盛宴。
让艺术在“云端”绽放
让高雅艺术走近群众,用美育传承延安精神。
“疫情发生以来,孩子的所有娱乐活动都取消了,每天在家练琴也让她觉得十分枯燥,这次艺术节的‘美育云端’课堂简直就是及时雨。”最近,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二年级学生张星雨的妈妈,每天都会陪着孩子收看艺术节的直播,错过直播,回看也不会落下,让孩子接受艺术熏陶,体会艺术之美。
“闭幕式上播出的这些抗疫作品,把我和孩子都看哭了。”张星雨妈妈说,今年的艺术节和去年相比,除了不能在现场观看外,名家名曲荟萃,艺术水准一如既往的高。更重要的是,这几天的网上艺术课程就像一次别开生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孩子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都是一种洗礼,孩子懂得了共克时艰,民族自豪感更强了,家长也很受教育。
受疫情影响,这次艺术节通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新华社客户端、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频、中国文明网、延安市融媒体中心等30多个媒体进行线上直播,虽然少了一份现场的感官冲击,但是却为更多的观众提供了精彩的艺术享受。据统计,仅延安市融媒体中心头条号、延安市融媒体中心百度号、我是延安—哔哩哔哩、“我是延安”APP在“5·23”艺术节期间的播放量就近400万次。
“疫情将人们束缚在家里,无法走进音乐厅、歌剧厅观看,这是摆在全球艺术家面前的一道难题。”中央音乐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疫情,大家迎难而上,发挥创造性,通过多方协作,将活动全部采用互联网直播的方式进行,也使更多的音乐家、艺术家加盟演出。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直播发展迅猛,互联网云平台为音乐、舞蹈等舞台艺术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此次艺术节大规模的舞台艺术活动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也将是一次重要的舞台艺术的实验。
以经典致敬伟大时代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中国文艺的圣地。
“提起延安,心里就有一种敬意……”5月23日,93岁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满怀深情地说。郑小瑛、瞿弦和、廖昌永、李心草等音乐家,以视频连线的方式畅谈延安时期的音乐活动和《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演出情况。贺敬之、郭兰英等老艺术家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和2015版《白毛女》复排演出的经历。
忆经典、奏经典、讲经典、唱经典。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延安生发的文艺火种逐步播撒到中华大地,对新中国的文艺事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也是民族精神血脉之所在。在抗日救亡的危急时刻,冼星海和光未然在鲁艺的窑洞里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时代怒吼。
“《黄河大合唱》在艺术上的创造,来源于革命群众歌曲创作经验的汇集与总结,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风韵,又有时代的特征。这种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大合唱,时至今日依旧充满着雄伟浑厚的气魄和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在音乐党课上,俞峰对云端的观众说,艺术经典拥有跨越时空的力量。
在俞峰看来,这些经典背后,是中华民族强劲的文化脉搏和连绵不绝的复兴旋律,也见证了新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5月19日,中央音乐学院2016届本科生张帆走进母校延川县南关小学,与孩子们同上一堂音乐课,把爱和音乐传递给这里的每一个孩子。课堂上,张帆在歌曲演唱中采取多种律动方式,充分调动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让孩子们在舒适的节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艺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文艺,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的。”张帆告诉记者,这次给母校的孩子们授课,把中央音乐学院优质的音乐课程奉献给家乡的每一个孩子,是他的“学以致用”,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爱上音乐。
用美育传承延安精神
“这本日记离开延安鲁艺半个多世纪了,现在又回到了这里。”5月23日,在延安文艺纪念馆里,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会长、著名音乐家马可之女马海莹很是感慨。在她面前的展柜中,是马可在延安时期的一本日记。“这本日记里记录了《白毛女》早期演出的情况。”马海莹说。在得知延安文艺纪念馆征集鲁艺时期历史物件之后,她和家人把父亲的日记捐了出来。
一家人的记忆,变成了民族的记忆。延安精神孕育的文艺成果将成为延安精神的时代印记。
“举办艺术节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传播红色经典,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目的,以美育传承延安精神。”俞峰说。
5月27日,“美育大讲堂”云端开讲。俞峰讲音乐、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讲舞蹈,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讲美术,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徐超讲戏曲,艺术名家讲通识课,深入浅出地把艺术的魅力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我发现,艺术节的形式特别丰富,这些高水准的戏剧、影视、音乐剧、交响乐,让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提高不少。《黄河大合唱》《白毛女》这些经典让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自力更生、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延安大学学生曹腾说,延安精神、“5·23”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通过艺术节这个载体为当代大学生上了非常重要的一课。
“顶尖艺术家现身说法讲美育,能有效激发孩子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更能拓展孩子们的艺术视野。”看完直播,延安市兰家坪小学老师白倩获益匪浅,“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体验到这样高端的艺术课。”
白倩的期待正在成为现实。
去年,首届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3”音乐节,24场大师级演出让延安人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盛宴。今年艺术节,不仅吸引了300余家艺术院校、数十家艺术院团、近万名艺术工作者直接参与,更是通过云端走向了全国……
日益嘹亮的艺术号角,必将掀起弘扬延安精神的新热潮,也将凝聚起万众一心追赶超越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