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初芳(右)正在给果树拉枝 护林员祁宁 护林员王振前 闫怀雄(右一)向相关领导介绍他的蘑菇产业 王海桃新建的房子 近年来,志丹县为推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和帮扶措施,积极引导、激发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稳定脱贫。通过各种帮扶和自身努力,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致富能手和脱贫之星,今日,记者给你们讲讲他们战胜困难、不等不靠、勤劳致富的脱贫故事。
刘初芳:
不畏艰难兴产业 争做致富新农民
通讯员 刘志勋 本报记者 王锋
清晨,一个朴实的身影,在给驴喂草;烈日下,果园里传来清晰的打理果园声;夜幕下,裤腿高卷,忙着给猪喂食。这就是志丹县杏河镇沙湾行政村米台村村民小组贫困户刘初芳忙碌的一天。
今年56岁的刘初芳,丈夫因病去世,加之本人患有静脉曲张、缺乏果园管理技术等原因导致家庭贫困。自2017年初丈夫去世后,刘初芳“心”也开始倒了,整天卧床不起。2017年5月份通过精准扶贫数据清洗,刘初芳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刘初芳一改过去“心”倒的状态,重新拾回致富的信心。
自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刘初芳从杏河镇小沟村返乡回家主动发展产业,为不负党和政府大好政策带来的惠泽,也为一家人能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刘初芳鼓足了干劲,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2016年,由于缺乏果园管理技术,刘初芳的16亩果园因打药全部受伤,在当时,对她的打击实在不小。在扶贫产业的扶持下,刘初芳申请产业发展小额贴息贷款5万元,聘请技术员亲临果园指导果树修复技术4次,调运农家肥10吨、专用肥16袋,购买果园修剪工具5套,架设防雹网13亩。通过有效帮扶,如今,刘初芳的16亩果园长势基本恢复正常,2019年仅果园一项收入近1万元。
为解决刘初芳儿女就业问题,根据儿女自身条件,本人提出申请,政府将其女儿李养梅安排在公益性岗位,每月工资1700元。
此外,为解决刘初芳长期产业未见效益之前没有稳定收入难题,她积极发展养驴、养猪短期产业,2019年获得特色养殖(肉驴)产业补贴1万元,生猪出栏2头收入近4000元。积极响应政府危房改造政策,对5孔窑洞进行制顶、粉刷、硬化院落,现在房屋焕然一新、室内窗明几净。同时,协调将刘初芳纳入志丹县光伏扶贫范畴,每年分红3000元。
“刘初芳现在就是杏河镇勤劳致富的一面旗帜,每做一户贫困户的思想工作时,我们都会拿刘初芳的致富故事讲给他们听。”杏河镇党委书记王春自豪地说。
坚韧推开了困难,勤劳战胜了贫穷。“通过政府的兜底保障政策,使我度过了困难时期,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发展产业的信心。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下,我的致富之路会更加平坦宽广,未来的生活也会更加幸福美满。”面对困难,刘初芳挺过去了,也站起来了。
王振前 祁宁:
当上护林员 增收有事干 通讯员 刘志勋 本报记者 王锋
现年61岁的王振前家住志丹县永宁镇定边渠村,与妻子离异多年,家庭贫困。志丹县林业局将他聘为生态护林员,他利用闲暇时间管理着7亩果园,2018年实现如期脱贫。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志丹县林业局积极创新,整合县级自筹资金选聘续聘贫困户为护林员,促使贫困人口收入稳步增加。
2016年以来,志丹县林业局累计选聘续聘贫困户县级生态护林员587人,工资标准由2016年的200元/人/月,提高到现在400元/人/月。仅2020年选聘续聘建档立卡户生态护林员118人,人均增收0.48万元,使369人受益。生态护林员脱贫政策有效实施,鼓舞人心,贫困户护林员干劲十足,信心满满。志丹县双河镇双河村祁宁就是一名贫困户生态护林员,2001年他从部队退伍,身体残疾,一直在家务农,与妻子离异,他与13岁的女儿相依为命。2008年他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尽管做了手术,但不能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导致家庭收入微薄。特别是他一直服用抗排异的药物,让本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按照志丹县林业局生态护林员选聘管理办法,经村委会推荐,镇办申报,祁宁顺利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他身残志坚,恪尽职守,履职尽责,发挥着森林卫士的角色,在收入上有了一定的增加。在县各级党委(党组织)、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关心和关怀下,他又重新拾回了生活的信心与决心。
闫怀雄:
种菇打了翻身仗 脱贫不忘众乡亲
通讯员 刘志勋 本报记者 王锋
家住志丹县张渠便民服务中心的贫困户闫怀雄因长子患脑瘫先后治病负债30多万元。2017年被县上纳入贫困户行列后,闫怀雄借助精准扶贫机遇,充分利用自己高中文化学历和以前种植蘑菇的技术优势,积极申请产业扶贫贷款5万元,自筹1.5万元,决定到距县城约10公里的川道村——顺宁镇保娃沟门村种植香菇和蘑菇。当时就建了5个大棚,当年下来,毛收入达30万元,剔除各项费用纯收入也有15万元左右。
吃到务棚甜头的闫怀雄,2018年一下了把规模扩大到8棚,新增了杏鲍菇、水晶葡萄等品种。“在致富的道路上,我一个人富不算富,只要看到大家都能致富,我就特别高兴。”闫怀雄致富不忘众乡亲,先后带动本村7户贫困户通过托管的形式,各承包一个标准棚发展蘑菇种植产业。具体做法是:充分用足用活志丹县产业扶贫政策,7户贫困户各承包标准棚1棚,托管给闫怀雄管理,托管期为三年,闫怀雄扣除土地流转、大棚租赁、人工工资、设施维修等各项生产经营成本费用后,余额部分全部返还给各贫困户,每棚年底可实现纯利润5500元左右,等到三年托管期满,贫困户家里苹果园也开始挂果,这样一来,农民既有近期的产业支撑,又有长期稳定的产业收入,使贫困群众脱贫产业实现了长短有效结合、稳步发展。
如今的闫怀雄和他的蘑菇产业,正走向更加广阔的田野。闫怀雄这种脱贫不忘贫困户的做法,得到了全村人的认可。“没有闫怀雄的帮助与带动,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被帮助过的贫困户说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
由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在村上的表彰大会上,闫怀雄被评为“脱贫攻坚带头人”,他的行为也激励着其他困难群众树立起自力更生的信念和勇气。
王海桃:
住上新房子 开启新生活
通讯员 刘志勋 本报记者 王锋
5月10日,对于王海桃一家人来说,是再高兴不过的事了,一家3口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新房。“安居才能乐业,今天搬进新房,这是我们一家人的大喜事,大家可要好好吃、好好喝了。”王海桃一边忙活,一边招呼着前来庆贺新居的客人们。
王海桃是志丹县杏河镇青界湾村庙咀组人,丈夫患白血病于2019年7月去世。由于原居住石窑在2013年遭受强降雨变成危房,后租住在移民小区,因家庭等原因,原住房未实施改造。2019年初,因产业发展,重新迁回村上居住。在县镇村三级相互协调配合下,王海桃被纳入年度危房改造户。
“干活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小心伤着,也要注意房屋质量安全,群众盖一次新房不容易,你们都是多年的老匠人了,还都是乡里乡亲的,可不能马虎大意。主家也要用心了,盖房子总归是你家自己的事,即便干不了多少活,但是你也不能当甩手掌柜,更不能把盖房当作政府和村上的事,按政策帮你争取危改是我们的责任,但盖房子不是我们的义务。”当时在建房现场,村支书和乡镇危改专干以及工人们都对王海桃的房子都十分重视,并一再叮嘱要注意安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群众住房安全作为“两不愁三保障”中的基础性保障工作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2019年,在房屋改造过程中,由于王海桃本人并没有那么多钱用于房屋建设,各级干部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为了不影响王海桃建房积极性,都寻思着为王海桃想办法,为其协调建房所需材料。很快,建房所用的水泥、沙子、砖等原材料陆续送到现场,这让王海桃十分惊讶。紧接着,经住建部门培训好的工匠就到场开始建房。“干活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同时建房一定要按照住建部门给咱讲的要求去建,群众盖一次新房不容易,建的房屋一定要让王海桃满意!”乡镇危改专干、村支书对王海桃的房子很是上心。
王海桃一家住进新房,只是杏河镇危房改造的一个缩影。按照农村危房清零要求,杏河镇组织人员对全镇农村常住户住房进行了大起底,区分平房、砖石窑、土窑洞等不同住房情况,逐村逐户进行了查看。一是对修建年代较长的住房,要吸取2013年强降雨教训,做到时刻观察重视;二是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及时向村“两委”和群众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由村上负责督促落实;三是经初步勘验无法定级的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归纳汇总后邀请县住建部门参与,进行二次现场查看核验;四是符合危改政策的房屋,按程序予以申报实施改造。几年来,在县乡两级的努力下,基本消除了存量危房,群众安全住房得到了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