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坚守在脱贫一线的第一书记们
    焦永龙向村民了解弓棚玉米种植情况
焦永龙了解高龄老人的生活状况
    吴飞查看村民产业帮扶计划
    吴飞向村民了解产业发展情况
  2015年以来,延川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力促进了追赶超越发展,为延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5月7日,延川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截至2019年底,全县63个贫困村6633户20584人全部达到退出标准,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19.7%降至0.78%。
  今年延川县围绕“四个不摘”和“村村过硬、户户过硬、全面过硬”总体要求,力度不减、标准不降、频道不换;以“三排查三清零”工作为抓手,推进脱贫攻坚“百日会战”,查漏补缺、补齐短板,构建长效机制;在产业优化上,走“长短结合、产销衔接、农旅融合、多元增收”之路……在火热的脱贫战场上,有了第一书记就有了方向和动力。一个个党员干部,就是脱贫攻坚战场的一面面旗帜。他们在脱贫攻坚一线主动担当、奋力拼搏,带领群众改变贫困状况,自身也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 
  

发展产业筑牢根基
——记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圪塔村第一书记焦永龙
通讯员 曹苗苗 本报记者 杜方远

  作为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圪塔村第一书记,焦永龙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壮大集体经济,2019年全村贫困户的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焦永龙是第一书记,也是一面带领贫困人口脱贫的旗帜,穷尽才智践行着“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责任和使命。
  当好产业发展“策划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焦永龙一到村就开始走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他面前,村集体无产业,零星的产业不成规模和气候,远不足以有效支撑脱贫摘帽。焦永龙多次与村民讨论,提出村庄发展新思路,规划了“三区一带”整体布局,即“生活区、山地苹果核桃种植区、沟道养殖区及川台地特色种植带”;制定了大力发展“三主两副”产业的方向,即“山地苹果、拱棚种植、牛羊养殖为三主,养鸡和小杂粮种植为两副”。东圪塔村以“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措施”为基本要求,遵循“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帮扶思路,结合贫困户实际,推进产业发展。
  当好产业发展“指导员”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为了引导村民发展产业,焦永龙组织村民外出考察学习温室大棚种植、拱棚香菇种植、旱鸭子养殖等,开阔村民的眼界,坚定脱贫信心,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2017年,焦永龙为23户贫困户争取到养鸡项目,每户赠送100只芦花鸡,联系帮扶单位免费为贫困户制作鸡笼。2018年贫困户仅养鸡这一项户均增收2000元。
  村民冯宗强尝到了养殖甜头,今年打算再扩大养殖规模,争取把银行的小额贷款还了。“以前不敢发展养殖,‘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养殖风险大,行情变化吃不准,钱不好挣。”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焦永龙不断给他们算经济账,分析养殖业的行情和发展远景。在他的努力下,东圪塔村建立了养牛产业、养猪产业、养羊产业等。2019年底,东圪塔村牛存栏增至121头,生猪存栏增至189头,羊存栏420只,为脱贫攻坚夯实了产业基础。
  “去年我养了18头牛、10头猪、50只鸡、25只羊,养这么多牲畜确实费力了,但我有的是力气,只要肯下力气,总能过上好光景。”冯宗强对美好生活充满渴望。
  冯克俊也通过发展养殖业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冯克俊的儿子因为车祸失去劳动能力,2015年他家被认定为贫困户。为了尽快改善冯克俊家的生活状况,村里为他争取到了5万元小额贷款,冯克俊在种地的同时,发展起了养殖业。去年,他家养了10头牛、6头猪、80只鸡,当年他家纯收入就达到51920元。现在冯克俊有了新目标,那就是给儿子娶媳妇。“有地种、有牛放、有房住、有钱花,要是再有个儿媳妇,一家人的生活就知足了。”冯克俊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现在的东圪塔村,盘活了1000亩果园,打造了400亩高标准果园,新建了300亩核桃园、21座拱棚,并引进了香菇、羊肚菌等产业,乡村产业种类增多了,村民收入的渠道也增加了。“现在我们村基本家家都有产业了,村民收入较以往提高了不少,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焦书记。”村支书张治平说。
  当好产业发展“服务员”
  “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大事小事来找我”,这是焦永龙对村民的承诺。他到村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电话号码打印出来粘贴到每户贫困户家中显眼的地方,同时在公示栏上面公布,并承诺24小时开机、大事小事村民都可以找他。
  焦永龙说:“只要村民有需要,我一定竭尽全力。”养殖户不懂技术,他就帮助他们联系技术员;村民自家的土鸡蛋、农产品卖不出去,他就发动亲朋好友帮助村民销售产品;村民买的鸡苗拉不回家,他就开车送到村民家中。考虑到当地昼夜温差大,他提醒贫困户给鸡苗夜里保温。冯国建是村里的养牛大户,全家的经济收入全靠养牛,可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冯国建发了愁。“养了这么多年牛,就没见过这种病,找了好多兽医都没好办法。”冯国建焦急地说。看到冯国建急得团团转,焦永龙第一时间到他家安慰他,告诉他自己正在想办法联系外地兽医,兽医最终治好了冯国建家的牛,也为他挽回了近2万元的损失。“真的要感谢焦书记,要不是他帮忙,我这几年的努力就全白费了。”冯国建感激地说。
  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清晨一身露水,白加黑是常事。在东圪塔这个山沟沟里,这样的状态就是焦永龙的生活常态。“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到,还需要下很大的力气。不过,他表示,现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什么奇迹都有可能创造出来。 
  

是金子,在哪儿都发光
——记延川县关庄镇关庄村第一书记吴飞
通讯员 曹苗苗 本报记者 杜方远

  吴飞,已经先后两次出任不同村子的第一书记了。头一次是关庄镇打则坪村,第二次是关庄镇关庄村。早在2017年4月,他担任了关庄镇打则坪村第一书记,通过他的辛勤努力,短短两年时间,打则坪村旧貌换新颜。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19年6月,吴飞又被组织选派到了村情更为复杂、任务更加艰巨的关庄村。真是应了那句话: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
  一来到关庄村,他便挨家挨户走访全村284户群众,探贫因、挖穷根、解难题、促和谐。仅半个月时间,他对关庄村的整体情况就了然于心,结合村情实际,他提出了“建强组织、优化产业、做美村庄、富民强村”的工作思路,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关庄村发展实际的新路子。
   强组织 聚人心
  农村基层党组织关乎脱贫事业的成败,没有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一切都是空谈。关庄村村党支部力量不强,也就谈不上什么凝聚力、向心力。吴飞多次找村支部书记王永军谈心,解开了他的心结和顾虑。“吴书记,有了过硬的组织班子,关庄村的事就好办得多。”王永军满怀期待地说。
  在成功化解村领导班子内部矛盾后,吴飞又把精力集中到了如何强化党建引领带动作用上。他提出要在关庄村建设“阳光支部”,并对支部和党员都提出了要求,即村支部要做到“制度阳光,凝固根本”,支部党员要做到“思想阳光,党性坚强”,村干部要做到“作风阳光,真情服务”,村“两委”要做到“决策阳光,优化发展”。结合这些要求,吴飞把“四议两公开”“三务”公开落到了实处,村庄的工作、服务、决策等村级公共事务更加阳光透明,村级领导班子的公信力有了可靠的基石,村干部信任危机得以逐步化解。
  “三会一课”更加规范了,“党费收缴”不用支部书记再垫付了,以往不参加、甚至拒绝接受党支部领导的现象少了,过党组织生活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这个年轻人还能行了。”这是村主任王文强对吴飞的评价。 
   再兴产业 重振信心
  在吴飞到关庄村任职时,村里正在搞大棚建设,新建的69座标准棚在青平川河北岸一路铺开。“一定要用好这些新大棚,再不能让扶贫资金闲置了。”吴飞说。原来,关庄村曾发展过大棚种植,但由于村民缺技术、少经验,大棚不仅没有发展为一项产业,废弃的大棚不仅占用并浪费了耕地,还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整洁。
  分棚到户至关重要,也更加紧迫。在了解到一些群众因为贷不到款,投资不起大棚“棉被”“塑料膜”等而不愿意发展大棚后,吴飞及时与关庄镇农村信用社联系,自愿为村民提供信用担保,一举解决了他们的资金困难。
  发展大棚业,水资源是关键。关庄村虽地处青平川,但地下水资源匮乏,河道水量小,根本满足不了村民发展大棚业的需要。棚户愁,吴飞也犯愁。“我们建坝蓄水,应该可以满足种棚用水。”通过几次村民大会,大家一致决定在河里建拦水坝。仅1个月时间,棚区正下方的青平川河就建起了一座水坝,大棚用水问题一朝解决。
  如今走进关庄村,大棚里西瓜、小瓜、西红柿、黄瓜等即将上市,致富的希望、忙碌的身影、幸福的微笑,构成了村庄生动而真切的图景。
  已到中午,村民薛栓平和妻子焦春娥还在俯身忙碌,打掐西瓜蔓上多余的枝条。大棚内的西瓜已进入成熟期,绿油油的瓜藤间缀着一个个浑圆饱满的大西瓜。“我这3个西瓜大棚占地3亩,5月初已经开始上市销售了。”薛栓平高兴地说,“我这是头茬西瓜,品质高、口感好,按照以往行情基本上3元左右一斤,一棚大概能收入3万元左右,3棚西瓜收入个六七万元不是问题,大棚就是我的‘聚宝盆’呀。”
  关庄村大部分村民依靠种植大棚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美好的小康生活近在眼前。
  心系百姓冷暖 朝更高目标奋进
  “吴书记,我想给孩子写个贫困申请,你能不能帮我写一下?”
  “吴书记,我家的电卡没电了,你到城里去了帮我交上一下,我回来给你钱能行不?”
  “吴书记,我家的菜园让村民养的鸡给糟蹋了,这事你要管啊。”
  一次次的跑腿,一回回的调解,换回的是一张张的笑脸,一声声的夸赞,这让吴飞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作为第一书记,他能帮的帮,会干的干,尽心尽力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在我眼里,这些村民就是我的亲人。”吴飞说,“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个个能脱贫致富,我来这儿的心愿也就完成了。”他成为村民眼中的亲人和好书记。
  如今,关庄村55户143名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已经实现脱贫,家家户户有了致富产业和技能,看着村民脸上的笑容,吴飞有了新目标:一定把关庄村建成镇上第一个经受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