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回忆我的同学路遥
    ▲延大中文系73级毕业留影。三排左起第四位是作者,右起第一位是路遥。
    照片系延大中文系73级于1974年元旦文艺演出时的合影。二排右起第四位为路遥。
  文/董培华
  路遥轻易不逃课,对感兴趣的课,听得十分认真,做笔记也很仔细。对不爱听的课,就低着头拔胡子,拔下来又在嘴唇上扎一下,说凉凉的很爽。要么趴在桌子上写作,写错了把纸揉成团塞进课桌斗。一堂课或一上午下来,把自己的桌斗塞满了,有时还把同桌的桌斗也塞得满满的,同学称其为“团长”先生。
  路遥和我是延安大学中文系73级同班同学,我们班是延安大学中文系“文革”后期招收的第一届工农兵学员。路遥是班长,我是体育干事兼小组组长,我们俩住在一个宿舍。
  上大学是路遥梦寐以求的愿望,但不是唯一,也不是终点。他把上大学当做充实知识、积累经验、提高文化素质的一个平台,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文学创作领域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是路遥的口头禅。路遥不闲谝,不玩耍,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上课时,他与其他同学不同,有目的、有重点地选学课程。轻易不逃课,对感兴趣的课,听得十分认真,做笔记也很仔细。对不爱听的课,就低着头拔胡子,拔下来又在嘴唇上扎一下,说凉凉的很爽。要么趴在桌子上写作,写错了把纸揉成团塞进课桌斗。一堂课或一上午下来,把自己的桌斗塞满了,有时还把同桌的桌斗也塞得满满的,同学称其为“团长”先生。
  1 爱读书的路遥
  三年的大学生活,除了上课外,路遥的时间基本上是在阅览室和图书馆度过的。每天的报纸、参考消息和内参等重要报纸,再忙也要浏览一遍,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形势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作了笔记。
  图书馆借书是有制度的,每个学生可借1~2本书,中文系的可以借3本。但图书馆老师对中文系同学很照顾,特别是看到路遥酷爱学习,更是照顾有加,不仅可以借阅更多的图书,还允许他把资料带回宿舍。图书馆内的书库规定“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却允许路遥进入书库翻阅资料,甚至可以借阅《苏联电影剧本》《美国好莱坞电影剧本》和卓别林艺术作品、莎士比亚歌剧等当时被禁的图书。在路遥的床头、木柜内常常放有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文艺名著和报纸的合订本。
  路遥对于能够拿到手的古今中外名著无所不读,而且读得很细,反复研究。特别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曹雪芹的《红楼梦》,柳青的《创业史》,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鲁迅的《阿Q正传》,老舍的《骆驼祥子》,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以及光未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以及李思命写的陕北民歌《船夫曲》等作品不知读了多少遍。对《创业史》的主要篇段非常熟悉,可以说达到了背诵的程度。路遥对读过的作品都有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他认为《红楼梦》和《创业史》没有写完,应该接着继续写,使作品更加完美,不留遗憾。他专程去长安拜见柳青,当面向柳青提出自己的看法。当时,柳青尽管身体欠佳,病卧在床,但还是爽快地接受了路遥的意见,让女儿执笔口述续写,可是写得很短,不很成功,最终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路遥对此铭记在心。 
  2 善交际的路遥
  路遥虽然对时间抓得特别紧,但每逢劳动或上体育课等集体活动,都积极参加,从不怠慢,且非常认真负责。当时,我们参加校内和社会义务劳动非常多。如延河改道、南川河道帮堤、打坝造田、修梯田、勤俭建校、到甘泉县清泉农场劳动,路遥从未落下。
  路遥也参加课外活动,但很有节制,无论是玩扑克牌,打羽毛球还是篮球,顶多玩上二十几分钟就不玩了。比如打篮球,他不考虑时间到了没到,也不管场上人员的多少,只要想起了事,把球一扔甚至连招呼也不打转身就走了。
  路遥的星期天也很忙。别的同学上街、看书或者洗衣服。而路遥有时连早饭都不吃就出去到市里,找文化馆、报社的文学创作爱好者和知名人士交流,常常回来很晚,从不坐车。那时,延河上还没有王家坪大桥,都是蹚水过河。一次天色已晚,路遥穿着塑料凉鞋挽起裤腿,从延中向对岸的王家坪蹚河而过,河床全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快到岸边的时候被石头挂掉了一只凉鞋,路遥弯下腰在河里摸着找。王家坪纪念馆的值班人员以为是坏人,拿着手电下到河边喊叫,弄清原因后,也挽起裤腿下到河里帮着路遥找鞋…… 
   3 当班长的路遥
  路遥不仅给我们树立了榜样,还帮助和推进了全班同学的成长。入学之初,班干部都是由老师临时指定的,路遥进校时不是班干部。在《延安颂》诗集的资料搜集工作中,路遥收集的诗歌质量最好,被采用的最多,充分显示了他的诗歌鉴赏水平。在以后的学习和班级活动中,路遥也迅速显露出他较高的文学艺术才华和组织能力。1974年元旦,路遥主笔,由张子刚、许卫、白正明参加编写了文艺节目《我们生活在杨家岭》组歌,找延安师范教师丁永光谱曲,去延安姚店钢厂借工人服,派我去延安军分区大砭沟部队借军服,组织全班同学在学校元旦文艺晚会上进行了演出,受到了学校的普遍赞誉。1974年2月,批林批孔开始,路遥组织全班同学人人参加创作了《烈火熊熊》诗歌集,共收录了43首,我写了3首,路遥主笔,张子刚、许卫、白正明四人合写了主题诗230行。在印刷厂装订成油印本,向全校各系送发,引起了很大反响。第二学期,在同学们的提议下,经系上批准改选了班干部,路遥当选为班长。
  自从路遥当上了班长,班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一些重大而敏感的政治原则问题,路遥都能保持一个清醒的政治头脑。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班干部和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从来不搞“大鸣大放”,不参与社会或者其他系的活动。全班同学没有出现一个人违反校规或者做出任何过激行为。当周总理逝世的消息传到校园后,他立即动员全班同学捐款购买黑纱佩戴三天,在全校影响很大。
  路遥不仅在政治上沉着冷静,头脑清醒。而且在学习上刻苦努力,积极带头,还利用教室后墙黑板和教室外的墙面,创办“文学专栏”墙报,组织全班同学写信天游、诗歌、学习体会,路遥写诗歌和散文。
   4 文学爱好者路遥
  路遥给人感觉是不爱搭话,难以接近。其实并非如此,只要你和他谈论文学话题,就像装满了水的瓶子往外倒一样,滔滔不绝。有一次,我和路遥谈到中文系的专业时,他说:“中文系全称‘中国汉语言文学系’,涵盖较广的综合性内容,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方面。文学创作是一项巨大而艰苦的系统工程,要想在文学上获得成功,就必须按文学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自己。精读世界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各种体裁的代表作,充实自己的头脑。要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文艺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服务于人民群众,多学习、多观察,了解体验群众生活,哪怕一个群体、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动作或者一句话都要注意观察,细细品味,把它记下来。有时候会让你产生一种灵感,你不了解群众生活,不掌握素材,脑子里一片空白,怎么写?”
  路遥还经常对同学说:“写作首先要从诗歌入手,写诗可以激发想象力,锻炼思维能力,开阔视野。诗歌长短不受限制,很灵活。然后再写散文,写散文能打好文字功底,文体内涵很深,但很有节奏感,像俄语读起来就很有节奏感。”路遥说得津津有味,说着说着就开始说起了俄语。虽然我对文学创作、俄语不懂,但对他说的道理还是很赞同的。1976年元旦文艺晚会上,路遥提议并组织中文系三届同学演出了气势宏伟壮丽的音乐史诗《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胜利到达延安的英雄气概。这一演出不仅轰动了整个延大校园,还在延安市产生了很大影响。延安地委和延安宣传部要求我们在延安大礼堂演出,后因周总理逝世而搁置未演。
   5 我的同学路遥 
  三年来,我们中文系73级在路遥的倡议和领导下,创作并演出了《我们生活在杨家岭》组歌;在系领导的支持下,联合中文系其他两个班校友以及延大青年教师一起,演出了音乐史诗《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还创办“文学专栏”墙报,编辑印刷了学生诗集《烈火熊熊》油印本,利用自习课邀请了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方面的名师曹谷溪、晓蕾、白龙、韩起祥等给中文系开讲座,他自己也亲自为我们作了一次关于散文创作的演讲。这些学生的自发活动都是由路遥倡导并具体实施的,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大学生活,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给我们难忘的大学生活留下最灿烂的青春印记。
  同时,我们在中文系领导的安排下参加编辑了《延安颂》诗集、《吴堡民歌选》;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还积极注释了《荀子》《孟子》《论语》等著作中的部分片段和作品。在这些工作中,路遥都起到了带头和促进作用。
  作为路遥大学期间的同班同学,我们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在路遥的影响和带领下,我们大家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全班形成了一个阅读、写作的良好学习风气,使全班同学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毕业后,同学们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很出色,受到了广泛好评,被组织上重用。不少同学在文学创作上写了很多有价值的文艺作品和评论,在全国一些报纸、杂志上刊登,有不少同学著书出版,还有甚者参加了不同类型的研究会,与母校延安大学的教育、培养和路遥的帮助指导是分不开的。路遥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他那刻苦努力、勤奋好学、拼搏奋斗、“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精神,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给我们留下深深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