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进行的农民技术大讲堂 ●返乡党员带动发展的樱桃园一角 ●巾帼志愿者技术服务队 爱心超市兑换活动 ●老党员刘志忠带头建果园 通讯员 刘志勋 记者 王锋
初夏季节,走进志丹县义正镇,山峁间,翠绿的苹果树生机盎然,果农们正在不停地忙碌着,欢笑着。“现在国家政策好、日子好,还有啥不满足的?”“县上、镇上给了我们这么多帮助,咱们自己也得争点气。”每到一个村,不管是养殖户还是果农,从他们的精气神,不难看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忙碌的身影中,更是彰显了他们阔步迈向好日子的信心和决心。
义正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76公里,辖10个行政村,83个村小组,3335户10580人。土地面积389.9平方公里,耕地13.29万亩,其中基本农田8.46万亩,苹果面积2.5万亩,有建档立卡户120户279人。实施脱贫攻坚以来,义正镇以产业发展为抓手,通过“加减乘除”四法,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为着力点,彰显了脱贫攻坚的成效。
党群连心抓产业 做好增收“加法题”
义正镇以“支部引领抓产业,党员带动促增收”为行动导向,全面推行“党建+”工作体系,推进党建与脱贫攻坚、产业建设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
党员干部带头包抓果园是关键。按照镇党委领导干部、第一书记包抓果园要求,义正镇严格落实党员干部包抓果园1100亩,第一书记包抓果园500亩,通过技术扶持、物资扶持、基础设施扶持等方式解决果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各村建立集体经济果园574亩。
村干部带头发展果业是基础。在果业发展中,该镇要求10个村的支部书记、村主任每人带头发展果园20亩以上,其他村干部建园10亩。去年以来,村干部累计建园2500余亩,占全镇苹果面积10%。
能人大户返乡创业带动发展作支撑。通过党员示范带动,义正镇返乡创业参与苹果产业大户57人,20亩-50亩115户,50亩-100亩29户,100亩以上共12户,建园面积6020亩。
群众共同参与促增收。去年以来,义正镇新建园面积4800余亩,带动群众参与建园200余户,建成合作社22个,发展家庭农场140个。目前,贫困户入股陕西果业集团11户,发展长期产业57户,苹果种植472.5亩,在短期产业发展上种植西葫芦69户450亩。
全面倡树文明新风 算好节支“减法账”
脱贫攻坚,做好增收的“加法题”,同时还要算好节支的“减法账”。近年来,义正镇在狠抓精准脱贫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坚持倡树文明新风,革除陈规陋习,使“婚丧从简、厚养薄葬、勤俭节约”的文明风尚成为“新常态”。通过文明新风的有序推进,卸下了捆绑在群众身上的“人情枷锁”,杜绝了刚刚从贫困中走出的农民群众因为“人情账”而返贫的倾向,让脱贫攻坚和发展的步子更加有力。
俗话说,移山易,移俗难。“别人大办咱小办,别人宴席上羊肉饸饹、十三花,咱们不上,会不会让人家笑话寒酸?”“送礼送低了面子上不好看吧?”义正镇围绕民心期盼,从群众关心关注的人情负担入手,按照“四议两公开”的方式,组织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从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热心服务、乐于奉献、群众信任、威望较高的村民中选举产生红白理事会,理事长均由树支部书记担任,常务理事由乡村中经常管事的能人担任,并吸纳乡贤能人、党员为理事会志愿者。同时,镇上成立红白理事总会,把全镇管事、厨师等操办红白事的能人吸纳为会员,规范村内婚丧事宜,坚持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倡导文明新风,为重人情松绑,为高消费减压,干部群众皆大欢喜。
立标尺、定标准,严格执行制度关。理事会根据村上的实际情况,给白事、喜事立标尺,严格控制参与人数和招待费用,全面推进移风易俗新风尚。规定饭菜标准,早饭为油糕、饸饹,香烟不超过20元、酒不超过80元,喝酒菜五凉四热、吃饭四菜一汤等等,迎娶车辆不超过8辆,用车标准不高于帕萨特,不雇乐队。村民宴请人数不超过190人,礼金不超过100元,亲属不超200元等等。并将红白事标准写入村规民约,要求全体村民共同遵守,对于不按要求过事的,在入党、评选低保、发放物资上不给予考虑,给予相应惩罚。同时,要求村民在操办婚丧事宜前必须先向理事会报告,理事会对婚丧的操办规模、宴请范围、酒席的成本审核后,符合规定予以审批,并全程参与监督操办过程。
为全面提高群众对移风易俗的认知度,义正镇通过向全体村民发放关于节俭办事的倡议书、红白喜事过事标准宣传单,利用村广播和宣传栏大力宣传节俭文明办事典型,不断加强正面引导,强化宣传力度,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宣传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贫困群众树立勤俭节约、文明“过事”的理念。在移风易俗的执行中,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执行,抵制大操大办。通过党员带动,村民们从观望到开始主动接受。目前,全镇10个村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理事会作为基层服务机构,成了移风易俗工作的前沿阵地,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激发致富“乘法诀”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义正镇通过创新思路,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开展“两进两评树新风”活动,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促使脱贫攻坚事半功倍。
义正镇各村组织讨论制定爱心超市“红黑”积分标准,以“文明评选”为载体,以“爱心超市”为依托,结合爱心超市积分,发放奖励物品,做到精神扶贫与积分奖励相结合,在全镇营造了励志、自强的新民风,有效激发了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勤劳致富的斗志。与此同时,通过举办农民技术大讲堂、道德评议讲堂,不断提升贫困群众技能水平,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开展“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脱贫示范户”“优秀共产党员”等的评选,树立好榜样,并不定期组织开展道德评议会,让群众自己评议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深入开展“党员说事理”活动,党员带头说事评理、化解矛盾。今年以来,通过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的方式,解决群众吃水、果园道路维修、生产道路建设等问题20余件,调解各种矛盾纠纷50余起。通过发放文明村民倡议书,村干部、党员带头建家风家训,带头节俭过事,引导村民破旧俗树新风。目前,全镇共有90余户群众建立了家风家训,评选出各类模范典型100余名。
强化贫困户技术培训 做好脱贫“除法术”
“脱贫只是阶段性的目标,而不是终极任务。要防止脱贫后的返贫,让群众长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才是我们脱贫攻坚的最终目的。”这是义正镇党委一班人早已形成的共识。
俗话说:“家有万亩良田,不如薄艺在身”。义正镇通过加强群众技能培训和知识培训,消除贫困群众无技能、脱贫过线不稳定、不持续问题,全力做好脱贫攻坚除法,让贫困群众真脱贫、稳得住、不返贫、富起来。
为转变贫困户发展观念,让他们掌握一门谋生技术,义正镇成立脱贫攻坚技能培训班,在全镇各个村建起了农民大讲堂,由村第一书记、各村驻村工作队、党建指导员、扶贫专干每月为贫困户讲解脱贫政策和惠民措施,坚定贫困户脱贫信心。针对苹果产业、养殖产业的发展需求,培训班请来专业人员,通过“讲”“习”结合,既传授理论知识,又在田间地头现场示范讲解。对于一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培训班还积极联系县就业培训部门定期开展烹饪、电焊、驾驶等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发给证书,并将相关信息纳入县人社局就业信息库,一有用人需求,优先介绍贫困户就业。截至目前,义正镇脱贫攻坚技能培训班开展培训20余期,培训1000余人次。通过干部积极组织培训,群众积极参与,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从而实现长久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