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江(左)帮助贫困户给蛋鸡上饲料 主人公语
“群众利益无小事,办得了实事才能凝得住民心,以心换心,方得真心。”
“村子里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必须认真对待。”
“感谢马书记帮我贷了5万元让我养了牛,又帮我在果园找活干,自从他来到村上,我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甘泉县劳山乡芦庄村第一书记马江的付出,村民尚应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芦庄村地处甘泉县劳山乡东部,距离县城15公里,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年老体弱,只能发展简单的种植业,靠天吃饭的日子亟待解决。2016年9月,甘泉县纪委干部马江受组织选派担任劳山乡芦庄村第一书记。四年来,他用真心真情走遍了芦庄村的每一寸土地,用行动诠释了自己的扶贫承诺。
倾情筑根基让支部“唱主角”
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对农村事务所知不多,面对种种难题,马江没有气馁和退缩,他开始吃住在村,走村入户,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具体困难,并将制约发展的因素一一摸清吃透。
作为劳山乡最早发展蛋鸡养殖的村庄,芦庄村发展产业有着充分的先决条件。但近年来,由于养鸡协会管理松散,会员脱离协会,各种矛盾问题接踵而至。马江通过实地走访查看,并与村“两委”班子共同研究,决定把村党支部作为协会整建的突破口,把支部建立在协会上,支部成为谋划产业发展的主体,真正发挥好“支部+协会+农户”模式的作用。通过整改,合作社开始步入正轨,现有养鸡户53户、养鸡小区4个,年存栏6.8万只,出栏6万只,产值20多万元。
倾心扶产业让群众富起来
“群众利益无小事,办得了实事才能凝得住民心,以心换心,方得真心。”这是马江时常告诫自己的话。可怎样才能得民心?只有让群众的腰包鼓了,不再为生计发愁,他才能真正地信服你。
“我能过上现在的好光景真是多亏马书记了,别看他年轻,心里有数着呢!”说这话的是芦庄村民小组的残疾人杨芝平。杨芝平家中三代3口人,其中有两人是残疾人,靠低保过日子。对于这样的家庭,别说致富,脱贫都难。2018年,马江耐心劝导杨芝平通过发展蛋鸡养殖以增加收入。当马江了解到杨芝平是一个爱看书看报、爱学习的人后,又帮他定了一份关于养殖方面的报纸,以此提高他的养殖及饲料调配技术。考虑到杨芝平家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又为他家架了动力电,联系购买了饲料粉碎机,现在的杨芝平笑容常挂脸上,致富信心满满。
刘屯村民小组原先无主导产业,村民以种玉米为主要收入来源。为提高村民的收入,马江请来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调研,为村里争取新建钢架弓棚73座,家家户户种上了葡萄,为填补葡萄上市前的空白期,采取前两年林下套种西瓜、小瓜及陆地菜,实现棚均增收4000元。他还协调乡上为芦庄村修建86座连栋弓棚,充分调动了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通过宣传县产业扶贫办法,引导群众发展养猪10户、养牛7户、养鸡13户、奶山羊5户、湖羊5户、中蜂31户、弓棚种植47户。如今的芦庄村,人均收入从四年前的6800元增长到现在的1.2万元,村民的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舒心了。
倾力办实事让民心“暖起来”
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从2016年开始,马江通过争取各类项目,先后为村上主干道及巷道栽植刺柏2400棵,种植花草6000余米,安装安全路灯28盏,配备垃圾桶20个,改扩建饮用水塔5座,老旧饮水管网改造5000余米。
为更好地激励村民自主管理和提升乡村文明习惯,芦庄村大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脱贫致富之星”等评选活动,使得村民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有了很大提升。
“村子里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必须认真对待。”马江始终把村子里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掏心窝子为民办实事,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用真心换真情,圆了村民的脱贫致富梦。现在的芦庄村产业兴盛、美丽宜居,村民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