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红了,农民笑了 交口河镇吉家河村第一书记张志龙帮群众采摘南瓜 当地群众网络直播销售苹果 槐柏镇统将村香菇大棚出菇 菩提镇咀头村第一书记杨保生(中)给贫困群众发放幼鸡 记者 刘卓 通讯员 张云鹏
“凉粉儿,凉皮儿……”“来一碗凉皮儿……”近日,走进洛川县土基镇黄连河村,只见村民们支起的凉皮凉粉摊点早早就卖完了。虽然忙点累点,但村民们脸上却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一户户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条条硬化路四通八达,一盏盏仿古式路灯整齐排列,一行行树木郁郁葱葱,村前清泉流淌,林间鸡鸭扑翅,棚内菌菇种植……从昔日的贫瘠川道村到如今的乡村旅游景点,黄连河村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黄连河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洛川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个生动实践。近年来,洛川县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短板,做到“底数清、方向明、措施实”,集中精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效,向老百姓交上了一份满意的脱贫攻坚答卷。
支柱产业促脱贫 果农吃下定心丸 在洛川县杨舒便民服务中心北谷村,记者见到果农潘小平刚给苹果套完袋,满头大汗地从梯子上下来。谈起苹果带来的实惠,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的种植经历:“2000年以前,我们全家7口人共种了14亩地,一年一料的小麦,亩产量不到200公斤,只能勉强维持温饱,结婚前欠的账还没还清。”
从2000年开始,响应洛川县委、县政府的号召,潘小平贷款5000元、自借6000元,在自家和承包的总共34亩耕地上栽上苹果树。由于高标准栽植、精细化管理,从2006年开始,他的果树就进入丰产期,当年就还清了全部借款。现在他的苹果种植面积达到了110亩,从2012年开始果价持续走高,他们全家的年收入也稳定在50万元以上。“苹果树就是洛川农民的脱贫树、致富树和幸福树!”如今潘小平成了当地有名的苹果技术专家,每逢农忙的时候,许多村民都前来请教果园管理经验。
作为农业大县,苹果是洛川县的支柱产业,也是洛川人民脱贫致富的依托。经过70多年的发展,洛川苹果先后经历了引进种植、推广建设、规模扩张、专业县建设、产业强县建设、转型发展等6个发展阶段,苹果种植面积由最初引进的6.7亩发展到现在的53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80%,全县95%的农民从事苹果生产,农民收入的95%以上也来自于苹果。苹果已成为洛川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目前,洛川苹果品牌价值达到687.27亿元,位居全国水果类第一。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洛川从县情出发,充分挖掘苹果产业在扶贫开发中的基石作用,把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作为产业扶贫开发的力量源泉,根据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实施相应的帮扶措施,让贫困户搭乘上了产业的快车,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从2015年起,洛川县每年投入1.2亿元资金,支持贫困户发展苹果产业。
此外,对于不适合发展苹果种植的洛河峡谷地带的群众,洛川县按照果畜结合生态发展的模式,以“塬上一园果、沟道一川羊”的思路,扶持洛河峡谷地带贫困群众发展畜牧养殖和牧草种植,引进企业兴建养殖场、有机肥厂,通过治沟造地、旧村还田、流转土地等多种手段,促进贫困户多渠道增收,实现了果业有机化和贫困户增收双赢。引导成立5家劳务中介公司,免费为贫困群众开展技能培训和劳务中介服务,吸纳贫困人口从事全产业链务工,年人均收入1.9万元。
精准施策强基础 倾力帮扶拔穷根
要找对穷根,明确靶向,才是有效扶贫的需要。对于不同的贫困人群、不同的贫困人口,实施不同的扶贫措施,才能更加有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洛川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菩提镇木家塬村,距洛川县城50公里,地处黄土高原沟壑连绵区,坡度较大、交通不便,好苹果卖不上好价钱,一直是全村人的“心病”。2016年,县委、县政府以及交通部门组织专家对这条路多次进行座谈,确定了多弯道“蛇形”上山的施工方案,投资了1300多万元,2017年5月竣工通车。
路通了、信息到了,企业也自动上门来了。当年,村民刘银河的果园虽然减产,但每公斤多卖了1.6元,收益并没有受到影响,一条通了的路帮助木家塬村人均收入增加到了7800元。洛川延刚果业公司将木家塬村作为高端苹果生产基地,精心打造包装;木家塬的苹果出口到迪拜;生产高品质苹果酵素的穆塬红果业生物科技化工公司也进村办厂……
为消除绝对贫困,县上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整体搬迁了35个村2679户;建成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11个,搬迁贫困户1225户4329人;全县实施危房改造2328户。落实贫困人口医疗“三重”保障和市域内“一站式”结算政策,累计报销贫困人口住院费用2890.22万元;建设标准化村级卫生室73个。建立了贫困家庭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全覆盖的资助体系,累计资助贫困学生7.5万人次4406万元,对40多名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实现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新建和改造集中供水工程210处,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改扩建乡村公路435公里,实施农村电力改造提升项目73个,绿化美化村庄88个,实施改厕2万余户,全县农村安全饮水、动力电、通村路柏油(水泥)全覆盖。
一幅果业强、果乡美、果农富的图景在洛川大塬徐徐展开。现如今,小苹果成了大产业,洛川苹果种植面积达53万亩,农民人均3.3亩,居全国之首;95%的农民从事苹果产业,农民收入的95%来自于苹果产业;60%的农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12%的农户年收入超过20万元;76%的农户拥有小汽车;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年底的4.89%下降到现在的0.66%。
干部帮扶暖人心 内生动力争脱贫 扶贫成绩“写”在百姓的笑脸上,也凝聚在扶贫干部的汗水中。他们用真情真心温暖着群众的心窝,他们用执着和坚韧书写着催人奋进的脱贫志。
羽坤翔是洛川县教科体局副局长,担任石头镇贠家塬村第一书记,一进村他就把自己当成了村上一员。3年来,他带领群众发展苹果、花椒、香菇、南瓜等产业,联系上级部门、单位帮助村上硬化道路,提升党建活动室硬件设备,争取果园灌溉项目,已经年过五十的羽坤翔干劲儿十足,把解决村民的急、难、烦事当作自己的头等大事。村民们有一句口头禅叫“有事找老羽”,他用实干诠释了党员的风采,用无私奉献成就着脱贫群众的幸福。
39岁的张志龙是交口河镇吉家河村第一书记。他不仅帮助村上解决饮水、道路等基础设施问题,还积极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帮助村民销售土特产,介绍工作等。贫困户李文堂经常打趣地说:“志龙是个好娃,我们村的家家户户他都跑遍了。”“憨厚、踏实、勤奋、认真。”这是村里所有人对张志龙的印象。
羽坤翔、张志龙是洛川众多扶贫干部的代表。他们用心用力耕耘着这片黄色的土地,工作虽然琐碎平凡,但是对扶贫工作的热情和立志改变贫穷面貌的决心却始终如一,为这里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5年来,洛川县始终坚持“因村派人、选优配强、尽锐出战”的原则。把熟悉党建工作的杨保生、霍德荣、呼金霞、王建芳等扶贫干部派到党组织标准化示范村和党建基础薄弱村,把熟悉产业政策技术的羽坤翔、李智平、王伟、张志龙等扶贫干部派到产业基础薄弱的贫困村,把熟悉集体经济的王曙辉、屈勇军、孟建峰等扶贫干部派到集体经济薄弱村,把熟悉社会工作的解玉峰、王晓勇等扶贫干部派到矛盾纠纷突出村,充分发挥派出单位和驻村干部自身优势,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在交口河镇甘罗村,身高1.1米的“瓷娃娃”屈万平是一个身残志坚,极其热爱生活的人。虽然身体残疾,但屈万平没有向困难低头,凭借那股不服输的意志,成为一名勇立时代潮头的电商,有自己的淘宝店、微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赵稳心是老庙镇杨武村人,从小脊柱变形,严重驼背,妻子双腿神经受损,两人都干不了重活儿。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帮扶干部和他一起制定了发展苹果产业实现增收的脱贫计划,短短两年,他家的人均纯收入从1700元增加到5533元,2016年他主动申请,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脱贫后,赵稳心经常用自己的经历去激发身边贫困户的斗志。在洛川,帮扶干部和贫困户脱贫的故事还有很多,激励着广大群众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回首洛川脱贫攻坚历程,从专项扶贫到行业扶贫,从产业扶贫到消费扶贫,从激发内生动力到壮大集体经济……一个个方法和一条条经验,既体现着扶贫的制度优势,也包含着“草根”的智慧。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洛川脱贫,在孕育希望的热土上放飞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