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资料照片) 穆青,河南杞县人,曾任新华通讯社社长、近代新闻记者。2003年10月11日凌晨3时2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他被称为新闻界的泰斗,他最大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然而时代让他选择了做记者。穆青16岁投身革命,18岁入党,他一生坚信共产主义、坚信共产党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希望。
1940年6月,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时期,日本侵略者开始在华北地区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从各抗日根据地挑选出一批干部到延安学习,让他们学成之后再开赴前线。穆青就是其中的一员。
来到延安后,穆青开始是在延安鲁艺艺术干部训练班学习,第二年又转入鲁艺文学系。这里人才荟萃,在这群人中穆青起初并不显眼,但他的勤奋好学很快引起了师生们的注意。
1942年,穆青到三八五旅实习,写了一篇通讯《我看见了战士的文化学习》,栩栩如生地描述了战士在战斗、生产之余紧张学习文化的事迹。这篇报道引起了有关领导的注意。
当年9月,党中央的《解放日报》为充实记者队伍,从“鲁艺”文学系挑选了十几名学生当记者,穆青有幸选中。当时,穆青很想搞文学创作,觉得当作家比当记者好,但是鲁迅艺术文学院副院长周扬却对他说:“这是党的任务,你必须服从,在布尔什维克面前,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就是这一句话,决定了穆青从事新闻工作的一生。从1942年到1992年,穆青在新闻岗位一干就是50年,整整半个世纪。
穆青到《解放日报》不久就接到了采访任务,第一次采访的对象是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赵占魁同志。他与赵占魁同吃同住,还一起劳动,陆续写出了好几篇报道,发表在《解放日报》上,没想到这些报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党中央发出了向赵占魁同志学习的号召,各个根据地报纸都转载了这组文章。这件事对穆青触动很大,影响也很深,使他真真切切地认识到了新闻工作的力量和作用。就这样,他干工作也越来越主动,很快从内心里喜欢上记者这个职业,而且坚守终生。
1965年底,新华社决定派人分头到几个重灾区调查采访,报道一些基层广大人民艰苦奋斗、战胜灾难的事迹。穆青等人被派到河南。他一进入兰考县就听到了焦裕禄的事迹,并被深深感动。经过深入实地的采访后,穆青决定马上把这些故事写出来。为了写好焦裕禄的事迹,穆青和同事们把稿件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第七稿才满意。之后,穆青和同事们还召集了各方的干部群众进行讨论,只要有一个字表达得不够确切、有一句话写得不够好,他们就当场修改。直到1966年2月6日,由新华社向全国播发《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动人的事迹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传遍大江南北,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形象,鲜活地矗立于天地之间。焦裕禄,这个名字深深地印刻在人民心中,而且这篇文章也对穆青的一生影响很大。
1996年,穆青写了一本书名叫《十个共产党员》,这本书其实就是穆青的一个信仰的结晶。在这个十个共产党员身上,体现了穆青的追求与信念。从他小时候认识的共产党人梁雷,到后来延安时期的赵占魁,再到后来的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等。穆青把他们的事迹写出来就是竭尽全力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共产党人”,他希望通过他们来鼓舞人民的信心。
穆青的一生,是为党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他胸怀磊落,百折不挠,多次面临死亡而仍奋斗不息,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
穆青生前曾对儿子们说:“你们的爸爸没有什么财产留给你们,给你们留下的只有一个好名声。”他对孙辈们说:“学本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做人!”穆青也经常向记者强调:“做记者,第一条是做人。”这两句话是穆青留给后人的话,也是他一生的写照。穆青的崇高精神,将鼓舞和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奋勇前进。
(单位:延安新闻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