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养殖成了当地村民的致富产业 正在水稻田里劳作的村民 白家村村民白德成为果树拉枝 直罗镇胡家坡田园综合体一角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杨淑瑞
站在富县最高海拔1390.3米照八寺处,摊开“手掌”就可勾勒出“五指”塬面的县貌。设县始于秦汉的富县,历史悠久也造就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天下第一古钟”宝室寺铜钟,《史记》中“堑山堙谷,千八百里”的大秦高速公路,诗圣杜甫的羌村故居,著名直罗战役等。当穿过素有“一叶肺”之称的子午岭和万亩稻田,就明白这个地处陕北的小县城冠有“塞上小江南”美誉的来意。
然而,同时拥有“塬、梁、沟、川”地形的富县,县民生产生活方式、交通便利等不同也造成了全县15万人贫富不均。2015年富县核定贫困村5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4863户15157人。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五年扶贫,五年斩荆棘。如今站在全民奔小康的节点,一张张绽放着幸福的笑脸、一座座旧貌换新颜的住房、一条条通往致富的乡村路,都见证了好日子的到来。
“入住新居蒙关爱,大红对联谢党恩。”张村驿镇党家河村何成涛的感谢全写进了新房子大门上的对联中。30多年来,何成涛一家4口结束了逢雨屋漏的日子,在政府的异地搬迁政策下住上了新房子。
张家湾镇黑水寺村的老张回忆起,40年前逃荒到村里时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仍刻骨铭心。坑坑洼洼的山路、满是石子的山地、娶不上媳妇的儿子……老张的转折点在2016年的开春。这一年,政府为村民平整土地,种上成片的苹果树,5.3公里的生产路直接铺到了老张家的果园门口,大儿子和二儿子这一年也相继娶了媳妇,老张也成了村里最后一批安置户……
不管是脱贫的何成涛,还是老张,背后是全县35名县级领导,1825名扶贫干部,137名第一书记,举全县之力,破贫困之局的决心。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千方百计让农民脱贫致富
“扶贫的关键就是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扶贫的过程就是教会贫困群众脱贫的方法,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他们发展持续增收的产业,脱贫才会有保障。”富县县委书记李志锋说。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富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按照“企业带动、规模经营、绿色发展、品牌增效”的思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在全县形成以苹果产业为主,水稻、烤烟、中蜂、畜禽养殖等多业并存的特色产业格局,使产业真正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保障。
在广袤的富县塬区,37万亩苹果成为百姓发家致富的“金蛋蛋”。
近年来,随着全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日益增加,苹果供给侧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为此,富县大力实施苹果“提质增效”工程,先后创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示范县、国家级出口水果(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现有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苹果基地25.2万亩。
种出好苹果更要卖上好价钱,富县大力施行苹果产业后整理,按照工业化的标准对苹果进行分拣、包装、销售,提升了苹果的附加值,实现了苹果按个卖的目标,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在该县吉子现绿平果业公司,一个个鲜红的苹果正“漂洋过海”经过选果线。近年来,9条4.0智能选果线、68座冷气库的引入成为富县苹果产业后整理的“加速器”。
“我们这台选果线2018年建成投用,比人工选果效率高、分类准,连有霉心病的苹果也可以识别并剔除出来,这样分选出来的每斤至少要多卖1元以上。”富县绿平果业负责人张录平说。
目前,富县建成智能选果线9条,冷气库67座,果业专业合作社38个,电子商务企业35家,网店320家,微店2600家,带动贫困户1620户。同时,为有效提高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创新推行苹果“保险+期货”保障模式,为农民增收开拓了新的渠道。
与此同时,该县大力实施“南果北上、北果南下”战略,与广东遂溪县建立友好结对合作关系,搭建了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企业共创的产品销售新平台,让富县40%的苹果走进了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直播、电商扶持、千里之外“联姻”卖果等助农富农一系列措施也连续推出后,2019年,富县作为郑州商品交易所在陕西省唯一支持的县域“保险+期货”试点,无疑又为全县果农尤其贫困户打了一剂“强心针”。
交道便民服务中心白家村脱贫户白德成高兴地说:“去年加入这个‘保险+期货’,我的10亩果园增收了8500多元,纯收入8万余元,再不担心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的影响,使我的收入有了保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除了塬区的苹果产业外,在富县川道,水稻、烤烟、中蜂、毛驴养殖等特色产业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着。
直罗镇胡家坡村在几年前还是贫困村,村民们种植的玉米1亩地净收入只有500元左右。如今,这里恢复了近千亩稻田,还将“直罗贡米”品牌打造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亩净收入在2000元以上。
脱贫户赵振富高兴地说:“2016年,我的3.2亩玉米地全部种成水稻,当年收入1.7万元,第二年我又把剩下的4亩玉米地全部改种水稻,现在一年收入3万元以上。”
而在张村驿镇党家河村,山清水秀,花香四溢,中蜂养殖成为百姓致富的朝阳产业。在交道梁家河村,蒙驴企业不但带动当地村民致富,还实现了他们多年的搬迁梦……
近年来,富县累计恢复稻田1.2万亩,发展中蜂3.3万箱,养殖毛驴3000余头,通过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带动2380户贫困人口脱贫。
“我们全面推行了农业产业后整理工作,先后建成了贡米加工厂、果汁厂、畜禽产品加工厂、蜂蜜加工厂、驴奶和阿胶加工厂等13个深加工企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在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富县副县长许新选介绍道。
百姓安居,乡村振兴,317个村子今朝换新颜
2017年2月,交道便民服务中心梁家河村的清晨在毛驴的嘶鸣中被唤醒。而毛驴作为朝阳产业也结束了梁家河村11户34口人,读书难,娶媳妇难,买药看病难的现状。
流转土地、带动就业、举家进县城。搬得出,更稳得住。幸福来得突然又真切,贫困户李文志说,这是“老来福”“政策好,日子肯定好。”
在富县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中,住房改善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被多次划重点。
2017年9月22日,富县最后一个贫困村茶坊镇后号村配电变压器成功合闸通电,而最后一个村子通电意味着全县各个村子基础设施清查全面开始。
仅2018年一年,全县30个村子实施完工39公里主巷道、79公里支巷道、48公里水渠项目。
源头活水育清泉。5年时间,富县投入资金约1.9亿元,完成易地搬迁1081户;投资4175.5万元,累计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1184户,并通过配套县财政资金延续非贫困户危房改造补助政策改造提升非贫困户住房1556户,缩小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差距。利用3年时间统筹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均等化问题,累计投资7.8亿元,修建通村道路79.5公里、通组道路54.3公里,改厕8300座,实施230处安全饮水、90个电力改造和90个村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如今行走在富县,处处能感受到美丽乡村的宜人新景。宽阔的水泥路一直从村口延伸,一座座改建的“新居”掩映在路边的绿树丛中,新修的储水池、顺畅的水路、便利的生产桥……昔日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在短短几年变了模样,诠释着“昔日穷山村,今朝幸福园”的含义。
深山遮不住,毕竟春风绿。从“沟壑纵横穷根难除”到“金山银山天地更宽”,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扶贫也功不可没。
不论是“四两拨千斤”,小投入撬动大资金的金融扶持,还是“两免一提一降一补”的医疗补助政策,实现“不落一个贫困户”,不只是一个行业的目标。全县147个部门多轮驱动,扶贫路上,他们要共同见证“笑采秋后粒粒珠”。
幸福,从来都是奋斗出来的
扶贫,更要扶志。给钱给物不如让贫困户自己“站起来”。
2018年9月19日下午,张村驿镇召开“我的脱贫故事”宣讲报告会,这是2018年张村驿镇继“五好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脱贫示范户”等一系列扶志活动的又一次激励性的扶贫举措。
“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业自己干。”贫困户李朝瑞用一年时间奋斗出一个好日子,他用真真切切的行动给大家诠释了这个道理。
“回头望”,前进的路途才能势如破竹。
2018年5月10日,富县第一轮脱贫攻坚综合研判工作全面开始,对存在的问题亮剑整改,发现问题、现场交办、限期清号,建立防反弹机制,倒逼行业部门和包扶单位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不松懈、不隐瞒、不形式、不糊弄,是领导到干部的纪律,更是扶贫到脱贫的责任。
苟利百姓脱贫以,岂因艰难避趋之?五年扶贫,路上荆棘满路,但没有一人退缩。全县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扎实稳步推进脱贫攻坚进程。
扎根于农民,才能让脱贫号角响彻天际。从扶贫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到包扶单位,千名帮扶干部实践出的真谛让“百花齐放春满园”。
五年扶贫,富县也给全县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五年,全县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年底3453元增加至2019年9262元,翻了1.7番。
——五年,全县农村路从2014年94%覆盖率到现在的137个村子302.9公里的全覆盖。——五年,全县农村住房从2014年存量危房2300户到2019年已实现农村存量危房清零目标,现在继续加强对自然灾害或老旧房屋等常态化排查监测并建立了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发现一户及时改造维修一户。
——五年,全县医疗费用报销率从2014年49.94%提高到现在的61.24%,提高了11个百分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
——五年,全县就业从2014年的89%增加到现在99.5%(含产业就业)。
——五年,富县在册贫困户4863户15157人,已脱贫4263户14148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0.34%降至0.8%。2018年年底实现了全县整体脱贫。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建立脱贫致富长效机制,要持续在富民、惠民路上不松懈、不松劲。”富县县委书记李志锋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