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增宁(右)正在解读扶贫政策 张增宁(中)向驻村干部了解包扶情况 ●王闫华查看大棚油桃长势 ●苏明霞(右)帮助客户下载医疗保险APP 苏明霞(左一)为群众讲解医疗保险征收政策 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踏实努力、一丝不苟,用自己的拼搏与奋斗描绘出新时代砥砺前行的坚韧本色。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的村干部是这样,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在扶贫信息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是这样,用责任和担当为百姓答疑解惑的税务人亦是这样。积土为山,积水为海,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普通人,每天努力一点点,才让我们的经济、社会向前迈出一大步,才让美好生活离我们更近了一些。
扶贫路上的“好参谋”
——记子长市扶贫信息监测中心主任张增宁
记者 彭琛 通讯员 乔盼盼
在子长有这样一位踏实认真、朴实善良、任劳任怨的扶贫人。有人说他是了解扶贫政策的“活电脑”,有人说他是填写扶贫资料的“难不倒”,还有人说他是奉献在扶贫战线上的“老黄牛”,他却说:“我只是个‘老扶贫’。”他就是子长市扶贫信息检测中心主任张增宁,在17年的漫漫扶贫路上,他把扶贫事业当“家事”、把农民朋友当“家人”,以一颗赤子之心,用行动践行着基层干部的使命与担当。
2003年,初到扶贫工作岗位的张增宁两眼一抹黑,扶贫工作纷繁琐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为了尽快适应角色,张增宁把自己“泡”在办公室里,认真学习、研读各类扶贫政策文件,熟悉各项业务。“当时,办公桌上资料堆成了‘小山’,我在里面一待就是一整天。”张增宁说。他边看边思考,边看边总结,看到和扶贫有关的信息他都会裁剪下来,粘贴成小册子,方便自己随时查看,有时遇到知识盲区,他就通过互联网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我随时关注着行业部门的最新扶贫政策,争取第一时间将政策吃透,及时传达给老百姓。”张增宁说,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获得了其他单位的支持。
短短半年时间,张增宁从实打实的扶贫“门外汉”变成了扶贫“小百科”。无论是普通百姓打电话询问与扶贫有关的政策,还是村干部在开展扶贫工作中遇到疑难杂症、领导询问扶贫相关数据,他都能对答如流。“在我们扶贫干部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什么扶贫工作不清楚,就问张增宁’,他可以帮助你解读政策,商讨对策。”余家坪镇副镇长贾雪昭说道。
要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还需摸清贫困状况底数,了解贫困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张增宁多年来坚守在扶贫一线,先后撰写了20多篇调研报告,主持起草了《子长县白于山区扶贫开发规划》《子长县2018—2020年脱贫攻坚三年滚动规划》等文件,其中“将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以贫困村为重点,以整村推进为抓手,集中连片开发,建一村亮一村”的扶贫开发新思路,被子长市委、市政府采纳。
2017年8月,张增宁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后,先后组织培训班、建立信息系统、比对修正信息,实现了全市扶贫信息即时共享和互联互通,使子长市国办系统数据质量一直处于全省数据质量排名第一方阵。“每个数据都关系着扶贫干部的心血和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现在错了一步,会给未来开展扶贫工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哪怕现在辛苦点,也一定要做好。”张增宁说。“我还要进一步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和协调能力,做好参谋助手,围绕脱贫成果巩固提升、成效总结、数据信息质量、长效机制落实、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内容,全面做好服务指导工作。”
扶贫不仅是一种任务,更是人与人之间心的交流、爱的传递。常年穿梭在乡间小路和田间地头的张增宁,一边帮助贫困村理资料、解政策,一边帮他们谋发展、寻出路,哪个村有多少贫困户,哪个村有些什么产业,他都了然于心。“张主任经常来我们村指导工作,他非常细心,也特别有耐心,这种指导更像是一种鞭策,鼓舞着我们不断进步。”崖头村第一书记马贤会说。采访结束后,记者问张增宁:“累不?”他点点头:“有时候真的特别累,但是脱贫攻坚到了关键阶段,哪能掉链子!扶贫工作需要我。”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子长市余家坪镇新寨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闫华
记者 彭琛 通讯员 张亚宁 李秀玲
今年52岁的王闫华是子长市余家坪镇新寨河村党支部书记,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贴心人”,曾获得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干部、全市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等20余项殊荣。
“王闫华是我们村的老书记,这些年不仅改变了旧的村容村貌,而且给我们发展了产业。”新寨河村村民白玲玲发自内心地说。2008年,王闫华返乡创业,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刚上任,他就为新寨河村争取到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协调资金800余万元,对村上325户1238人进行新农村建设改造,维修了村里8条巷道,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为了扭转村民旧的思想观念,提倡新的生活方式,王闫华又建起了红白理事服务中心,村民只需提前申请,便可以在服务中心过红白事。“在这里办红白事,既干净方便,又有效遏制了大家攀比浪费之风,村上把好事办到了我们的心坎里。”村民常增胜感慨地说。
随后,在他的积极协调下村里修建了互助幸福院,并进一步完善了图书室、娱乐室、休息室、爱心超市、卫生室、活动广场等设施。“有了互助幸福院,我们每天说说笑笑,下下棋,看看电视,心情也舒畅了,心态也好了,感觉越活越年轻了!”76岁的老人徐桂芳高兴地说。王闫华累计为村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修建便民桥12座,蓄水池10个,硬化乡村道路20公里,完成改厕54户,危房改造45户。2018年12月,新寨河村荣获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在加强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如何让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了王闫华最担忧的事情。“2008年村上统一规划发展大棚油桃,我经历了管理技术不善、收益不佳等阶段,后经王书记指导,2011年大棚油桃试种成功后,实现棚均收入3万多元……”种植户米国清说。在王闫华的鼓励下,村民们通过承包、置换等方式先后流转土地420亩,发展大棚油桃153座,油桃产业户达到90户,占全村产业户的64.2%,贫困户种植大棚57户83人,占种植户的63.3%,油桃棚均产量2500公斤,总产量25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辐射带动王家湾、郝家川、崖头、双流湾等5个村发展大棚油桃,规模扩大后,又在以新寨河村为核心的示范区建成了224座大棚油桃,新寨河村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5万元。
“王闫华工作认真负责,时刻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肯吃苦肯吃亏,在他的带领下,村上党员群众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生活越过越红火了。”新寨河村带片片长吴丽丽说。近年来,在王闫华的带领下,新寨河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已达到全覆盖,84户185人贫困人口整体脱贫。
“我只是做了一名支部书记该做的事,要说成绩,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王闫华说。如今,新寨河村的百亩桃园在阳光的照耀下也愈发耀眼,时不时传来村民爽朗的笑声……
用心做事 走心服务
——记子长市税务局副局长苏明霞
记者 彭琛 通讯员 刘国利
“我是个农民,这次报销全凭明霞帮忙,不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子长市南沟岔镇王木山村村民崔小瑞握着苏明霞的手说。苏明霞是子长市税务局副局长,25年来以扎实的业务功底、缜密的行事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获得了百姓的认可。
经了解,崔小瑞身有残疾,因误将城乡居民医疗费用缴至榆林市子洲县,导致在子长市人民医院剖腹产所产生的费用没有办法报销,苏明霞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跨市、跨部门帮忙协调解决。“看到崔小瑞的丈夫一个人失落地坐在楼道里,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作为一个税务人,既然干了这份工作,就要把百姓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在税务系统的这些年,苏明霞从一名懵懂的税务新人成长为业务骨干,从基层工作人员成长为税务局副局长,问起苏明霞在这25年里收获了什么,她会皱皱眉、摇摇头说:“没什么特别的,不记得了。”她不记得了,可是“征管能手”“三八红旗手”“延安市劳动模范”这些曾经获得的奖章和荣誉却好似在讲述着苏明霞这25年的努力和成绩。“她就像我们的大姐一样,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遇到问题都可以去找她。”同事井贝贝说,“今年收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时间紧、任务重,遇上不懂政策的老百姓,苏局长就在大厅里耐心地给大家答疑解惑。很多农民带着现金,苏局长就拿着自己的农行卡帮他们缴纳,一站就是一天。”
2018年在征管体制改革中,减税降费和社保划转是较为繁重的两项工作内容,也是征管改革的重头戏,苏明霞主动请缨。面对全市20多万人口中两个保险参保数据质量低、缴费人员信息不匹配等,她没有退缩。为了摸清实际情况,苏明霞放弃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核实数据、比对信息……加班成为常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有时晚上加完班,整栋楼里只剩我和苏局长两个人,回家的时候,她送我一段路,我再送她一段路。”井贝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努力下,税务征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工作圆满完成。
“税务工作是个细致活儿,细节决定成败,要让每个纳税人都能享受到税收的优惠政策,更要征好每一笔应征的税。”苏明霞说。在工作中,苏明霞用心做事、走心服务。“这次减税降费后,要把以前多征收的税退到个人账户,需要纳税人的银行账户,很多人不理解,苏局长不厌其烦地讲政策、说步骤,电话联系不到的,她就亲自上门宣传,她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杨家园则税务分局局长李成云由衷地说道。
苏明霞25年如一日,奋斗在税收事业的第一线。苏明霞说:“我将会一如既往地贡献自己的力量,用责任和担当为税徽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