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李本国:一门心思带领村民谋发展
通讯员 范筱霞
    ●李本国(右)和村民一起查看黄桃的生长情况
  “全凭本国带着我养鸡,老婆看病买药的钱有了,还给儿子在县城买了一套楼房。”近日,甘泉县劳山乡芦庄村村民李英胜拿到卖鸡蛋的钱后笑着说。
  近年来,芦庄村村民在村党支部书记李本国的带领下,不断地发展产业,使这个土地贫瘠的小山村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
  摸索致富路带领大家共同走
  李本国是土生土长的芦庄村人,初中毕业后,他开始外出打工,先后在工地上干苦力活儿、跑出租车,但日子过得不怎么样。
  2008年,他决定在延安创业养鸡。一年下来,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当年就赔光了本钱。面对打击,李本国冷静反思,认识到自己的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他立刻参加养鸡科技培训班,系统学习饲料配方、快速育雏、雏鸡防疫等实用技术。第二年,有了技术的支撑,他出栏的土鸡肉嫩味美,专门供给农家乐。一年下来,他不但还清了欠款,还结余12万元。
  富裕后的李本国没有忘记乡亲们。了解到村上的留守老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1年春季,他回到村子里,积极引领他们共同养鸡致富。一开始,村民们并不愿意接受,他就免费带着大家到他的养鸡场里参观。这一趟,他就带动了李英胜、刘小军等36户开始了养鸡产业。后来他发现,很多村民鸡是养起来了,但观念落后、设施条件不好、市场信息不灵,导致效益不高。于是,他又开始入户指导,并帮忙统一出售,使这些养鸡户在当年就实现了人均收入过万元。
  2012年1月,李本国被村民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感到自己的责任更重大了,又带动了李军利等24户发展了山养鸡产业。同时,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成立了甘泉国胜山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邀请畜牧局技术员上门指导,组织养殖户外出学习。他还包揽了销售、调苗,购买饲料、药品等事务,把芦庄村的鲜蛋销往延安、西安等城市,使养鸡户到年底户均收入达6万余元,真正使村民的腰包鼓了,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多元化发展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不是李书记帮忙,我哪里有本钱种弓棚,更不要说今天的好生活了。”刘屯村民小组的刘小军看着刚卖出去的西瓜笑着说。今年48岁的刘小军,患有糖尿病,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种上了弓棚,不但两个孩子学费有了着落,看病也不用愁了。
  2016年,村庄合并之后,芦庄村有老虎沟、新房窑等5个自然村,193户817人。为了让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李本国带领村民于2017年在村上建成了两个弓棚园区,修建了160座长40米、宽8米的大弓棚,前5年以每亩200元的价格出租,5年以后以每亩500元的价格出租。
  了解到刘小军家的情况后,李本国主动上门,借钱给他承包了3座大弓棚,并指导他种上了黄桃,套种了西瓜、蔬菜等。在李本国的劝说下,刘小军还养了5头猪,搞起了循环农业。一年下来,刘小军仅3座大弓棚就收入了1.5万元,猪也卖了1.5万元,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过上了好日子。如今,两个孩子都在读大学。
  今年62岁的班世荣,因病致贫,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又不想拖累儿女,便在李本国的带动下,流转了19亩土地,并就地打工。“多亏国娃的帮忙了,要不然,我一个老汉兜里哪会常有零花钱呢。”刘屯村民班世荣边吃着小麻花,边笑着说。
  为了增加贫困户的收入,2017年年底,李本国促成了贫困户与陕果集团的合作,以每年每亩200元的价格,流转了1000亩土地给陕果集团,并采取入股分红的模式,让贫困户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还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李本国坚定地说,并对芦庄村的未来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