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梁村人:向着幸福出发
记者 樊小帅
    图①村民采摘葡萄
    图②长势喜人的小瓜
  流水潺潺,炊烟袅袅。出延安市区一路向北,大约一小时车程,就到了依山傍水的宝塔区青化砭镇梁村村。初秋时节,这个陕北的小山村显露出了独具北方特色的“高颜值”。
  干净、宽敞、漂亮、方便……阳光下,已经脱贫的村民白候林在自家小院里踱步。提起近几年村里的变化,白候林笑着说:“柏油路、自来水早通了,不久的将来还能用上水冲厕所,日子过得真是越来越有奔头啦。”
  1抓党建——凝心聚力奔小康
  “今年我们村能有这么大的变化,是靠村干部齐心协力谋发展的结果。”村民们十分高兴。
  可去年年初时的梁村村却面临着村级班子不健全、无集体经济收入、基础设施薄弱等诸多问题。
  落后不容忽视,改变迫在眉睫。为此,梁村村把清理补配村委会主任作为整顿工作的首要任务,按照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要求,及时启动补配工作,选举新的村党支部书记为村委会主任,实现了“一肩挑”。
  从此,梁村村的幸福接踵而来。
  村“两委”通过入户走访与老百姓拉家常,了解群众所想所盼;规范民主议事流程,确保群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利用村民活动场所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大会,增强党员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就这样,梁村村“两委”班子从“失信于民”逐渐变成了“团结干事、群众信赖”的团队,成了群众脱贫攻坚的“主心骨”。
  与此同时,在充分利用“三会一课”的基础上,通过送学送教上门、观看红色影片、举行升旗仪式等方式,强化村“两委”能力建设,督促村干部严格遵守坐班值班制度,转变工作作风,使村委会干部懂规矩,守规矩,培养一支过硬的队伍,让干部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只要这样干下去,梁村村实现由‘软弱涣散’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指日可待。”村民们高兴地说道。
  2找“病根”——破解“后进”发展难题
  “后进村”求变,要找准切入点,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去年以来,村党支部成员每天都到各家各户谈心、找“病根”。经过讨论,大伙儿一致认为:要想发展,必须转变思路、调整结构。
  多年来,梁村村农业生产以种植大豆、玉米为主,村民收入低,种植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了撂荒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此,村党支部充分利用新建大棚发展产业,通过合作社运营,壮大村集体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去年9月份,种养殖合作社为我们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分红3000元,我现在越来越有信心把光景过好了。”村民余贵明高兴地说道。
  前些年,由于余贵明自身发展动力不强,导致贫困。“第一次到他家去时,得知他有3个小孩,还一天不务正业的,我都替他愁。为此,我们给他做了好长时间思想工作。”梁村村第一书记赵飞说起第一次见到余贵明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在交谈中,村党支部得知余贵明有种植技术,只是缺乏启动资金,于是将这一情况登记后,及时汇报给乡政府,为其申请贴息贷款2万元。
  就这样,余贵明开启了他种植大棚奔小康的致富之路。
  “目前我种植了2座温室大棚,今年到现在已经收入了1.7万余元,这相当于我有了份稳定的工作,以后要好好干了。婆姨也高兴地说我要赶快学汽车驾驶了,种几年大棚完了买辆车享享福。”拿到真金白银后的余贵明高兴地规划自己的生活。
  余贵明的大棚产业只是该村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大棚的建成,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种植户发展产业的信心,也进一步夯实了农民增收基础,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去年以来,我们对村上新种植的西瓜、小瓜进行了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统一销售。”赵飞说,今年截至目前,村民大棚收入已达120余万元。
  “输血”“造血”并重,“兜底”“开发”共进,梁村村百姓的日子一点点“热乎”了起来。
  目前,村里已建成标准温室大棚57座,由种养殖合作社运营,收回大棚承包费25万元。合作社对新建的57座标准温室大棚加强管理,带领种植户走出去学习先进种植管理经验,提高村民收入。
  3夯基础——建设美丽和谐新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笔下描绘出的美丽乡村田园生活。如今,这个美景在昔日落后的梁村村重现。
  “过去,我们这里房子简陋不说,还到处都是污水、垃圾,院坝里随时都堆满了柴草,家养的畜禽随地乱跑,糟糕得很。”正在自己院落里打扫卫生的村民王国明说,前些年,晴天,浑身都是灰;而一到下雨天,那就更不用说了,黄泥巴都溅到肩膀上去了,都不敢出门。
  近年来,区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入驻梁村村,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投身到脱贫攻坚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有了方向,就能更好发力。该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村里多方筹措资金,对道路、边沟、房前屋后柴草垛、粪堆、垃圾、院落乱堆乱放进行彻底清理,把责任落实到人到户,做到了房前屋后物料堆放有序、干净整齐,保障了排水、排污畅通,达到无污物、无异味的标准,提升村民生活水平,推进美丽村庄建设。
  村民们感叹说:“活了大半辈子,哪儿能想到咱们住的村变成了这个样,家家住上了平房,烂泥路成了柏油路,你说咱还有啥不满意的。”他还这样总结自己的好日子:“咱住的是城里人都羡慕的农家院,吃的是城里人都稀罕的农家饭,过的是和城里人一样的好光景,咱这村里的日子不比城里的差。”